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尚未明了的当下,艺考生如何备考才能更高效?
面对疫情的不稳定性,如何进行2021年编导艺考专业的备考呢? 一般,我们首先会考虑以下四种备考模式:
【一】1对1面对面驱动模式:对于已经确立大学及专业目标、自我认知清晰、短板补习需求明确的孩子,1对1面对面小课学习是节约时间、提高备考效果的最佳选择。线下课程结束后,后期可采用在线拓展补充的方式拾遗补缺。
【二】线上线下交替模式:这一类适用于在长线备考中培养兴趣、确立目标的同学,想把时间化零为整的同学使用的比较多。编导考生按照固定日程,在线上、线下不同的“备考节点”中轮换。在注重教程和课程研发的辅导机构中,优秀的老师会深谙翻转学堂的规则,也会使用这种(课内+课外;线上+线下)轮换模式。比如在基础的课程,可以在线上完成,拓展提升或者需要强化实践训练的课程,选择节假日集中线下完成学习。建议,在本区域内或所在中学内备考的同学,使用这一类学习方式。
【三】自主备考模式: 适用于独立性、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编导考生。大部分备考在线上完成,比如利用课下、周末及节假日在家里完成。这类备考也可以依据目标院校及专业的具体学习要求,适时参加一些线上直播教学的活动,与线上优秀老师建立联系,帮助自己答疑解惑。
【四】网课驱动模式:这和面对面学习驱动模式相反,是以为网络学习为主,需要混入线下的部分,学生或者老师都可以发起线下的会面。这些线下组织会面,主要是集中为需要帮助的考生提供辅导、答疑、精细讲解等。这一模式,与线上线下轮替不一样的地方是,线下主要是以考生的需求为主,并不是以完成教学为主。
无论是传统的面对面授课和主流的纯粹网课,还是上述四种备考模式,都有各自的短板和痛点。面对今年这一特殊情况,如何最大化发挥好各自的优势来助力艺考专业备考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综合分析上述模式利弊,吴峯老师指出,混合备考模式或许是今年特殊情况下的最不坏选项,同时也是未来性价比较高的新型备考方式。

今天有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学习资源过剩,很可惜很多学生或家长没有真正意识到。虽然说很多艺考老师依然利用“信息不对称”开展培训教学,但事实上很多老师课堂上所讲内容,学生不费力气就可以在网上找到更好的课程讲解,甚至会有更好的老师去讲。很多时候培训机构老师的讲义,学生用百度或谷歌搜索一下就可以轻易得到。 因此,艺考培训机构的老师不得不改变那种只会单纯传输知识的搬运工角色, 这对学生来说不是坏事。但吊诡的是,编导艺考生无法判别老师的课程内容质量,更不会动手主动查找求证。更令笔者不解的是,即使有学生明白老师的教学或课程很水,也不去维护自己的利益。不难想象,把原本自己完全可以驾驭的命运交到别人手中,结果会是什么样子。影向吴峯老师多年来一直主张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思维来实施专业学习备考,把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自己动手能得到的知识、网络上具有的课程信息资料资源全部赶出课堂(事实证明让学生主动获得会更高效),把授课时间真正高效利用起来(用启发引导感悟、专注思维方法学习、培养深度研究能力等高质量教学内容填充课堂),这或许是混合备考模式的真正内核。
以下是吴老师关于混合备考模式的一些扼要分析:
线上+线下的混合
