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理论探讨•《意象意境及语境》作者 老 徐

——摘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古人对于意象,也有一个大致的界定。比如:斑竹、尺素、汗青、画眉、青鸟、白云苍狗、岁寒三友等等。即你写的诗文中若出现意象,必须是约定俗成的,不然,别人不懂。那就是你自己在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
假设,你(作者)的意象所构思出来的意境图,在三维空间的立体坐标系里,而读者的理解能力只在二维的平面坐标系里,你与读者不在一个频道上,读者怎么能读懂你的作品呢?
能不能与读者所能理解的意境图相契合,这要求我们写作者在意象时,所构想出来的意境图必须尽量大众化、形象化且符合常理和约定俗成。
不能像哲学语言一样抽象,使其艰深晦涩难懂,枯燥无味。
正所谓“……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见《荀子·正名》篇)
比如“不须放屁”,是人们约定俗成用语可入诗;而“屎尿”等则异于约,能不能入诗有待商榷。
这里我要说的叧一个问题是:很多诗人追求三维空间的写法,(就是在立方体里面构思画图)并不是不好,而是你的对象——读者的理解能力大多在平面图上,能不能跟上你的节奏?所以他们感到,(或者是我们看到)有些好的作品往往反而读的人少。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阳春白雪,和者盖寡。”
所谓二维,即长和宽构成的一幅平面图,不存在立体空间;而三维无非就是长·宽·高,是一个立方体,构成了立体空间。有立体感的图像当然要美些。
这其实就跟我们平时看平面电影和看立体电影一样。但是,看立体电影要“戴上专门的眼镜”,把自己置身于其中,即有了身临其境的体会。
而看平面电影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平铺直叙的故事情节。跟看电视一样。
我们不要把它说的神乎其神而误导或者愚弄初学者。
至于语境 ,80、90年代版的语境与现代版的语境是不同的。但我个人更偏向于八十年代的那些作家所写文章的语境。就像《二十四诗品》里所说的“眼前境、平常语”,一样。
你所创造出来的“语言环境”,或者我们叫它烘托出的“语言氛围”,好与不好,感染力强与不强,这些都是由你的情感决定的。你的情感浓,感染给读者就浓,反之亦然。
古人说“语不惊人死不休”,并非是说用字、遣词、用典深奥;而是指语句新颖、独到,营造出来的语言氛围新奇、清新、精妙。
就像你享受一台美妙的音乐会一样身心愉悦。
……这就是语言所营造出来的氛围,也叫语言环境,简称“语境”。
我始终认为,文学作品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因此,我们更应该多写一些接地气的、正能量的、有哲理底蕴而又幽默的东西。(即诗品里说的味外味)要用丰富的思想内涵,用形象的字词句营造出清新的语言环境,让普通人都读懂你的思想之美、情操价值取向之美,达到向善向上的教育人的目的。
往期精彩:我用思想肥沃的土壤, 播种希望, 希望,少年成长为有用的材料;而不是浮躁社会模型里浇注出来的—— 好高骛远的虚妄与幻想。


老徐,本名徐宗远,潜江后湖排湾沟人。1955年出生,务过农,教过几天书,养过鱼,现赋闲在家,喜欢与文学爱好者交朋友。
申明:本平台部分图片、音乐和歌曲来源于网络,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让更多人获得相关内容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本平台将尽快删除,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