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莲一样的《红楼梦》(上)

榴莲是种很奇特的水果。爱它的人,觉得它奇香,欲罢不能;讨厌它的人,觉得它奇臭,避之唯恐不及。

《红楼梦》,也是这样一本很奇特的书。

爱这本书的人,可以爱它一生。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可以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是一次修行。就像台湾作家蒋勋说的那样,可以将《红楼梦》当成佛经来读。因为里面“处处都是慈悲,处处都是觉悟”。

可是,如果不爱这本书,恐怕连一次都读不下去。整本《红楼梦》,洋洋洒洒一百二十回(曹雪芹写前八十回,高鹗续写后四十回),似乎没有什么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情节。用一句话概括,无非就是四大家族特别是贾家从繁华到幻灭的故事。故事中人,似乎都不干什么正经事。成日家,不是吟诗作赋吃螃蟹喝黄酒,就是看戏游园和丫头打打闹闹,一个字,“作”,两个字,“无聊”。

于是,就像对待榴莲一样,一部《红楼梦》,200多年来,爱它的人,如痴如醉;厌它的人,不理不睬。

我曾经很讨厌吃榴莲。

2004年,去新加坡旅游。闻着满大街随处可见的榴莲散发出的那种怪味,真是让人作呕,掩鼻而逃。导游说,东南亚人很爱吃榴莲。有时候,家里没钱,就把漂亮的纱丽卖了,换钱买榴莲吃。我不以为然,觉得这个导游好夸张,敢情榴莲还像毒品一样会让人上瘾么?

没想到,10年后,我也鬼使神差地爱上了榴莲。在一次朋友聚会时,朋友买了一个品相很好的榴莲。肉嘟嘟的榴莲肉躺在那里,晶莹剔透,甜香扑鼻。那一刻,我忽然有了尝一尝的冲动。就这样爱上了这个味道,从此,再也停不下来。“猫山王”、“金枕头”等榴莲中的极品,更是成了心头好。

这时,我才相信,那个新加坡导游说的话,是真的。

如果你告诉一个不爱《红楼梦》的人,这本书可以反复看,而且每看一次都不一样时,他会觉得你很不可思议,会将信将疑地说:“不会吧?”只有当他真的喜欢上这本书时,他才会真正相信。

我对《红楼梦》的喜爱,似乎可以从读幼儿园时说起。

六七岁时,常听父亲有事没事哼着徐玉兰、王文娟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金玉良缘》、《想当初》、《问紫鹃》等越剧《红楼梦》经典选段。听得多了,就对《红楼梦》的故事有了许多好奇。晚餐桌上,父母常常有一搭没一搭地告诉我宝玉、黛玉、宝钗之种种。不谙世事、懵懂无知的我似懂非懂,只觉得寄人篱下、孤苦伶仃的黛玉,多么可怜。

1987年,由王扶林导演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在央视播出。当时正读小学一年级的我,跟着父母完整“追”完了全剧。这是我对《红楼梦》最初的完整认识。此后,从小学到初中,几乎每年寒暑假,央视都会重播,我又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是绝对的“忠实粉丝”。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那首悲情的片头曲《枉凝眉》,那块大荒山、青埂峰、无稽涯上的顽石,以及欧阳奋强、陈晓旭、张莉、邓婕等演绎的宝玉、黛玉、宝钗、凤姐,都深深地烙印在了我心中。

初中时,决定开始看《红楼梦》。我从家中的书柜里,翻出了父亲看过的《红楼梦》。我清晰地记得,淡青色的没有任何花纹装饰的封面上,只有清清爽爽、不张扬、不显眼的“红楼梦”三个字。微微有些发潮的书页,密密麻麻繁体竖版排列的文字,让我有些不知所措地读了下去。这次阅读,我是跳着看的,专门看和宝黛有关的情节。记得看到第76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时,我就不忍心再看下去了。悲凉之气,遍布华林。

1997年7月,高一那年暑假,我买来了岳麓书社出版的《红楼梦》,第一次完整地看完了120回《红楼梦》。这次阅读,我投入了全部感情,完全沉浸其中。读完后,我有感而发,写了一篇读后感。大意是说随着贾府的没落衰败,心情似乎也沉到了海底,不由自主地伤感、失落。

