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杭州市启动万松书院复建工程,按明代建筑风格样式修复,规划面积5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书院主体建筑包括仰圣门、明道堂、大成殿、毓秀阁等。其中毓秀阁原为接待各地访问学者的处所,现辟有“梁祝书房”,展现梁祝当年刻苦攻读、“促膝并肩两无猜”的场景。明道堂为书院讲堂,陈设展示中国历代科举文化。大成殿为祭祀孔子处,设有“孔子行教图”壁画。
大成殿后面
大成殿后面有一处民国时期的平台,现尚存一对石狮、一堵照壁及嵌入其中的孔子线刻像碑。
岩壁上的浮雕像
一对石狮
沿阶梯而上
从“万世师表”平台上看大成殿
万松书院位于西湖南缘凤凰山万松岭,始建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万松书院曾名太和书院、敷文书院,是明清时杭州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广的文人汇集之地。明代王阳明、清代齐召南等大学者曾在此讲学,“随园诗人”袁枚也曾在此就读。清代康熙、乾隆两帝南巡时,分别赐额“浙水敷文”、“湖山萃秀”。
重建工程中按民国初期原样恢复了照壁和平台,重刻了孔子图像并凿“万世师表”四字,修复了牌坊和供桌。
大成殿后面的“万世师表”平台为民国初期的建筑
现遗址尚存有“万世师表”四字的照壁一座,供案、照壁、孔子线刻碑等文物。
院门的门额“梁祝书房”
门的背面
院内主要建筑是毓秀阁
《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中国四大民间爱情神话传说之一,说的是浙江上虞祝员外之女祝英台,女扮男装到杭州读书。途中偶遇会稽书生梁山伯,两人一见如故,于是就在柳荫下义结金兰,而后又同在杭州万松书院同窗共读三年有余。
求学期间,两人在学业上互相帮助,在生活上相互照应,结下了很深的情谊。山伯生性憨直,始终未察觉英台为女儿身;英台却早已芳心暗许。三年的同窗,一同切磋学问,相互照顾扶持;风嫠展书读,挑灯写文章;春来花丛温步,秋夜畅谈理想;关怀疾病,分享欢乐。点点滴滴都化作刻骨的相思,一点相思,万种柔情,从记忆的深处如春蚕吐丝,绵绵不绝。三年后,祝父催英台回家。
“独立石”石刻,张文炳书“卓尔”。
英台以随身佩带的玉蝴蝶扇坠作为信物暗托师母做媒。在离别的“十八相送”途中,英台一次次借景喻情,向山伯暗示自己为女子,但山伯依然懵然不解,后经师母点破才恍然大悟。山伯兴冲冲赶往祝家求婚。但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上虞太守之子马文才了。山伯在凄楚悲愤中与英台“楼台相会”,满腔热情化作乌有,回家不久即郁闷而逝了。英台闻之,悲愤不已。
结婚当日,向父亲提出要先到山伯墓前拜祭,否则宁死不上花轿。祝父无奈,只得应允。英台在墓前哭祭时,突然天昏地暗、电闪雷鸣。在狂风暴雨中,坟墓豁裂。英台纵身跃入,墓包徐徐合拢。过后,风雨顿息,阳光灿烂,山伯英台化作一对彩蝶飞舞而出,他们的爱情在历经风雨过后获得了自由和再生。
毓秀阁,原是万松书院的主要建筑之一,明嘉靖四年(1525)侍御潘锦哲始建,后又有多次重建或维修。“翼以精舍,以待四方游学之士”,专门用于接待来自各地的访问学者。
明清两代,八股取士之风大盛,原先有研究院性质的书院才渐渐转变成传授八股课艺的讲习堂。虽如此,书院仍然建造了“毓秀阁”这种交流学问的场所,可见一方面,中国人永远都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另一方面表明了即便在八股取士的束缚之下,人们对学问仍然抱有交流与研究的欲望。
现在的毓秀阁是于2002年重建,为砖木结构建筑,悬山顶,面阔三间,两层。
毓秀阁匾额由朱颖人题写。朱颖人,1930年5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潘天寿基金会常务理事、吴茀之艺术研究会副会长,西泠印社社员。
毓秀阁楹联:山色当窗,松声拂院,无数栋梁材,端赖读书万卷;文明古国,礼义名邦,几多风雅事,正宜垂范千秋。——吴亚卿题敷文书院毓秀阁。
墙面用壁画的形式表现梁祝草桥相会、柳荫结拜、三年同窗、十八相送等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