这也是目前较为成熟的一种备考模式,不同课程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完成,但是需要经验丰富的老师来规划周密的备考方案,并有一个执行力较高的导师督促协助完成课程。例如,可把如下内容转入线上:学生可重复使用,经常参考的课程说明、课程大纲、备考方案表;阅读材料和课程讲义;不需要过多互动的讲座视频;课堂之前、之后开展的讨论;低风险的阶段小测验,尤其是可以多次重复,可开卷完成的模拟测试;成绩及简要点评发布;和学生在线的沟通和反馈。适合线下课堂完成的内容包括:互动比较强的深度备考内容,比如,视听段落解读,元素分析,故事创意表达实践;需要示范讲解的课程内容,如,命题表演;小组实践训练及作业,舞台调度演练,镜头拍摄表达(适用于提交作品的院校,比如中传绿色通道);人物分析与角色扮演;其他适合当面完成的互动活动,如,面试模拟;需要学生演练,老师指导的教学任务,尤其是特长展示、朗诵、台词演练等。总之,让网络做网络擅长的事,让老师做老师擅长的事,把资源最大化、高效化地利用起来。
校内+校外混合备考
这是一种有趣的校内和校外的学习,是学生在中学内完成大部分浅显基础课程,少部分课程需要拓展、深度提升可选择优质机构上(不要选择营销型招生为主的机构,要选择以课程研发和师资培训为主要驱动力的办学机构),获得考场专业应试核心竞争力。比如,报考北电导演,没经过视听元素精细分析,没有叙事创意打磨训练不可能达到考官实质性要求,至少三试摄影、美术、音乐作品分析与叙事构思,是很难通过的;中央戏剧学院的影视编导视听读解面试、中国戏曲学院的导演面试、中传导演规定情境表达都是如此。
教学+自学的混合
实质上这一模式类似双师课堂。如今,学校常见的模式,是老师教,学生学。未来会有更混合的形态,例如学生可以按照网课去学,老师在边上指导。2020年的疫情,让很多中小学生被动选择网络课堂,经过一段时间的线上网课,大家发现了传说中的“学习巨婴”现象,有的学生离开了老师,就没法学习,白白辜负了这个学习及信息资源过剩的时代。笔者每年都会在线上指导后期需要拓展的编导考生,有不少的同学自学的几门课程中,包括故事、新闻评论、摄影分析、影评写作、戏剧剧本分析,实际的效果居然比他们所在机构教的成绩更好(很多同学初期都是选择机构,基础较好的孩子发现很多课程都是务虚的,就主动选择自学),这是个足以让人怀疑人生的发现:为什么没有老师教的自学备考,反而考得更好呢?只要学生肯学,内在驱动力足够大,选择优秀的资源,或线上或线下结伴开心学习,效果会更好。
直播+录播混合式线上备考
直播课程也就是同步共时学习,是指学习者和老师同时在线的学习体验。录播就是异步非共时学习,是大家可以利用各自的零散时间,灵活掌握学习进度。二者现在也可以结合起来,比如直播的课程直接录下来,变成事后可以观看的录播教学。同样,实现录制的视频,在固定时间播放,属录播的直播化。影向私教小班的吴峯老师指出,这一模式基本上可以和线下课程媲美,特别是对于文化基础不错、学习能力较好、报考目标明确的同学,线上直播课程最大化地减少跨区域奔波和时间上的付出。当然,与线下机构一样,要选对课程,跟对人才会有期待着的备考效果。否则任何形式或模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课程和优质的辅导老师。
那么什么备考内容适合同步,什么适合异步呢?建议将机械的学习转到线上异步开展。而线下时间则去同步完成更需要导师指导的功课或课程,比如,对于艺术性较强的电影教材或剧本的深入解读,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指导。虽然同步、异步源自网课,在线上线下的混合备考中,也一样可以实施。

以上各种混合备考模式让我们看到,混合教与学无固定法则,无非是资深教育理论学者们常说的3M结合:教学方法(methods)、教学介质(medium)和教学内容(message)三者的有机结合。大部分情况下,不变的是备考学习结果,其他的要素一变俱变,很像旋转的指尖陀螺。
最后,笔者也建议各大编导艺考辅导机构, 可以整合现有资源、利用优质资源(新研发课程+线上师资)、开掘艺考培训创新富矿(找到具有研发优势的矿主很关键),采用上述混合备考模型来实施新一轮的专业高效备考辅导教学实践。尤其在疫情尚未明了的当下,秉承着招生中心论(招到即赚到),以销售为导向的机构应该优化组合优势资源,与潜心专注于课程教研的机构或个人合作,建构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直播+录播等混合教学新型培训模式。为此,笔者愿与行内智者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