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凤岗村:惠州历史上唯一的“会元”出自这里

惠东县凤岗村,是位于西枝江边的一个古村落。凤岗村,它的隶属关系近十几年来几经变更,原先属增光镇管辖,后来撤销增光镇,合并到多祝镇,近年设立了九龙峰旅游区,凤岗村又属九龙峰旅游区管辖了。

凤岗村口的古石拱桥

从村口跨过一条花岗岩砌成的古石拱桥(为便于汽车通行,桥面已改为现代混凝土),就进入到凤岗古村。古村一分为二,左边为尹姓居住,右边靠西枝江边为吕姓居住。据村民介绍,目前尹姓村民占多数,但吕姓更早到这定居。在吕姓聚居的大门上,悬挂着一块“会元第”的木匾(复制品),门前的旗杆石上,也刻着“道光二年壬午恩科会元”字样。这里的“会元”,指的是出自该村的吕龙光。

凤岗村洪圣宫和大榕树

相对于“状元”来说,大家对“会元”的了解会少一些。这个要从古代的科举说起。明清时代的科举考试,最重要的三级考试,第一级“小考”,也叫“科试”,考上的叫秀才,才有了进学的资格。第二级叫“乡试”,是在省城考的,考上的叫举人。第三级要到京城考,还要考两场,第一场叫“会试”,考上的称为“贡士”,会试的第一名,就叫做“会元”;第二场叫“殿试”,由皇帝亲自主考,考完之后才叫“进士”。殿试主要是为会试高中的考生最后排名,其中一甲只有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三甲若干名,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会元第”围门前的旗杆石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从唐代开始至清代末年,一千多年来一直是我国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所以古代才有“学而优则仕”的说法,意思是说:读书读好了,就可以当官。从上面的介绍可知,“会试”和“殿试”是最高层次科举考试的两个阶段,它们的第一名分别是“会元”和“状元”。不过,由于会试算是资格选拔赛,而殿试才是最终排名赛和正式命名,因此,显得会试有过度的性质,这样它录取者“贡士”的名称以及第一名“会元”,就没殿试后的“进士”名称及第一名“状元”那么高的知名度了。

“会元第”围门

但是不管怎样,“会元”同样是全国统考中的第一名,一样是凤毛麟角般的稀少。在惠州的历史上,高中“会元”的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惠东凤岗村的吕龙光,他是惠州读书人科举取得功名最高的一位。

“会元第”围内仅存的老建筑

吕龙光,归善县凤岗(今属惠东县)人,生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道光十二年(1832)卒于官。他于道光二年(1822)壬午恩科会试夺得第一名——“会元”,在殿试中,取得二甲第二十一名,也是一个不错的名次了,进入全国前25名。吕龙光高中进士后,先后出任四川永宁、峨眉知县,任上,他移风易俗,兴办教育,编修县志,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峨眉县邑人评价他“邑侯吕公,望隆北斗,品著东堂,归善名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