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秀峰:开明进步的遵化汇文中学校长

作者:孙瑞欣,市教研训中心,据《遵化县第二中学校志》《唐山文史资料》 第13辑和遵化二中周超老师的美篇整理

编辑:王亭贯

蒋秀峰(1889—1965?),字华准,河北省昌黎县荒佃庄人。信奉基督教。毕业于北京汇文大学,后留学于美国波士顿大学,获教育硕士学位。回国后在北京任美以美会牧师。1924年来遵化任南关教堂牧师,兼管学校(合并后的汇文小学和贵贞小学,位于今二中校址)。1925年,任遵化汇文中学(二中前身)校长。

蒋秀峰上任伊始,便对毁于义和团战火中的汇文中学进行整修和扩建,筹措经费修建了教学楼和礼堂,重建了办公楼,新建了篮球场、足球场、田径运动场,购置了体育器材,在校园内遍植花草树木,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占地面积达到130亩。

他注重人才选拔,重视教学。聘任教师既重高学历,也重高能力。曾在北京燕京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金陵大学、齐鲁大学等多所著名大学的毕业生中选聘一批人才做教师。比如,教数学的张断之先生(大学毕业,毕业院校不详)、教体育的张廉先生(平安城人,燕京大学毕业)、教理化的曾在旧军阀手下当过炮兵营长的张先生(名不详,辅仁大学毕业)、教美术的李仲德先生(上海美专毕业,擅长油画)、曾是清末“拔贡”的教古文的迁西人余锐武先生等,都是经他选聘来校任教的。这为学校的发展打下了人才基础。他要求教师既要上好课,又要辅导好文化知识,并能学以致用。而他自己也长期研究英语教学方法,担任英语口语课,并编写了配合口语教学的《中国著名故事》(1930年版,英文版)等书。由于管理严格,教师素质高,教学严谨,汇文中学学生文化素质普遍较高,毕业生大都升入北京汇文高中。

他关心学生,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减免学杂费,不让一个学生辍学。办学经费不足,他就到美国波士顿的宗教团体、福利机构去募款。作为教会学校,汇文中学师生每周都要做礼拜,但蒋秀峰到任后秉持“自愿”原则,从不强迫学生做礼拜。他对师生的进步活动不限制、不反对。1932年暑假后,学生丁荫林(宋诚,解放后曾任中顾委委员)、张树森、骆凤亭(均为中共党员)考入汇文中学;次年9月,学校便成立了由丁荫林负责的党的地下组织。这与蒋秀峰不反对进步活动有直接关系。

1945年冬遵化县城解放,汇文中学因受战火毁坏而停办。1948年2月,蒋秀峰到唐山办唐山遵化汇文中学,仍担任校长。下半年,学校被唐山市伪政府接收,更名为“唐山市汇文中学”。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蒋秀峰主持成立了唐山汇文学校抗美援朝宣传委员会,要求通过政治、国文、历史、地理等文科教学进行宣传工作,使同学们深刻懂得了抗美援朝的意义。

1952年,唐山市汇文中学由唐山市教育局接管,更名为唐山市第五中学,蒋秀峰仍担任校长。第二年,他被调到唐山市女子中学(今唐山市十一中前身)任总务处职员,直至1954年退休(退休后居北京子女家)。

蒋秀峰任汇文中学校长近三十年,呕心沥血,苦心经营。他修整校舍,募捐兴学;他延揽人才,亲自授课;他关爱学生,不让一个学生辍学;他精心管理,施教有方,表现了一位教育家终生热爱教育事业的崇高情怀。

蒋秀峰著《中国著名故事》1930年版

遵化文史,探寻历史古迹,传承灿烂文化,感受灵动而隽永的千年古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