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锦诗和彭金章的故事:我看到了爱情最好的模样

樊锦诗和彭金章的故事:我看到了爱情最好的模样

豆妈

这几天被女儿中考的事情搞得心绪不宁,怎么也静不下心来,周日打开微信读书,无意翻到一本书《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翻着翻着便被吸引,一口气看完,心渐渐平静了,焦虑也慢慢消失了,真应了那句“读书是治愈焦虑的良药”。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这本书是樊锦诗首次直面读者,亲述自己不平凡的人生,该书由北大顾春芳教授执笔。樊锦诗扎根大漠50余年,为保护莫高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她和丈夫彭金章相知相守的故事,更让我动容,他们“相识未名湖,相爱珞珈山,相守莫高窟”,虽然他们从来不会说“我爱你”,但都会把最好的给对方。

一、“我等你”比“我爱你”更需要勇气

樊锦诗和彭金章是北大同学,那时彭金章对樊锦诗格外照顾,他会给她去图书馆占座位,也会给她带家乡的特产,后来带她去了大哥家,樊锦诗才了解了他的心意,顺理成章他们恋爱了。

毕业后,樊锦诗去了敦煌,彭金章去了武汉大学,分别时,樊锦诗说:“很快,也就三四年。”因为学校答应她等后来的学生毕业了,就可以去顶替她了。彭金章说“我等你!”这一等就是十九年。

工作两年后,彭金章去敦煌看望樊锦诗,这是他们毕业后第一次见面,她带他看了敦煌的很多石窟,他们度过了美好的八天,从考古到艺术,他们有说不完的话,但是他们的未来谁也不敢触碰,因为两地分居的现实摆在他们面前,谁也不知以后会怎么样。

分别时,俩人执手相看泪眼,彭金章轻轻对樊锦诗说:“我等着你”!这是他对她的诺言。两年后,他们在武汉大学宿舍里举办了简单的婚礼。

说出“我等你”这个承诺,比“我爱你”更需要勇气,一句“我等你”,胜过所有的一切。

二、“我懂你”比“我爱你”更有分量

樊锦诗去敦煌后,并没有如当初预想的那样,工作三四年就回去。一是组织不同意,二是她也深深爱上了那个地方,那份事业。

她和丈夫一直两地分居,经历了独自产子、把孩子捆在襁褓里独自上班的艰难岁月,后来又独自带老二在敦煌,彭金章的日子也不好过,一个大男人,独自带孩子好几年,还要上班,他的日子也不轻松。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要求过樊锦诗什么,只是默默支持她。

后来,两个孩子都大了,孩子的教育等问题,急需结束两地分居的问题,因为他们两口子都是各自学科的带头人,两边组织都不愿意让他们走,没办法最后只能让他们一个做出选择,此时未等樊锦诗提出,彭金章做出了决定:他去敦煌。

樊锦诗说:“其实,如果老彭坚决不松口,我最后肯定只能妥协了,但他知道我心里离不开敦煌,所以他表示自己愿意离开武汉大学。”

因为彭金章“懂”樊锦诗对敦煌的感情,懂她对事业的不舍,所以他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做出了让步,正如樊锦诗所言如果没有他的成全,就不会有后来的樊锦诗。

懂你,是一种无言的柔情,大多是因为爱你入骨,才能做到,他比“我爱你”更有分量。

三、世上最好的爱情是成全

如果说这一生,樊锦诗把心给了敦煌,那彭金章就是把心给了樊锦诗。樊锦诗的一辈子,几乎都是彭金章在照顾他。生第一个儿子时,由于分居两地,彭金章到敦煌时,儿子已出生还几天,没有一件衣服,身上裹着樊锦诗的破棉袄,他没有责备樊锦诗,默默得当起了“月嫂”,照顾着樊锦诗。

两个儿子出生后,稍大一点,成长上学都是在武汉,彭金章既当爹又当妈,一日三餐,照顾着孩子们,关键的问题是彭金章也是武汉大学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在武汉大学从零开始,建立了考古专业及第一批师资队伍,他要搞研究,还要搞教学,即便如此辛苦,他也没有丝毫怨言,没有让樊锦诗放弃她的事业。

