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小题显大气
这学期,在带领初三学生做全国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时,发现一道奇之又奇的题。请看原题。
刘弇遇东坡
刘伟明弇①少以才学自负,擢高第,中词科,意气自得,下视同辈。绍圣初,因游一禅刹,时东坡谪岭南,道庐陵,亦来游,因相遇,互问爵里②姓氏。伟明遽对曰:“庐陵刘弇。”盖伟明初不知其为东坡,自谓名不下人,欲以折服之也。乃复问东坡所从来。公徐应曰:“罪人苏轼。”伟明始大惊,逡巡,致敬曰:“不意乃见所畏③。”东坡亦嘉其才气,相与剧④谈而去。
【注】①刘伟明弇(yǎn):弇是刘伟明的字。②爵里:爵,爵位;里,故乡。③不意乃见所畏:没想到竟然见到我敬畏的人。④剧:痛快。
11.对画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伟明)于是又问东坡从什么地方来
B.(伟明)于是反复问东坡从什么地方来
C.(伟明)于是又问东坡是跟着谁来的
D.(伟明)于是反复问东坡是跟着谁来的
也许你看了会说,这有什么奇怪的?很正常啊……
那么,重点来了,噔,噔,噔,请看答案。

看出来了吗?对,这答案里面有惊喜!
就是说,如果你选了A,那么恭喜你答对了,你可以名正言顺地拿到3分。但是,如果你考虑稍不周全,或对个别字词理解有误,从而选了B或C,那你也不要太沮丧,这不会得0分啊,而是会得1分。这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不要小瞧这1分,据衡中的学霸说,多得一分,干掉千人。
在普通人的意识里,既然这是一道单选题,那么正确答案有且只能有一个。然而,出这道题的人脑洞大开,说我这并不是一道普通的单选题,它是一道“恰当”题,能选出“恰当”答案当然好,等而下之选出一个中答案也不完全否定你,不幸地你选出了一个差答案就怪不得我了。四个选项里有三个是可以得分的,这多简单啊,这明摆着就是一道送分题啊!
这让我想到一个笑话——
一个七八岁小女孩回到家,高高兴兴地拿出一个本子,对妈妈说,看,这是我得的奖品!妈妈问为什么呀?小女孩回答,老师问犀牛有几条腿,好多同学说有一条,也有同学说是两条。妈妈说,是不是只有你说是四条啊?小女孩说,不是,我回答是三条,老师还说,只有我这个最接近正确答案,所以把奖品给了我。
反观我们河北的情况,如果碰到像这样的划线句,那必须安排标准的翻译啊。其实就是简答,需要你辛辛苦苦地写出来,该补出主语的补出主语,该调整的调整,该突出的突出,该注意标点的注意标点,严丝合缝弄好了,才给你2分。万一有两个关键词译不对了那就等于白忙活了,一分也不得!
这时也许你要问了,哪个省市的考生会这么幸福啊?
我明白地告诉你,是-上-海!我们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所谓魔都是也。
别看这么一道小题,却让我看出上海人的大气。
看人家多么宽容!选不出太对的答案,那选一个差不多对的答案也是可以的嘛。这个世界哪有那么多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事呢?
初中生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就可以了。其实“浅易”里边就包括一句话里可以有一两个词理解不正确的情况。如果一篇文言文哪儿哪儿都搞清楚了,句里句外都透彻明白,那这篇文言文一定够不上“浅易”的标准。相反,一篇文言文里有好多不懂的不明白的字词,那一定是艰涩的,又超越了“浅易”的标准。
从这个角度讲,我认为上海这道题的评判是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的。
上海卷这么出,不代表上海的文言文教学水平低,也不代表上海的中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不高,恰恰相反,这代表的是一种气度,是一种魄力,是一种敢为天下先的担当!
为上海人鼓掌!向上海人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