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妙香佛国,南天瑰宝——云南剑川石钟山石窟

唐以前的苍山洱海一带,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少数民族部族。在唐朝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南诏得以兴起。之后,又有大理国对这里加以治理。自此,中华文明的进程中,南诏、大理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篇章。

《南诏图卷》

《梵像图卷》

《南诏图卷》与《梵像图卷》合称南诏、大理绘画的“双璧”

开凿于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云南剑川石钟山石窟群,是中国西南边陲遗存下来的唯一一处古代大型石窟群,代表了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石窟艺术的最高成就,有“南天瑰宝”之盛名。因其处于西南丝绸之路上的特殊位置,石钟山石窟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中,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学术地位,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钟山

石窟

外景

石钟山石窟

位置

石钟山石窟的开凿营建,前后长达300余年,这里的石窟造像,在时间上赓续唐宋之际北方中原和西南汉藏佛教造像的文脉精髓,在题材内容上承载着历史上曾广泛流传的佛教密宗阿吒力派的义理和白族传统的宇宙观,在艺术表现上高度融入了西南地域的民间习俗和民族特色。整个石窟群共发现17窟、233躯造像,艺术风格鲜明,审美意趣隽永,不仅是当地僧俗朝野民众精神世界的折射,同时也是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卓越艺术创造的实物见证。

八大明王堂全貌

第5号窟主尊及背屏

第8号窟阿姎白上层窟龛

第9号窟王及后妃坐像

《云南剑川石钟山石窟》一书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罗世平担任主编,中央美院牵头,联合重庆大学、剑川县政府,针对石钟山石窟造像的自身特点,立足于民族历史、美术考古、美术史等学科做了跨领域探究,是我国第一部从艺术考古的角度对云南剑川石窟进行研究的专著。全书通过文字调查,借助三维数字测绘、光栅扫描等前沿技术手段,完整且忠实地记录了该地区石窟造像的现状,深入探讨了造像样式的外来与本地改造融合、佛教造像与本地王权之间的关系等议题。

《云南剑川石钟山石窟》

(扫描二维码可购买)

罗世平 编

150千字

内文全彩

精装

三晋出版社

本书目录

作者简介

罗世平,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汉唐美术、宗教美术、石窟艺术、墓葬美术等。曾多次主办、出席“世界美术史”“汉唐之间”“亚洲研究”等国际学术研讨会。主编有《中国美术百科全书》中“雕塑”“寺观壁画”“墓室壁画”等数十卷丛书,著有《四川唐宋佛教造像的图像学研究》《中国宗教美术史》等十余部著作。

内文版式

图书实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