人工智能时代,更需要有传播力的故事,而不是“数据伪故事”

刚转到营销岗位时,有同事给大家做培训,其中一个关键点就是要学会“讲故事”,然后列了很多关于讲故事而打开局面、打动客户的故事,对于讲故事的技巧只有一个:用成功案例来展现我们方案的价值和优势。

我听完就懵了,这是故事?难道我从小到大听的、看的都是假故事?或者说营销中的故事就是这样的?

这些成功案例中也有故事的要素:

  • 时间:某年某月的某个日子

  • 地点:客户所在企业

  • 角色:客户与我们

  • 情节:客户遇到了某个问题,上了我们的系统,问题解决了,客户很开心,我们很开心,大家坐在一起哈哈哈。

只是这样的故事太清淡、太没有味道,就像给客人煮了一碗白水蛋,推到客户面前,一眼到底。白水蛋中有货吗?有货。好吃吗?太淡,不那么好吃。

平淡无味的故事打动不了人

为什么我们需要故事?

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互联网兴起已经有半个世纪了,数据主宰一切:数据为王、数据决定一切、数据海洋、数据爆发、数据构建壁垒等等,数据成为各个企业决策、销售、研发的第一驱动力。

这是好事,但又走向了另一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不是变成数据的主人,而是变成了数据的奴隶。

不要成为数据的奴隶

在各个行业内的展会上,我们看到的都是一堆堆的数据,每一家参展企业都会将自己的产品的性能数据、应用数据、案例数据列出来,而且会在一些细节上进行创新。

例如某一家的摄像机在0.0001流明的条件下拍到人像,那么另一家的摄像机会选择他们的摄像机可以在0.00001流明的条件下拍到人像,看起来产品的性能是前一家的十倍。

但是这种数据对客户有什么用呢?客户怎么判断产品的性能提升了十倍之后对他们有什么好处?不要说客户了,就是厂家的销售人员也不清楚有什么好处,只能鹦鹉学舌式地反复重复他们家产品性能的优越,让人越听越烦。

还有一家照相机厂商更加离谱,它的照相机要求用户在0.2秒内按下快门才能获得最佳的拍摄效果,那么用户怎么判断自己的操作是否在“0.2秒”内,这已经不是展现产品性能了,而是故意难为人了。

而且他们还展现了他们的故事:在“0.2秒”内拍出的清晰照片,画质确实非常好。只是我在现场操作了很久,就是没达到类似的效果,对方的解说人员说可能是现场的光线不好。总之不是产品问题,而是其他问题。

在这个数据至上的时代中,我们更需要故事,但不是这种“用数据堆起来的伪故事”。

那么这些“伪故事”为什么会让人不舒服呢?因为这些故事的目的是推销产品,是另一种吆喝。

讲故事的正确方式

故事的目的不是买产品,而是建立信任,让别人对你的品牌充满场景感和画面感,而且能够回去讲给别人听,从而实现二次传播。

既然是建立信任和链接,那么故事就要富有人情味、容易记、有金句,从而方便二次传播。

1、有人情味

这个故事一定是帮助别人带来欢乐、安全感或者是创新式地解决某个问题,让人影响深刻。

例如华为在宣传4G与5G网络时,部分故事的主题是留守儿童在家,渴望亲情和关爱,之前只能通过电话和短信,但是有了视频通话后,就可以即时聊天、辅导作业等,实现远程的亲情关爱。

这是一个关于亲情的故事,故事中强调的是实时视频和无处不在的便捷网络,而不是各种下载能力、网络扇区能力以及精确到小数点之后8位的性能数据等,这些数据很重要,但不能成为故事的主角,而是应该用在投标等活动中。

故事就是情感中心,而不是数据中心。

情感是故事的核心

2、容易记

我们能够记住龟兔赛跑,不会记住小数点之后8位的性能数据;我们能够记住围魏救赵的故事,而不会记住里面的双方兵力数量、进攻路线、行军里程数等。

我们的记忆只会记住最关键的内容,并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重组,最后讲解出去。

所以我们在写故事时,一定要用“对方的角度”来组织语言,让对方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某个地方出现了多次盗窃事件,因为现场没有摄像机,对方是个老手,没有留下其他线索。案件一下子陷入了僵局。

客户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上了一套针对某个区域的智能识别系统,对于同时出现在这些被盗区域的人员进行了比对,发现总是有两个人在案发时间出现案发区域,最终锁定这两个人,快速破获了这个系列盗窃案。

这个故事有现实基础,而且针对客户最关心的困境给出了解决方法,从而在客户心中建立一道信任之桥:这套方案就是我最需要的。

容易记住的故事一定是能够解决客户的刚需,让客户自己去主动记忆而不是我们硬塞到客户大脑中。

前面那个留守儿童的视频通话,也是基于人们的情感刚需,只别人发自内心需要的:我有这个需求,而你恰好有这个能力,所以我信任你。

3、金句

所有的传播都是依靠金句来点睛和推广的,我们文化中的成语就是最好的金句。

例如我们说出某个成语,这个成语的故事、道理就瞬间被我们共鸣了,然后就理解了。在英语中同样有很多俚语,拥有同样的功能。

例如说到“瞒天过海”、“远交近攻”、“望梅止渴”、“画蛇添足”、“掩耳盗铃”、“刻舟求剑”等,都是故事的精华所在,你说出来,别人就秒懂。

同样,在故事中,我们一定要用一两句金句让别人回味、咀嚼、思考,并在离开时带走,他在给别人讲解的时候也乐于传递出去。

例如前面那个盗窃案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用两个金句来推动传播:

(1)关联对比,3秒识别

(2)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一句话总结

在这个数据大时代,用真正的故事更吸引人,务必抛弃那些用数据包装出来的伪故事,而是让故事更有人情味、更容易记忆和传播,从而让你的品牌更值得信赖。

(请关注镭师兄,优势强化师,华为20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