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主治节

肺主治节即治理调节,具体指的是肺辅助心脏治理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脏腑生理功能的作用。

心为君主之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肺为相傅之官而主治节。
“肺与心皆居膈上,位高近君,犹之宰辅”。
心为君主,肺为辅相。
人体各脏腑组织之所以依着一定的规律活动,有赖于肺协助心来治理和调节。
故曰:“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
——(《类经·脏象类》),因此称肺为“相傅之官”。
 作 用 
肺的治节作用,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
(1)肺主呼吸:肺的呼吸运动有节律地一呼一吸,呼浊吸清,对保证呼吸的调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调节气机:肺主气,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使全身的气机调畅。所谓“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类经·脏象类》)。
(3)助心行血: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全身血液的运行。“诸气者皆属于肺”,气行则血亦行。
(4)宣发肃降:肺的宣发和肃降,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因此,肺主治节,实际上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肺主治节正解:
肺主治节即治理调节,具体指的是肺辅助心脏治理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脏腑生理功能的作用。
“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这句出自于《素问》,治者,治理也,节者,规矩制度也。
历来对治节之解释,均认为是治理调节,其真正意思是“治理国家的法度”,治节出焉是指治理国家的法度出来了。
孔子说“中和乃天下大本,五志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节者,规矩也,五志发但仍符合规矩,为和。
心主神志,是五脏六腑运行的外在体现;肺主治节,是控制全身的机制,肺的地位绝不是呼吸那么简单,因此,高阶养生在心,低阶养生在肺,其他营养,健身均属低级方法。
关于肺对全身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有限,古代论述也不多,有有待研究。 
@@@@@@@@@@@@
怎样理解“肺主治节”?
中医对肺脏生理功能的认识,可以追溯到秦汉之际成书的《素问·灵兰秘典论》,其谓:“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全句形象地将肺的生理功能譬喻为辅佐君王的宰辅,能够通过其宣发与肃降作用对人体的气血津液进行治理调节,从而对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恒定协调,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就好比古代朝廷里的宰相总理内政外务一样。
诚如明代医家张介宾所注疏的,“肺与心,皆居膈上,位高近君,犹之宰辅”。(《类经·藏象类》)此即“肺主治节”理论之由来。
 肺主治节 

🌹 首先,体现在对人身之气的主持与调节上。
人体之气,由先天禀受父母之精气、后天摄入水谷之精气及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三者合成。
肺脏是司呼吸的器官,通过其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之清气以供生理活动之需,同时又将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浊气呼出体外,它是体内外清浊之气交换的场所。前人称之为“清浊之交运,人身之橐籥”。(《医贯·内经十二官》)
肺司呼吸功能的正常与否,有赖于肺气宣发、肃降作用的和谐;
惟其宣发,方能将浊气、痰涎等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卫气得以奔赴体表以御外邪;惟其肃降,才使吸入的清气下行而为人体所用。
临床上,当肺脏为风寒等外界致病因素所袭扰而使其宣发、肃降不利,即可出现咳嗽、气喘、咯痰等症状;
若肺气虚弱,无力宣发肃降,也可导致经常感冒、动则气喘、语声低微等病候。严重者甚至会由于呼吸机能的衰竭而危及生命。

🌹 肺主治节,其次:体现在它对全身津液代谢过程的调节作用,中医称之为“通调水道”。
所谓水道者,是指水津运行的通道。
肺主通调水道的功能,亦有赖于肺气的宣发和肃降:
肺气宣发,使水津敷布于全身,内而脏腑经络,外而肌腠皮毛,由是得以濡养滋润,并随外界温度的升高从汗孔外泄,以维持其内环境的恒定;
肺气肃降,津液下输膀胱,经肾的蒸腾气化作用,将多余的水液及代谢产物化成尿液排泄于体外。
由此可见,肺主治节的作用对人体的水液代谢和维持其内环境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古人称“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
临证常见某些患者感邪之后,初起可见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症状,继而可逐渐出现小便不利、尿少浮肿等等。此即因邪闭肺气,不能通调水道,遂使水液潴留,溢于肌表所为。
治疗此类病证,多用宣肺行水之法,既可祛其壅闭之邪,又可令其清肃以通调水道,后人谓之“提壶揭盖”之法。
这一治法在急性肾炎初起,往往屡用屡效。🐂

🌹  肺主治节,还体现在其对血液循行的促进作用。
《素问·经脉别论》有“肺朝百脉”之说,张介宾注云:精淫于脉,脉流于经,经脉流通,必由于气。气主于肺,故为百脉之朝会。(《类经·藏象类》)
所谓“肺朝百脉”者,是指全身之血由脉而汇聚于肺,通过肺之吐故纳新,然后富含清气之血复借助于脉而输送至全身。
因此,心脏固然是血液运行的原动力,但必须靠肺气的宣发肃降才能除旧布新。
此外,中医认为“肺为气海”,其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后产生的水谷精微之气相合,即为“宗气”。
而宗气能贯心脉以助血之运行。
所以,肺朝百脉的功能不仅体现在血气交换的代谢作用上,而且,还由于其有助心行血的作用。
肺气虚衰的患者,除了表现为呼吸不利、喘咳气急等症状,还多伴有口唇紫绀、爪甲青紫等病侯,就是由于肺气失宣,无力协助心血运行而致血停瘀滞;
通过补益肺气等治疗方法往往可以改善心肺功能,也是基于这一认识而来的。
要之,肿主治节,概括了其对气血津液等方面的生理作用,以其在生命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仅次于心,故以“相傅之官”喻之亦非为过。
或谓:肺为呼吸器官,人皆知之,谓其:通调水道、协助心脏行血,究竟机理何在?
近年来有学者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探讨中医肺主治节理论的客观物质基础,也有一些可喜的发现,初步证实了这一认识的科学内涵。
如:对肺“通调水道”机理的研究,认为:可能是通过由肺内转化的血管紧张素Ⅱ,而影响了醛固酮的分泌,从而起到对水盐代谢和血容量的调节作用。
也有研究结果表明,前列腺素有显著的利钠、利尿作用,而前列腺素都是经肺脏灭活或直接由肺脏分泌,其在动脉内的浓度及其全身效应,主要由肺脏控制。因此,前列腺素的水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反映了肺“通调水道”的功能状态。
近来对:肺“助心行血”之说的研究,有人从肺气虚病人的血流图提示其肺血管弹性较差,肺动脉血流量减少或肺循环阻力增加等方面的改变,证实中医“肺朝百脉”有助血循环功能。
也有人从研究肺对血压的影响,来探讨肺对血的治节作用。
初步认为缓激肽的灭活主要在肺,而血管紧张素主要是在肺内由血管紧张素Ⅰ经转化酶的作用而成。
因此,血液流经肺脏时,可以除去大量的舒血管物质——缓激肽,产生一种强大的缩血管物质——血管紧张素Ⅱ。
可见肺在维持外周血管阻力,保持血压稳定方面确有重要作用。这些实验研究虽然尚不足以完全阐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