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安山文学】阮黎明|| “禁烟”往事 (散文)

(0)

相关推荐

  • 禁烟手抄报‖珍爱生命 拒绝烟草,关爱环境更关心你~

    手抄报作业 写在课前 吸烟有害身体健康 这怕是从小朋友到老人家都知道的吧 手抄报小姐姐就非常讨厌吸烟 尤其是很多时候被动吸二手烟,很气愤 希望为了健康,还是禁烟.控烟哦 禁烟手抄报模板做好啦来领取吧 ...

  • 【新一代】番外篇——作业关键点

    新一代寄递平台投递功能从"班次作业"调整为"动态作业"模式,生产作业关键点发生了质的变化. 一.解车.接收 (一)关键点 1.派车单: 2.系统总包接收.开拆差 ...

  • 林西禁烟三十二载

    重阳节 Ninth Festival Double 最早的引种者 鸦片,又叫阿片,俗称"大烟",出自罂粟植物蒴果,原产于南欧及小亚细亚.据史料显示,在公元前139年张骞出使西域时, ...

  • 【新一代】番外篇——投递作业流程(天津版)

    下面是天津投递总结的新一代作业流程,特供粉友们借鉴(小编不保证正确哟, ) 一.接车 投递解车接收→投递解车→输入派车单号→查询→全选→批量接收:(内勤做完此步后还需在邮件接收中扫描挂号总包袋牌进行挂 ...

  • 最后一根草压死骆驼

    最后一根草压死骆驼 晴. 马路旁的一棵凤凰树上缠满了龙船花,花开得正艳,凤凰树的枝丫上叶子零零散散,记得它开花的时候是在六月,橙红色的,那时候叶子会密些,很是好看.这棵树的主干被龙船花簇拥着,猛然间就 ...

  • 公共场所禁烟,路有多长?

    公共场所禁烟,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控制公共场所的吸烟行为来减少二手烟对公众健康的危害,并不是要求所有人都戒掉烟.这对吸烟者.尤其是有烟瘾的人,能在公共场所做到自觉控烟吗? 首先是一些会议,特别是开大会或长 ...

  • 听说过瑞典抽“唇烟”么?

    鲁晓芙,财经作家,旅居欧洲,以荷比卢为基地,从事全欧洲投资并购业务. 中国经济已经国际化了,不了解欧洲,有时候,你就不了解中国. 欢迎关注:鲁晓芙看欧洲.  合作请联系微信:Xiaofu_Lu 抽烟危 ...

  • 【望安山文学】赵秋娟||散文是什么(随笔)

    散文是什么 作者:赵秋娟     主编:非   鱼 我一直不知道,散文是什么. 记得我第一次怯怯地问那个把我带进文学圈的杨老师这个问题的时候,老师说:"就是我之前写的那些,你翻看一下,大部分 ...

  • 【望安山文学】阮黎明||感怀母恩(散文)

    感怀母恩 作者:阮黎明     主编:非   鱼 时间过得真快,屈指算来,母亲已经离开我们近一年了.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无时无刻不想念我的母亲,时常在梦里也出现陪她说话聊天的场景.不仅如此,我的老伴也 ...

  • 【望安山文学】阮黎明||难忘大理“三道茶”(散文)

       主编:非   鱼 "饮茶"作为一种文化在我国传承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然而,虽然生长在茶的国度,我在生活中并没有饮茶的习惯,只是,偶尔与朋友小聚或闲暇聊天时会时不时的喝上几口 ...

  • 【望安山文学】阮黎明|| 到乡下看舅舅 (散文)

       主编:非   鱼 俗话说"外甥是狗,吃完就走",其含义多数理解就是外甥与舅舅之间虽是有血缘的亲属,但是,从亲情程度上比起本姓叔伯来却显得没有那么亲近.然而,我同年长我23岁的 ...

  • 【望安山文学】阮黎明||追“山药”(散文)

       主编:非   鱼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通常理解为邻居虽不是亲戚,但是,由于有缘能住到一个小区.一栋楼房亦或是一个单元甚至是对门,如果大家都能以诚相待,敞开心扉地相处,自然 ...

  • 【望安山文学】阮黎明||“专职”理发师(散文)

       主编:非   鱼 提到理发,很多人都会有自己"固定"的理发店和"专职"的理发师,而我的"专职"理发师是至今为止给我理发时间长达40多年 ...

  • 【望安山文学】梁国政 ||昭通,那些令人回味的往事(散文)

     主编:非   鱼 物产丰富的昭通,与近在咫尺的宜宾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从记事起,父亲常对我说,祖父因生活贫困潦倒,为了生活不得不在金沙江边小校场码头当搬运工.货物最多就是来自昭通的各种农产品.到 ...

  • 【望安山文学•“望安杯”首届全国征文大赛046号作品】张文彪||难忘上学路上的往事(散文)

    难忘上学路上的往事 作者:张文彪     主编:非   鱼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回想一下,人一生走过的路,漫长而艰苦.而上学住校的路,想必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我们这一茬,人生路上最艰难最辛苦 ...

  • 【望安山文学】金阿根||难忘太平弄(散文)

    难忘太平弄 作者:金阿根     主编:非   鱼 从部队回来后在萧山城厢镇生活了半个世纪,70年代初开始了频繁工作调动,住房也随之㮽迁.从石英厂的角落头,到城厢镇机关内的小房间,从太平弄的老墙门,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