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晍已死,传统何存——读许海涛先生《残缺的成全》的一点感想

经铁马老师推荐,读许海涛先生的《残缺的成全》。同为关中人,且自诩为“写作者”,情绪自然受到书中主人公金晍命运起伏转折的影响,一口气读完,没有酣畅淋漓的“快哉”,唯有一声“叹息”和久久无法平静的心情。
许海涛先生本身是一个收藏家,对于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理解,也有很深的文化情结,他专注收藏行业多年,这部《残缺的成全》是他托物言志、以物寄人的力作。全书39章,每章以一件文物入题,而文物与章节人物的遭遇有着千丝万缕的契合,或精神,或状态,或逻辑……不一而足。

人说读书入心,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不自觉地就把自己代入了主人公金晍的世界,在读书的那一刻,我就是金晍,他想干啥、要干啥,我都能深切地感知。当然,这是作家写作的成功、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造就的,也是这个历史时代的深刻代入感造就的。
从主人公的名字就能窥探其性格特征和生活状态。金晍这个“晍”字,按照书中的解释,是“瞳”的异体字。从名字就能看出来,主人公的眼光独到,明光如金。不仅习得一肚子古书文章,在文物行业更可谓眼光独到——岂止是独到,简直是毒道!当然,这只是金晍名字表面上的含义,我个人认为,许海涛老师更赋予了金晍这个人物“至纯至真”的灵魂。古人讲“金童玉女”,一方面是指侍奉仙人的童年童女,另一方面则是天真无邪的男孩女孩。从书中金晍的人物形象而言,他更符合第一种解释。只不过这里的仙人在现实意义中是传统、是文化,是镌刻和浸润在关中文人灵魂中的精神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作者借助金晍的形象塑造,为我们展现了关中地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这块土地上发生过的历史事件、文化传承、文物遗产让我们目不暇接。不仅有物质遗产:秦昭版、状元端砚、三希堂画宝、澄城县尧头窑大宋器物、陀罗尼经幢……更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更是耐人寻味,作为一名地道的关中人,很多历史知识和典故以及风物,连我这样一个自诩为历史爱好者的“写字人”都是第一次听说。我们当地的秦腔,在书中也有涉猎。因此,说这是一部关于关中历史文化的集中展示的文学平台,绝不为过。而足见金晍对历史风物了解的深入和深刻,而作为木偶牵线人的许海涛先生,其学问之高深,书中可窥一斑。

作家、收藏家许海涛先生 魏韬/摄

西安八仙庵古玩市场内的古董集市 魏韬/摄
金晍追求超然物外的精神生活,悦意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他享受这种隐居状态:在繁华的都市一隅,有一间五六十平米的房子,虽然破旧,但也勉强能栖身其中,有三五个能谈得来的好友和酒友,有颇为干练的妻子,也有两个漂亮可爱的女儿,从平凡人的角度来说,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可是这些在外人看来的平凡和满足,却并不是表面上的风平浪静,闲适恬静。金晍是一个矛盾的人,无论是精神生活,还是物质生活,也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感情生活,他都处于重重矛盾中。金晍的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隐藏着种种残缺和不足,如同他收集的那些文物一样,也如同他第一次出场时家中的摆设和物件一样——折了一条腿的八仙桌、半瓶儿酒、半包香烟……连他嘴里叼着的香烟也燃去了一半,他聊以自慰的书法和主持朗诵,也只是曾经辉煌过,如今能且只能聊以自慰。

他的妻子是如此地强势,以至于对他动不动就恶语相向,他却鲜有回嘴;他只能蜷缩在一张小床上,妻子则跟小女儿一起睡,夫妻生活也并不和谐;一家四口,只有他一个男性,做饭做菜却是他的活计,也足见他家庭地位不高;虽然有诸多好友,懂他的并不多,作家成乾韫算是一个,而此公却也不过是一个好色贪财之徒,其对于“固守凌云非不断”这句诗的执着,也不过是为了满足他的窥视欲而已;甚至连他自己是不是浑全,都有人怀疑,正如成乾韫所言:你姨夫(指金晍)浑全不浑全,只有你姨妈品得出来;他给自己的房子取名“品残斋”,一个残字,将金晍人生的所有东西都抖落零整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世界里几乎没有浑全的。文物的残缺,事业的波折,都不妨碍他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和坚守,而现实生活的残缺却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对完美生活的向往。他有自己的爱情,却不得不为现实低头,娶了寡妇桑军英,却因为照顾金晍生病的兄长,而让桑军英产生心理阴影,俩人分居,并最终分道扬镳;他爱凌丽云,这才是他最纯最真的爱情,可最后仍然以悲剧收场,并最终导致他的彻底离开——家庭、世俗和一切。
在这一切残缺中,他当然不满足!他希望把所有的东西和精神都补浑全。浑全是典型的关中话,指器物的完整、完美,也指生活的圆满。可见,浑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金晍的追求。金晍的悲剧正是如此,家庭生活有龃龉,情感生活有残缺,收集的文物不浑全,交往的朋友都不甚知己……他想改变这一切,迫切地想改变,但是他是理性的,是善良的,又不想伤害任何人。