大学里,开始读和《红楼梦》有关的评论。胡适、王国维、俞平伯、周汝昌、张爱玲等一流学者、作家,都对《红楼梦》有精深的研究和精彩的点评。研究《红楼梦》的学问,简称“红学”,与甲骨学、敦煌学并称20世纪三大显学,在国际上的热度,也堪与莎学(莎士比亚学)比肩。“红学”之博大精深,让人叹为观止。

工作后,依然一如既往地喜欢《红楼梦》。2005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热播“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同步推出他的系列丛书。我也关注过很长一段时间,个人感觉,刘心武对《红楼梦》的解读,有些故弄玄虚,为《红楼梦》穿上了一件神秘外衣,反而破坏了原著本身的美感。

201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蒋勋说红楼梦》这套书。从此,跟着蒋勋,再次走入《红楼梦》的世界。这几年来,反反复复,读了不下4次。蒋勋对“还”和“悲悯”的理解,对生命宽度和广度的探讨,道出了《红楼梦》的精髓。我觉得,他是真正读懂了《红楼梦》的人。

(0)

相关推荐

  • 想哪儿说哪儿---喜欢黛玉的鹦哥

                  读<红楼梦>,我一直比较自负,觉得能读进去,而且每年必通读一遍,偶有所感还能诉诸文字,坚持既久,这种精神,值得一声"赞"了吧? 类似自负或邀 ...

  • 袭人说他“又干这些事”,黛玉劝他“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题:袭人说他"又干这些事",黛玉劝他"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文/姜子说书 青埂峰下一顽石,曾记幻相并篆文,月旨石见<石头记>! 荣即华兮华即荣,木石 ...

  • 《榴莲一样的红楼梦》即将和大家见面咯

    大家好! 我从小喜欢看红楼梦,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 三年来,利用零碎时间,写了30多篇有关<红楼梦>的随笔. 如今,集结成册,书名叫<榴莲一样的红楼梦>. 为何取这个书名呢?在 ...

  • 《榴莲一样的红楼梦》之职场篇

    庞大的荣国府,就像一家大型上市公司. 公司董事长是60多岁的老祖宗贾母,曾经叱咤风云,据说比王熙凤还要能干.如今年事已高,乐得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貌似诸事不管却又一切了如指掌. 集团副董事长有四位 ...

  • 《榴莲一样的红楼梦》之生活篇

    贾母如果活在当代,一定是一位资深的室内设计师. 她对黛玉.宝钗闺房的评价,不像一位长辈,而像一位资深设计师. 比如,贾母看到黛玉房中的窗纱是绿色的,且有些发旧,不甚满意,对王夫人说:"这个纱 ...

  • 《榴莲一样的红楼梦》之情感篇

    榴莲是种很奇特的水果.爱它的人,觉得它奇香无比,欲罢不能:讨厌它的人,觉得它奇臭无比,避之唯恐不及. <红楼梦>,就是这样一本很奇特的书. 爱这本书的人,可以爱它一生.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可 ...

  • 我为何写《榴莲一样的红楼梦》?

    不管这个世界多么浮华喧嚣,不管现代社会多么迅速忙乱,但在我的心里,<红楼梦>一直占据着一席之地. 我愿意将我对<红楼梦>的感悟,写成一篇篇随笔,帮助青少年找到某种打开<红 ...

  • 清宫四大疑案已经破解,清王朝最核心的机密,竟全写在红楼梦上

    诸位,你以为官修清史真的可靠吗? 众所周知,由于官方修史为了严守皇家一些难以启齿的核心机密,往往会对史料进行伪造.篡改和美化,所以清史并不可靠.甚至有些因篡改得不彻底,还会发生前后矛盾的事来.像乾隆一 ...

  • 大揭秘《电视经典之红楼梦 上集》

    大揭秘《电视经典之红楼梦 上集》

  • 爱榴莲,更爱《红楼梦》

    爱榴莲,更爱《红楼梦》

  • 榴莲一样的《红楼梦》

    六神磊磊从金庸的14本小说里读出了万千人生.他说:"书不能只是竖着读,还要横切开来读." 一百万字的<红楼梦>,更是一本需要我们"钻"进去读的书.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