可为了家庭,为了孩子,为了妻子的事业,彭金章毅然放弃武汉大学的一切,投奔妻子,重新开始自己的一切,而他们分开已有十九年。试想,如果换做现在,有几个男人能做到这一点,生活中,每当需要做这样的抉择时,往往做出牺牲的是女人。

樊锦诗说:“我们家的先生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好人。遇上了老彭这样的好人,是我一生的幸运。”

是啊,我在樊锦诗和彭金章身上,看到了爱情最好的模样,它不是“我爱你”,而是“我等着你”“我懂你”和“我成全你”。

(0)

相关推荐

  • 樊锦诗《我心归处是敦煌》| 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江南娇 相识未名湖我和老彭是大学同学,我一直叫他"老彭",因为他年轻时白头发就多,我心想这个人怎么年纪轻轻就这么多白头发.​​​樊锦诗与彭金章他和我们班同学的关系都很好,但老彭对我 ...

  • 【读书】《我心归处是敦煌》——风雨飘摇的日子

    樊锦诗几次提到"宿命",我感觉是他们那一代敦煌人,在逆境之下随遇而安的坦然,也是遭遇各种生活坎坷的妥协.樊锦诗,一个江南的女子,远离亲人独自在苍茫的戈壁之中生活,工作,其艰苦非常人 ...

  • 随笔||爱在敦煌

    爱在敦煌 --读<我心归处是敦煌>有感 晴水盈盈||山东 又一次打开<我心归处是敦煌>这本书,从大漠深处的敦煌,在时间的记忆中.历史的长河里看过去.现在和将来.读樊锦诗和彭金章 ...

  • “敦煌女儿”樊锦诗与丈夫彭金章:成年人的世界,懂比爱更重要

    作者:山佳 说来惭愧,首次听到"敦煌女儿"樊锦诗的名字,还是在董卿主持的<朗读者>栏目中.此前,节目组多次邀请樊锦诗,但她不为所动.直到某天答应,还是缘自老公彭金章喜欢 ...

  • 驻守戈壁五十七年,只为将敦煌学带回中国!敦煌女儿“樊锦诗”

    驻守戈壁五十七年,只为将敦煌学带回中国!敦煌女儿“樊锦诗”

  • 讲座/樊锦诗_敦煌莫高窟及其文化价值

    解放眼睛唤醒耳朵 连载语音课堂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设敦煌郡. 汉唐王朝的西大门,战略要地,「华戎所交一都会」,华就是中华,戎就指的少数民族,或者西域的人,华戎所交一个都会啊.莫高窟经过东西交汇之后 ...

  • 樊锦诗:守护敦煌,以信念作为方法

    6月25日,混沌前沿课首播课堂请到了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老师讲述<守护敦煌:以信念作为方法>一课.以下 为课程精华实录:     要讲莫高窟,首先要讲敦煌. 在今天看起来很难想象,在一 ...

  • 樊锦诗讲敦煌

    6月25日,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老师讲述<守护敦煌:以信念作为方法>,以下为课程精华实录:     要讲莫高窟,首先要讲敦煌. 在今天看起来很难想象,在一千五百年之前敦煌曾经是欧亚大陆 ...

  • 用平凡成就不凡——记“敦煌的女儿”樊锦诗

    "我和敦煌有割不掉的缘分,我这一生注定属于敦煌."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时常这样描述自己. 樊锦诗,生于1938年,祖籍浙江杭州.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敦煌研 ...

  • 樊锦诗走过的那段艰难岁月

    失业不可怕因为沉淀会让你更有竞争力 32021.07.11 15:24:50字数 705阅读 168 生孩子前一天还在摘棉花,产房无一人陪伴,孩子一件衣服也没有,也许你会想,这怎么可能,而它真实地发生 ...

  • 择一事终一生的“敦煌女儿”——记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

    "几代莫高窟人为保护.研究和弘扬敦煌石窟文化艺术,付出毕生精力.对我来说,没有愧对祖先和先辈交给自己的事业,就是最大的幸福."被称为"敦煌女儿"的敦煌研究院名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