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农村来的小男孩(三)

(0)

相关推荐

  • 浆被

    (过去人们用煮米的米汤加水稀释后,把被面在里面浸泡一会儿,然后取出晒干,这样被面发硬,挺括,做被时容易铺展得很平,利于手工缝制.注) 在我小的时候,也就是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在东北地区,浆被是很盛行的 ...

  • 宛清流 | 军训往事(上)(散文)

    军训往事(上)  文|宛清流 自地方大学毕业后,我被原空军某研究所特招入伍,来到首都北京,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一名军官.后来才了解到,那一年全国各空军部队共特招了600多名地方大学毕业生. 为帮助 ...

  • 他在灵璧牺牲之后…

    那年五四青年节上的花圈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文/张少秋 五四运动澎湃着热血青年的爱国热情,后来成为一个重要节庆.但她现在和花圈扯在一起未免有些匪夷所思?可这些确实发生在灵璧,那天一位解放军战士为了 ...

  • 散文《军被》李军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绿色军营,每逢春节.八一等重大节日,干部.战士都会到礼堂品尝,演出队女兵奉献的文化大餐.女兵把<十五的月亮& ...

  • 【赣雩文艺】作者:岳清国《感恩——感恩回忆接兵部队王德学连长特招我参军一事》总第863期⑤2021年第69期⑤

    (点上面播放按钮可赏听音乐哦) 感恩 作者:岳清国 --感恩回忆接兵部队王德学连长特招我参军一事 那是1972年12月份,王连长一行三人来到黑龙江省明水县胜利公社冬季接兵的事,我当时在公社院里水泵厂上 ...

  • 褚丽君——致谢我亲爱的战友们

    有一种情谊, 不会因为岁月长河流逝而忘记, 更不会因为崇山峻岭而阻隔, 这就是战友情. 曾经风华正茂的我们, 被嘹亮的军号声召唤, 集结在军旗下, 从此我们是战友. 军营是我们的家, 五湖四海的战友亲 ...

  • 【原创首发】付远征 ‖ 战友

    战友 战友啊!可曾记得 初次相遇 方言与方言 碰撞出友谊的火花 淬炼成彼此如根的记忆 把离家的寂寞生长 第一天队列训练 步伐跟不上班长的口令 失落的表情 被班长脸上的无奈 封冻成铁的律例 开饭前的一首 ...

  • 散文||农村来的小男孩(二)

    农村来的小男孩(二) 张守权||黑龙江 那个打点行装回到农家的小男孩,心灵还极其单纯,单纯得几乎没有任何杂念.这些年,社会教育让他懂得了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情怀:家庭教育让他养成了诚实.勤恳.节俭的习 ...

  • 散文||农村来的小男孩

    农村来的小男孩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晨曦初露,春天气息降临大地的时候.在地球北纬47度.东经127度一个县城中叫做"绥棱林业局子弟中学"的校园内,课间操铃声响起,同学们蜂拥跑出教室,很 ...

  • 散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节,怀念母亲

    作者:子墨 今天是母亲节,母亲,对您深情呼唤,妈妈,你是否听见? 这是属于您的节日,可是,您已经离开我们六个年头了,您的儿女非常想念您,您可知道? 又是一年母亲节,母亲,是世上最崇高圣洁,最神圣无私的 ...

  • 散文||我的发小“三麻子”

    我的发小"三麻子" 弘诚||江苏 "三麻子"并不麻,因为脸上酒刺多,凹凸不平,所以他们的战友都戏称他"三麻子"."三麻子" ...

  • 一个农村家庭为了供三位大学生上学变得一贫如洗,是否值得?

    这是一个读书改变命运的典范!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一定要供孩子读书,无论如何都要供孩子读书,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因为读书是一个人唯一改变命运的机会,没有之一! 这个农村的家庭供养出来三个大学生,这是 ...

  • 农村俗语:“门前三两塘,父病子恐伤”,屋前到底能不能开塘?

    农村俗语 "门前三两塘,父病子恐伤" 屋前到底能不能开塘? 关山听风 有人看到"门前三两塘,父病子恐伤"这句农村俗语,人们不禁会问,在农村,屋前到底能不能开塘? ...

  • 农村俗语“家里缺三样,子孙难兴旺”,分别是哪三样?有道理么?

    小的时候听老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家和万事兴",想要达到家和,不仅一家人要齐心协力,同时也要有一定的物质支撑,在过去,人们生活条件不好的时候,想要达到家庭和谐就要有吃有喝有穿,毕竟当 ...

  • 农村俗语“人贪三样,一生白忙”到底是哪三样?为什么会这么说?【一点资讯】

    人的一生说帅也长说短也短.每一个人的生活习惯不一样,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也不一样.以往在农村里边,老大家小结了一些工作经验聪慧,来劝诫自身的小辈应当如何活,才可以让人生价值利润最大化.而这类聪慧经验交流 ...

  • 散文天地 ‖《趣谈三则 》 文/孙宏文

    趣谈三则   孙宏文(辽宁省) 作者简介     孙宏文,1976年于辽宁第一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辽宁省朝阳日报社工作.2010年退休后长居深圳,亲山近水,笔耕不辍,撰写几十篇散文作品,部分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