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国学历史:古代少数民族的兴亡之匈奴:匈奴的起源
相关推荐
-
『秦末汉初,强悍的冒顿单于』
冒顿(前234年-前174年),秦末汉初,匈奴人首领,挛鞮氏,头曼单于之子.神箭手,著名军事家,雄才大略的军事统帅,首次统一中国北方草原的传奇人物,曾建立庞大而强盛的匈奴帝国,与当时的西汉王朝.东胡部 ...
-
冒顿单于:一个被亲生父亲抛弃了的匈奴王者
文 | 子玉 子玉聊史 上期回顾: 冒顿单于:致汉吕太后的一封"情书" 父为子纲,做儿子的坚决不能忤逆父亲的意志,在中国古代以孝治天下的大背景下,儿子得处处顺从,即使父亲如何不堪, ...
-
曾经横扫欧洲的匈奴人,为什么在历史上消失了?他们去哪儿了?
翻开中国历史的书籍,我们可以发现,从战国到秦汉时期,有一个少数民族,住在我国北部蒙古高原一带,活跃于大漠南北.以后,逐渐衰落,到隋唐时期就不见记载了. 那么,作为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的匈奴族 ...
-
秦帝国的灭亡(二十四) 北逐匈奴
随着<宣太后与义渠王的爱情>开花结果,秦国终于摆脱了义渠的威胁: (前272年)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我们看下地图,陇西.上郡和北地三个地方,都是关中的周边. 当时的大 ...
-
披着羊皮的狼,匈奴单于冒顿的发家史
在遥远的大西北草原,有一群白狼长期偷窥着中原大地,他的名字就叫匈奴. 中国两千年的历史,外敌几乎来自大西北.匈奴,突厥,蒙古,等等,来了一个又一个,真是打跑了白狼,又来了豹子,赶走豹子,又来了一只大老 ...
-
那个将刘邦包围了七天七夜的匈奴单于是怎样上位的
文 / 子玉 父为子纲,做儿子的是坚决不能忤逆父亲的意志.翻开史书,许多王朝都标榜以孝治天下,再加上儒家伦理的深入人心,父亲成了儿子的"君".哪怕父亲再如何不堪,儿子都要表现出&q ...
-
秦汉之交,匈奴为何坐视汉朝建立,而没有干涉楚汉争霸?
匈奴,蒙古草原上的第一个霸主,开启了草原帝国与中原王朝2000多年厮杀的历史序幕.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在秦汉之交,中国爆发了激烈的内战,先是秦末混战,后是楚汉争霸,中国乱成一片,奇怪的是匈奴却没有趁机南 ...
-
一个朝代一首诗 在诗词中领略中国历史
古人用诗歌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用诗歌吟咏王朝兴替.世事变迁,不同时代的诗词,蕴含着诗人的情感和经历,折射出当时各阶层人民的境遇. <击壤歌> 先秦(佚名)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 ...
-
古代诗词中如何称谓“美女”?
古代诗词中如何称谓"美女"? 主要看知不知道这个美女的姓氏. 如果不知道,基本上就称之为"佳人",这是从浪漫情歌王子屈原就开始的词汇,比如"惟佳人之独 ...
-
【纶巾 袍泽 缙绅 蓑衣】诗词中的古代服饰
服饰是人类的特殊创造,起先只为保护身体,后来又发展为人对美化自身的要求.与新潮多变的现代服饰相比,古代服饰要逊色多了. 巾:古代平民用以裹头的头巾,秦朝时用黑巾裹头,称为"黔首", ...
-
古代状元水平:我们从几首诗词中体会一下古代状元的真实水平
在我国古代隋朝科举制度开始以来,一共经历了大约1300年,据统计产生的举人就有100多万人,进士有十多万人,但是状元只有777人.这些人中除了极少数武状元之外,其他的状元都是文化水平和治国理政水平相当 ...
-
关于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名言警句
举大事者,不忌小怨.--<后汉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旧唐书>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汉·韩婴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察己则可以知 ...
-
古代诗词中的那些美丽意象
(2016-12-20 15:44:32) 分类: 教学随笔 我们说意象美丽,不仅仅是说它们本身就是美丽的事物,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寄寓美好的情思.这里我们总结古代诗词中常见的几类美丽意象. 第一类,梅兰 ...
-
古代诗词中的男欢女爱
古代诗词中的男欢女爱 卑微的执着 2019-01-21 22:42:28 北宋著名词人张先80岁娶18岁小妾: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苏东坡则当即黑一首:十 ...
-
古代诗词中的“信息”
"信息"一词,在商务印书馆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里,被解释为:一是"音信,消息":二是"信息论中指用符号传送的报道,报道的内容是接收 ...
-
古代诗词中“愁”的意象妙用,古人把愁写绝了
"愁"是一种萦绕在人类情感中挥之不去的情愫,有离别之愁.有相思之愁.有孤独之愁.有悲愤之愁.有幽怨之愁.有失意之愁.有惜时之愁.有悲秋之愁.有无端之愁.有报国无门之愁.有壮志难酬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