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中的温情

蜗居家中的这些天,给我们提供了与家人分不开的机会,可能在之前每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做,一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不是很长,一些矛盾可能暴露的不是很充分,7*24的在一起就不一样了。
今天分享一个我们通过踢毽球使沟通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的过程,希望能给大家启发。
第一层次:抱怨:
刚开始我们都不大会,总是踢不了几个回合,可以说是碰.......咚......掉地上了,偶尔有接起第三个的时候。
低头弯腰捡毽球的次数多了,就会有些丧气,总会从嘴里冒出一些对对方的指责抱怨,比如:“你应该躲一下。”“啊呀,你怎么搞得,不能注意点吗?”“怎么这么笨呢?”“你真是笨到家了。”等等。十分钟的活动时间让人感到紧张、窒息,完全没有轻松愉悦感,而且两个人都自顾自要保护好自己,确保不被指责,始终处于紧张的状态,唯恐又犯下什么错误。
这其实是只能“晒”的幸福,每个人的内心并不畅快。
这也会让我想到休息在家,而且又是停课不停学的时期,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家长咨询孩子不学习怎么办?即便是学习时间没有效果怎么办?手机不离手怎么办?孩子与父母的矛盾为什么会有这么多?
相信,批评指责过多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第二层次:自责
每个人都是有心灵感应的,本来轻松的休闲与锻炼并没有让自己真正的放松,相反更加的紧张,我们沟通了自己的感受。
之后,也随着毽球技艺的提高,沟通也上升了一个台阶,不再抱怨指责对方,而是把指责的矛头对准了自己,每当自己踢了一个失败的毽球时,就会抱怨自己:“哎呀,我是怎么搞得,不应该呀!”“嗯,我真笨。”“哎,这个是我的问题。”
可以想见,十几分钟的活动时间会有多少这样的词语冒出来,期间每个人都在低自尊低能量的状态中度过。
可能有人会说,谦虚使人进步,可是这种极度的自我否定同样得不到愉悦,只能让自己越来越丧气,真的是有两次,感觉自己不在状态,而提前结束。
想想那些被父母指责的孩子,当他认同了父母给他们贴的负面标签时,尤其是父母口口声声说“都是为你好时”,当他达不到父母的要求,会认为自己真的不够好,自己什么也做不成,自己真的很笨。
更有甚者会用一种习得性无助掩盖自己的不努力,同时讨好家长。
 
第三层次:互赞
当我们意识到这种沟通模式同样是在拉低自身能量时,做到了及时叫停。
升级为每当自己或对方踢出一个漂亮毽球时给自己和对方一个大大的赞许,为自己鼓掌、为对方加油。
开始关注对方的技艺,当发现对方使用了一个之前从来没有的脚法,比如侧踢、倒钩踢,不熟练的脚踢出了一个漂亮的毽球,或是这个姿势从来都没有踢到过,这次终于碰到毽球了,即使没有很好地给到对方,对当事人也是一个极大的突破,这时我们会共同欢呼(有时像个孩子一样),非常地开心,每天踢到热气腾腾。
与之前的只是关注对方的缺点,到关注对方的优点;从之前的对对方视而不见,到随时关注,可以想见,这样下来的十几分钟会是什么结果,越被表扬士气越高,踢得越好,技艺突飞猛进,我老公调侃:这样练下去我们都可以上春晚啦!哈哈!
生活无小事,不要看这一个放松的互动,他是家庭氛围的调和剂。
与孩子沟通也是一样的,你关注他的缺点,Ta就会缩手缩脚,畏首畏尾,缺点就会越发的多,你就会更加的看不上,恶性循环就这样开始了。
你越是关注Ta的优点,表现好的部分,Ta的那个部分就会更好,经过你的表扬赞许,良性循环就会螺旋式攀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