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彬彬方君子——《论语》悟读【132】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第六篇第十六章:
【原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
孔子说:性情过于直率就显得粗鲁,礼仪过于恭敬就显得虚浮;恰当的性情与礼仪,才是君子该有的样子。

【悟读】
“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这是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话,概述了君子的特性。真正的君子,忠信恭谨,喜怒不形于色。
“质胜文则野”,“质”为本质,“文”为文采,“野”,东汉的经学家包咸批注为野人。《说文解字》中“野”是指郊外,即乡下人。“质胜文”的胜,包咸注为多之意,故“质多于文,则如野人”。一个人,本质挺好,孝悌忠信皆具,然欠缺礼文的修饰,显得朴素无华,看起来比较粗鄙,如同野人。质胜于文,虽显粗俗,不至虚浮。
“文胜质则史”,“史”据古注有两个说法,一曰史书,一曰史官,两种说法意思相似。春秋时期的史官大多没有诚信,歪曲历史,诚信不足,舞文弄墨,表面文章做得很好,内心本质不够真诚,此“史官”之意;也有的是说史书,史书记载得非常的精彩,或对某人某事可能有很多的渲染,但流于不真实,此“史书”之意。文多于质,显得虚伪,诚实不足。

“文质彬彬”,现在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形容一个人文静而有修养。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彬彬,指的是内在的和外在的平衡。夫子的意思是,文采和朴实,相得益彰,才是君子。文和质均衡交融,言行既文雅又真实,合乎中道。
由此可见,品性本质,极为重要,这是排第一位的,关乎做人的基本问题;然光有品性,文才不足亦不行。做人要本分,对人要懂礼,知进退,有分寸,应对得体,进退有度,不粗俗,这才合乎君子之道。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这是一代圣人孔子不小心犯下的错误,并因此而得到的教训。人们在对待人和事物的时候,不可只看表象,而应该内外结合,透过现象看本质。人们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是从丑小鸭变来的,美丽的蝴蝶也是从丑陋的蛹变来的,不可以貌取人,而应从本质上判断。只有掌握了这种能力,才可能做出科学的决策,否则就容易犯急功近利之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