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港游记

渔港游记

□王培柳

平日琐事繁多,不容脱身。周日,与妻闲聊,乘今日闲,何不去不甚远的云台山清静一日?夫唱妇随,倒也利索,当即便驱车百里,仅一个时辰,就到了云台山脚下。 

选择渔湾,我是有私心的。

渔湾位于云台山东南,在灌云北。据说李汝珍曾游过此山,写作《镜花缘》时,即以这条山沟沟里的风景为创作蓝本。我读原著时,就很好奇一个灌云人描写岭南的风光与海外风情,如何构思,从何下笔?一直怀揣着没机会探访的遗憾。

对于渔湾风景,网上俗称“江苏的张家界”。但是我并没有游过张家界,只是为生意上的事路过,看过那里的山,但并没有发现两处山有神似的地方,且我对渔湾是颇有怀疑的。渔湾虽近在咫尺,但之前从未想过到这里来玩。主要原因是海州往山东一带的山都是植被稀少,石头裸露的秃山。

而一进入山谷,首先看到的就是三龙潭,数丈溪瀑,悬挂在龙潭上。能在海州这地方的山里,观赏到瀑布,确出乎我和妻的预料。这叫老龙潭上的池子上,一座九孔桥,横跨在上山的路口,倒风格古朴,不少游人在此拍照。桥头的展牌介绍曰:“传说是龙王聚会的地方”,更云此桥复建于九十年代。

世间有没有龙王,我怀疑,怀疑都是文人谄媚之作。但文人李汝珍千真万确是板浦人,当地还为其修了纪念馆,我在几年前就探访过,还记得与我探访其他名人故居旧宅一样,心情是忐忑的、激动的,那瞬间仿佛触摸到了历史。但是“龙王聚会”,算龙王故居旧宅?我和妻相视一笑。站在九孔桥上,仰望着怪石嶙峋的山峰,我对妻说:“二百多年前,咱俩算是身处大海呢,乡下老宅应该是与这里一起上岸的。”妻是淮安人,看海的次数本不及我,笑言戏我:“看来你是东海龙王的子孙,我算高攀了。”

同行的导游说九孔桥上的龙头在夏季雨水旺季是可以喷水的。由于现在才农历年二月,海州这里的气温可以说有点“寒”。桥下的河床都干枯了,裸露出山洪冲刷过的痕迹。但是石缝间还有山泉细流,流淌在松竹相掩的涧谷。此时若有明月,我倒会想起王维那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

站在九孔桥上,顺着山脊向上望,山峰不算险奇,倒有些怪。刚才驱车沿山脚时,整个绵延的云台山,起伏平缓,想象不到有甚风景。到这渔湾,看出不同了。导游说,从这里走一圈,从对面的山路下来,等于绕了一条鱼形。这个免费导游应该是渔湾山村的当地人,浓重的海州腔,说“鱼”音很重,逗得游客们大笑起来。

过桥后,沿着人工雕琢的山路前行,面前出现一堆怪石,大块立如棚顶,卧似龙床,犬牙交错之间,不断有清泉渗出,却又在另一堆怪石下消失,却又从老龙潭口流出,似神龙在吐水,喷落的水顺潭直泻而下,形成数丈瀑布奇观。

山石后的碑记上注解的是“龙潭飞瀑”,亦是源于《镜花缘》中的龙王会。古今写神的小说能在现实中找到出处,恐怕惟《西游记》和《镜花缘》了,而这两部书都与云台山有缘,倒有必要介绍书的作者祖居之地。李汝珍不必说了,为板浦人,而《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虽居淮安,但是其祖居据碑记为安东,安东即涟水。而出土墓碑的地方,确实古属安东,现在却是连云港的灌南地盘了。据《海州记》,两百多年前,渔湾只是云台山脉延伸到大海中的一个岛,偶有渔船停泊。与龙王故事有缘,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附会龙故事有些牵强的就是两块大石板了,一曰老龙床,二曰小龙床。爬过龙潭后的峭壁,现出一片开阔的山口,到处能看到山洪暴发时,冲刷过石河床的痕迹。唯独这片山口悬崖边卧着两块非常平整的大石板,吸引了不少游人,或坐或躺在上面。站在我的角度,能看到那块稍小点的石床下沿边,石刻“小龙床”三个镏金大字。

也许我说附会不妥,可我又能说什么呢?因为过了龙床,又出龙洞,我倒有些恍惚了,真耶假耶?这个龙洞是三块巨型大石板,互成犄角叠成的一个石窟。石窟里有一对夫妻带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小男孩坐在石板上正一本正经地当着龙王呢,手里拿着水枪指挥他那侍立两旁的爸妈,学做他的臣属。恰好我和妻进来了,我们大笑,他的爸妈亦大笑,唯独他还是一脸的认真,不停地舞着手里的水枪,嘴里还不停的嚷着:“我是龙王,我是龙王。”

我不知道这个小朋友嘴里的“龙王”与《镜花缘》有联系否,若是一边读着名著,一边玩着这样的游戏,景区里的景物附会,谁又能说不妥?

穿过龙窟,是一处登天云梯,碑记“唐敖与女儿唐闺臣升天处”。“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这是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我曾熟诵过。李白游历中原时,他念兹在兹的蓬莱仙境,正是现在的渔湾,若至渔湾,又该挥毫写下什么惊世骇俗的诗句呢?我抚手仰脸,向山顶望去,峭壁千仞,岩石间突,竹木半悬,一条尺宽石径,蜿蜒升天,数个游人,正艰难地攀登着。我虽然算是走过蜀道的人,但此刻还是生出一丝寒意。我在想,李白若是活到海水退去,他一定是会到渔湾来玩赏一回的,一定想要认识唐敖。

我和妻攀爬到神仙崖时,都已力疲,两个坐在一巨石上,喘息不定。妻笑言:“我俩也升了一回天。”

若说升天,我倒是觉得渔湾的百姓真的升了一回天。一处荒山,只是海水未退之前的荒岛,缘何如今歌舞升平?我和妻攀爬到现在,虽不敢说李汝珍究竟来过这里没有,但渔湾人懂得山仅有景物,是空洞的,得有历史,得有文化附会,才能吸引游人的目光。就如人是有灵魂的,景物有了文化才成为景点,而文化正是景点的灵魂。

一处海岛,谈不上有什么历史,但是历史上有了这样一处荒山,渔湾人在这处荒山脚下,硬生生地用双手在巨石上刻写了一段历史。如果说渔湾人附会了《镜花缘》,那这又何尝不是渔湾人生于山,取于山,更爱于山,有一段开天辟地的前世,给了李汝珍创作《镜花缘》的灵感?

中国人有两个特色,一个是一旦生活幸福安逸,皆不欺贪。而另一个特色全世界独一无二,只要有土地,便想着法子要在这片土地上落下种子。渔湾这地方,都是依山而居,背山而耕,凡保存下来的农舍,皆石墙,而菜园子更取石而围。这份认真,这份纯朴,这份努力,更是中国人的魂。

夕阳西下,游人纷纷下山。迎面的风虽寒,却很苍劲;脚下的山虽陡,却很纯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