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布古树的鼎湖区大蕉园村

与肇庆市鼎湖山毗邻的大蕉园村,人称“岭南古树第一村”。据介绍,村里有国家一级、二级、三级古树50多棵,其中国家一级古树就有十多棵。

树里长出了蘑菇

村中心广场处的大榕树,树龄620年,为国家一级古树。
   村里的公示说:古树木是大自然留给蕉园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每个村民要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她。

屹立逾600年的古树,应该沾染了仙气吧,可以通达我们未知的世界,与神明对话,护佑着村民。

树旁的神坛

610年的秋枫

村西部有 一片面积达8000平方米的翠竹林

往前走,满眼都是古树,树龄100-600多年不等的榕树、白银香、五味子、仁面、木棉树、秋枫等国家级古树十多种,绿荫覆盖方圆16000多平方米。

仁面树

在仁面林的四周种了好多小树

多棵高大的仁面树撑起了大片绿荫,树荫下成为村民宁静消闲的公园

罕见的几人才可合抱的仁面树,树龄460年,为国家二级古树

这棵五月茶,树龄550年,为国家一级古树。五月茶又叫五味子,还有一个不好听的别称:污糟树。村里的老人家说,小孩头上生了疔疮,打西林、先锋也无济于事,用污糟树的果实蒸猪皮涂患处,可立显奇效。

虬结的树干如盘景

五月茶树下的这个石碑,不知是何意

树林边有些古树根像蛟龙之爪护着龙蛋,据说从前经常有野兽在大蕉园村附近出没,于是大蕉园村的先辈们同心协力,扛来山坑的石头,环绕村子砌成围墙,防止猛兽侵害人畜。这些树根盘踞的石头,就是村子围墙的遗址。

大蕉园村建村已有600多年历史,全村占地12.6万平方米,传统建筑2200平方米。据史载,村内梁姓祖先南宋宁宗时曾任宣徽院签判,是位三品京官。公元1195年经南雄珠玑巷来到肇庆,在当时的城东睦民里横巷定居,祖孙六代皆为官。到了第七代孙梁宗道时,为避匪祸离开城区,于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携妻带子迁到鼎湖山下上迪乡土名叫“龙石里”的地方居住。后因子孙繁衍容纳不下,再迁到现在的村址,在这里养鸭并广植芭蕉,大蕉园的名称便由此而来。

始建于明代成化六年(1470)的梁氏宗祠,面积600多平方米。 因古时鼎湖山土地为蕉园梁氏所有,梁氏先人崇扬佛法,无偿献地修建庆云寺,梁氏宗祠又称“山主故居”。

门口对联“对策魁多士,兮符牧远州”为鼎湖名士彭泰来所撰

檐下技工精细的壁画

瑶池宴乐

春正融融

爱莲说

双凤朝阳

金带围四相图

侧门

屋檐下的石狮子

石雕荷花

菊花

石榴

公仔

鼎湖山山主故居

天井中朝廷赐建的石牌坊

另一面

祠堂大门外的照壁

后进是两层建筑

屋顶

苏真人祠在村西边古树林下,始建于清朝同治十二年(1873年),“文革”中被毁,1985年依原貌重建。苏真人原名苏华林,蕉园村人,自幼聪敏,博学多才,相传曾上武当山学法学医,学成返乡后为村民送医送药,设坛祈雨,排忧解难,对百姓有求必应。苏真人去世后,百姓感其恩德,自发募捐修建苏真人祠,立像供奉。每年农历4月20日(苏真人诞辰日),村民纷纷前往拜祭,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平时遇事,也前往求之,这种习俗延续至今,成为村中盛事。

宗祠旁边的龙溪书院

明如镜清如水的“不竭泉”龙井,井里汩汩冒出水泡,不停地往池子里溢出活水

村民说井水清冽甘醇,饮、用之大有裨益 

据介绍,蕉园村还有8座建于明清两代的古屋和商铺,6座巷道古牌楼,若干条河卵石砌成的古巷道。沿路所见

屋檐上的天空

木雕

屋前的小片地,种满了包裹蒸的冬叶

-

-

丰收

连箩筐也喜气洋洋

暴雨后刚放晴,村民就又开始晒谷

离开大蕉园村前回望一眼,村民或晒谷,或在树荫下休息,先人的福荫、今人的惜福和勤劳,构成了大蕉园村平和安乐的图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