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自然生命简史:39 水槽中的漩涡是地球自转的证据吗?
相关推荐
-
【专题复习】关于海—气相互作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考点整理,附精美课件
新闻导读 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2019年11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并持续维持厄尔尼诺状态,连续5个月 Niño 3.4指数的滑动平均值分别为 0.6℃.0.5℃.0.5℃.0.5℃和0.5℃.根 ...
-
有海很好吗?科学家:如果不是海洋,金星今天可能是另一个地球
在太阳系中,除了太阳之外,最热的天体就是金星了. 由于大气层中含有96%的二氧化碳,导致了恐怖的温室效应,金星表面的温度可以高达500℃,这比距离太阳更近的水星还要热. 不止如此,金星的表面还有恐怖的 ...
-
每日一题(210218)| 阿拉伯海(选)
坚持打卡赠书活动进行中, 每周我们都会在坚持打卡的同学中 抽取1名同学赠送张艳平老师书籍 <高考地理精讲精练自然地理>等, 加油鸭! 02.18 阿拉伯海位于图中断面甲与断面乙之间,该海区 ...
-
高中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练习:第四单元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海-气相互作用 下图为某科学考察队某次考察的路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若船只于A处出发时是夏季,经过6个月后到达C处,则此时C处可能发生 ...
-
海水很咸不能喝,那海洋中的鱼是怎么喝到淡水的呢?
四十多亿年前,地球的原始海洋中进化出了最早的生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生物离开海洋登上陆地,但还有很多生物仍然生活在海洋中.据估计,目前全球海洋中生活着大约200万个物种,约占全球物种总数的五分之一. ...
-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阶段达标测评卷
视频号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一阶段测评卷 1.据美国宇航局报道,美国东部时间2019年11月11日发生天文奇观--水星凌日,水星在太阳表面看起来像一个黑点.水星是太阳系中最小的行星,当 ...
-
本系列大结局:一个星球,一个实验 | 宇宙自然生命简史 71
1894 年,在新西兰南岛和北岛之间的海峡中,人们在一块孤零零的礁石上,建起了一座灯塔.灯塔有一位看守人,他的小猫不断地给主人叼回来一种古怪的小鸟.看守人很有责任心地将其中的几只送到了惠灵顿博物馆.馆 ...
-
智人的崛起,和物种的灭绝 | 宇宙自然生命简史 70
大家还记得吗,我们曾经说过,现代人之间的基因差异极小.我曾经看到过某个专家的说法是,"在一个只有 55 只黑猩猩的族群中,彼此之间的基因差异比整个人类还大.",我现在忘了具体的出处 ...
-
从化石研究到基因研究,依然年轻的古人类学 | 宇宙自然生命简史 69
上期我们讲到,阿舍利工具没有随着智人的迁徙出现在一些地区,这个问题还没解决,随后又出现了许多其他令人费解的问题.其中最令人困惑的一个问题出自澳大利亚的内陆地区.1968年在新南威尔士州的一个叫蒙戈的干 ...
-
不止是大脑容量,围绕着直立人的谜题还有很多 | 宇宙自然生命简史 68
两足直立行走是进化史上的一次冒险.这意味着人科动物必须改变骨盆的构造,使它能承受全身的重量.为了满足这个需要,女性的产道只好变得很窄.这产生了两个影响,一个是短暂的,还有一个是长期的. 首先,产道的狭 ...
-
人类演化的故事——还原化石背后的真相 | 宇宙自然生命简史 67
关于人类的起源,很多人有一个误解,以为我们是从猴子或者黑猩猩演化来的.实际上,我们与非洲的黑猩猩拥有共同的祖先,而并非是从黑猩猩演化来的. 粗略地来说,人类演化的故事是这样:大约 700 万年前,发生 ...
-
22 世纪,地球将成为冰窖还是桑拿房? | 宇宙自然生命简史 65
听完 / 看完后,请为本期打两个分值: 本文知识含量值 ☆☆☆☆☆ 本文趣味值 ☆☆☆☆☆ 总共十颗星,你给几颗? 上期我们说到,大约在 12000 年之前是最后一次大冰川期的尾声,但地球突然调头开始 ...
-
冰河世纪,又一个差点被抛弃的理论 | 宇宙自然生命简史 63
听完 / 看完后,请为本期打两个分值: 本文知识含量值 ☆☆☆☆☆ 本文趣味值 ☆☆☆☆☆ 总共十颗星,你给几颗? 从这期开始,我们这个长长的<宇宙自然生命简史>终于进入了最后一个主题-- ...
-
对基因的了解越多,越难以置信 | 宇宙自然生命简史 62
听完 / 看完本期内容后,请为本期打两个分值: 本文知识含量值 ☆☆☆☆☆ 本文趣味值 ☆☆☆☆☆ 最高都是五颗星,你会打几颗星呢? 对科学家而言,还来不及细细领悟为什么我们大部分的 DNA 都无所事 ...
-
DNA 的江湖 | 宇宙自然生命简史 61
这一期,我们接着讲四位科学家围绕发现 DNA 形状的江湖恩怨故事,这个故事特别能印证平哥经常说的那句话:科学家也是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在 DNA 结构研究上,开始遥遥领先的是女科学家罗莎琳·富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