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春,历代名家书法送“春”来

《说文解字》认为“春,推也”,即有“春阳抚照,万物滋荣”之意,其本义是草木的种子生根发芽,后延伸至以“春”作为一年四季的第一季名。

春,最早见于甲骨文
在早期的甲骨文里,“春”的形体是三个“木”一个“日”中间夹个“屯”。以三“木”一“日”表意,以“屯”表音,是形声字。原义是春阳抚照,万木滋荣。
春秋时期的“春”
春秋时期,金文“春”字的形体,和甲骨文便大大不同了。三个“木”已变为两个芽苗,“屯”也变了形状。因此,金文的“春”以“艸”、“日”表意,以“屯”表音,还是个形声字。


秦代的“春”
秦代的小篆,是以金文为基础发展过来的,还可以看出意符和音符。
“春”的隶变
隶变以后,秦隶把“艸”和“屯”合起来讹变为古隶“春”字上部的三个“+”(卉)加一个“人”字了。后来发展为汉隶时,原来的”神’和”屯’合起来讹变为“𡗗”(春字头),“𡗗”下仍保留了“日”,讹变很大,完全是一种突变。于是,意符和声符看不出来了;字的构形再也不能使人望文知义了。今天的楷书“春”字,便是汉隶发展而来的。


历代书法家的“春”字
不同年代的书法家有着不同的笔风,各有风姿。
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字临摹“春色”,祈盼春日嘉福!

北魏《元怀墓志》

晋《爨宝子碑》

兰亭序(冯承素摹本)

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唐·颜真卿《多宝塔碑》

唐·颜真卿《颜勤礼碑》

唐·褚遂良 《雁塔圣教序》

唐·杜牧 《张好好诗卷》

宋·苏轼 《洞庭中山二赋》

宋·米芾 《苕溪诗卷》

宋·米芾 《蜀素帖》

宋·米芾《新恩帖》

宋·张即之《书杜诗卷》

宋·蔡襄《安道帖》尺牍

宋·赵构《行书白居易七律诗》

元·赵孟頫《烟江叠嶂图诗卷》

明·王铎《行书李贺诗帖》

明·文徵明《行书自作诗卷》

明·祝允明《行草归田赋》

明·唐寅《落花诗册》

明·张瑞图 草书《杜甫饮中八仙歌》

清·赵之谦《篆书许氏说文叙册》

清 伊秉绶《隶书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