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约作家】河南 熊向阳‖一株稻子的深情

一株稻子的深情

遥远的村庄,互相交流,万物复苏之风,人文荟萃于山水、田园、黎明 、黄昏,沃野葱绿于田垄、浅滩、沙溪、海边。稻禾一一致敬,花儿一样。
一个致力于让人民吃饱饭、吃好饭的人,将杂交水稻研究做为毕生追求,土地就是他的工作室,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大地飞歌,喜看稻菽千重浪,舒展他眉头的纹,他就是袁隆平。
1930年9月1日他出生于北平,自幼爱听妈妈讲故事,在民间故事里的传统文化熏陶下,他有着农民对土地的深情触摸和依恋的情怀。他读的是农学院,毕业分配表格上,他随手填下“愿意到长江流域工作”,最终被分配到湖南湘西的安江农校。他也曾教书育人,也曾是一名运动健将,也曾有报考空军为了飞上蓝天的梦想。他拥有所有青年所追求的目标,激情奋斗与实现自我价值,土地赋予了他内敛、朴实、低调和沉稳。
邂逅杂交水稻,让他发誓解决农民的饥饿问题,这不仅仅是中国所面临的,更是全世界挣扎在贫困边缘上的人们所面对的共同问题。这也是这位农业科学家在这条路上前进的动力。为了培育杂交水稻,他终日穿梭于田野上,以强大的责任感,匍匐前进。汗水和辛酸,丰收和喜悦。1973年,他带领协作组历尽千辛万苦才通过测交找到恢复系,攻克“三系”配套难关,才有了新中国第一代杂交水稻。1995年,第二代以光温敏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稻研制成功。2011年,又启动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利用,这是以遗传工程雄性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杂交水稻,研究成功。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他坚持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国际培训班,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技术人才,还受邀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水稻,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超级稻亩产不断增加,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一次次刷新着世界纪录。水稻产量的不断突破,刷新记录的背后,是无数人得以生命存在的基本保障。不是为了个人,为了天下苍生。达则兼济天下,他的高光精神,让追随者仰望,他的埋头发展,一心钻研的国民性格,让全世界膜拜。
袁隆平说:“我们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坚守,如果浮躁了,就难以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些事情,我们也要勇于放弃,必要的放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守。”他一生奔波在农田,俯仰之间,把身心献给稻子,有着超乎常人的坚持和执拗。把自己的两个梦想,稻下乘凉,海内丰谷万世存。一步步实现,毕生的追求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在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的一段英文致辞,让无数人敬佩他的生命力。90岁还在稻田忙碌,老骥伏枥,拓荒不止,奋斗终身,付出的艰辛,让现在的青年人望尘莫及。

共和国勋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授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国家中作出巨大贡献、建立卓越功勋的杰出人士。袁隆平说,我得过很多的奖,共和国勋章是最高的奖,对我是一个鼓励,也是一种鞭策。我不能翘尾巴,躺在功劳簿上,尽量发挥新的贡献。
对于有志于农业研究的年轻人,袁隆平鼓励他们,“把热血与汗水洒在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基层一线是高尚的,年轻人在中国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大文章里书写个人青春是值得骄傲的。”5月22日,听到袁老去世的消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不少同事正在长沙县的科研基地播种。当灵车缓缓驶出医院,路边聚集了闻讯前来送行的市民。司机停下车辆鸣笛,人们把鲜花捧在胸前,悲恸高呼:“袁爷爷,一路走好,一路走好!”
江河潮涌,天地悲伤的故事,一位老人的伟岸一生,与大地交融,成为一株水稻,无法抵御有种的人,全世界不会忘记。鲁迅说:“自古以来,我们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有一腔热血报国的人 ,有呕心沥血为民的人……这就是中国人的脊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正在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作者简介:熊向阳,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南阳市首届草庐文学研修班学员,湖北省襄阳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村杂志现代诗编审,东方散文杂志签约作家,大豫出书网特约作家,曾任学校海风文学社编辑,北方文学研究所采编记者。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当代作家》《西南文学》《中国乡村杂志》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