他遇到的状况与所有的文化人面临的困境是一样的,他们有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和坚守——他的内心一直都是纯真无邪、浑全无暇的,当然有着对传统文化商业化的鄙夷。对于残缺的文物,他依然不以其残缺而有任何不满,正如同他对季诚助所说的那句话:“残有残的味道!”文物的残缺从来不影响金晍的追求和喜爱,他是出于内心的喜爱。
金晍也想要补全这些残缺,因此不得不与商业和市场打交道,不得不向世俗低头,甚至不得不放弃原本恪守的原则。而这种矛盾和撕裂,是所有文化人都无法逃避和幸免的——要把不浑全的东西补浑全,就要有钱、有名,也必须打破自己的原则,突破世俗的道德束缚,而这些恰恰是金晍这类传统文人所不齿的,一旦追求名利,突破世俗的道德底线,其追求的物质和精神可能就浑全了,可是内心心就残缺了。

就在这样的挣扎、矛盾、失落和内心斗争中,金晍失踪了。你可以说他追随故去的凌丽云,也可以说他最终选择了和世俗生活的决裂。无论如何,这个人从众人的世界中消失了,以他的境遇和性格而言,最终的失踪几乎是必然的。
他生于西安而长于咸阳,是汉唐文化浸润下的传统文人,可以说,在书中,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传统观念深入灵魂的代表,当然也是古城西安、咸阳几千年文化沉淀的化身。金晍面临的矛盾也就是传统文化的式微以及面临的矛盾,金晍的人生经历也正是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追求纯粹的传统文化内核,必然不适应这个纷乱复杂的现代社会。无论是情感追求,也无论是文化追求和精神追求,执着于传统文化的人,与这个世界总是格格不入,残缺不全的。

在经济大潮摧枯拉朽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面临极大地挑战,一些沽名钓誉者找到了机会,获得了盛名;一些投机商人也看到了机遇,赚得盆满钵溢;他们不爱传统文化,或者根本不想爱这些东西,他们真正爱的是传统文化背后的金钱和名利。只有金晍还在坚守着这些传统,他是真爱传统,爱得如醉如痴。
那么多人找金晍,无不以“名利”为目的:成乾韫找来记者给金晍拍专题片,炒作他的书法和文物收藏,很直白地说就是为了名利;季诚助从来不掩饰他对金钱的挚爱,跟金晍讨价还价,一分一厘都要抠半天;赫耀和他带来的龚老板一样无利不起早,龚老板凭什么给金晍的大女儿安排工作?无非就是利用金晍及其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谋取名利而已。这些人就是目下一些文化学者和“文化贩子”的典型代表,传统文化只是他们追求名利的敲门砖,金晍作为其中代表,被利用也是理所当然的。而金晍想把自己的世界补浑全,又不得不借助这些人的力量,这也是他悲哀和无奈和导致他最终结局的根本原因。

金晍的消亡实际上就是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消失和消亡。是谁导致了金晍的蜕变?是谁导致了金晍最后的失踪?表面看来,是他追求的“浑全”的爱情最终都没能实现。实质上是世俗的一切导致的结果;也许每个人都是罪魁祸首,而每个人又有着不得不为之的心酸和无奈。在这本书里,很难说谁对谁错。这不仅是金晍的宿命,也是传统文化的宿命——残缺不全,对于坚守的人而言,究竟该抱残守缺?抑或是反抗世俗?看完这本书,我们无法得到一个完整的答案。
而对于世俗而言,没有了传统文化的支撑,没有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我们还能剩下什么?一切都是残缺的,无论是咸阳还是西安,也无论是北京还是洛阳,缺失了传统的继承和沉淀,城市就完全没有了灵魂,成为了不伦不类的“四不像”,一个散发着腐败商业气息的人类聚居地。而面对这种变化,最终的结局也只能是金晍每次写完书法作品之后的口头禅——只能这样了。

越看到最后,越发感觉金晍这个形象的象征意义异常深刻。他本身就是一件文物,固然残缺不全,也锈迹斑斑,却沉淀了历史的厚重,浸受着传统文化的滋养。他曾经辉煌,如今沉沦,他固守传统,却也希望重现辉煌。他就是一块嵌入石料的古玉,要么被历史埋没,要么被发现、利用、交易,灼灼生辉,价值连城;要么被现实抛弃,跟土坷垃一样平凡。如果命运让他辉煌,他就辉煌,而命运最终跟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所以他的最终结局也只能这样了。
才疏学浅,浅尝辄止,自然不敢与“书评”挂靠,以免贻笑大方,只不过读完之后,有些感想,不吐不快,用稍显稚嫩低劣的文笔表达出来,以希望达到“愚者千虑”的目的。
最后,我一直怀疑,许海涛先生之前一定考虑过《残缺的浑全》这样的书名,大约觉得“浑全”二字固然准确,毕竟关中方言中运用多一些,不利于传播,故而改为“成全”。而成全与全书的宏大主旨,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以上。
吉正卿
2020年6月4日于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