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的鞋子 雨中的伞
雨天的鞋子 雨中的伞
父亲不止一次的讲起过他小时候的几件往事。
我的爷爷奶奶一生养育了六个儿女。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拉扯着孩子成人,日子过得艰难。小孩子馋嘴,有一次,父亲终于忍不住动了小心思,偷偷拿走了奶奶放在抽屉里的一枚一分钱的硬币。一次足矣,父亲牢牢记住了这次教训。据说民国时期有个高密县令,人送外号曹二鞋底,他为民办事,为民伸冤,深得百姓爱戴。曹二鞋底的大堂刑具便是鞋底。鞋底有两种,一种实心,打上去痛而不响;一种空心,打上去,响而不痛。嫌疑人都要挨两下子,分对象择而用之,案子总能水落石出。奶奶一定是得了他的启发,她用自己的鞋底子狠狠的打我爹的屁股,直到我爹大声的承认了错误。那种烙心疼痛让他记忆终生,让他在以后的人生中面对再多的诱惑,也有了足够的抵制力。

奶奶的鞋底子让孩子们从小便懂得,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随便拿,即使是一分钱,一根线,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如果说奶奶用一分钱教会了孩子们如何立本做人,那么接下来的这件事更是教会了孩子们要懂得孝悌友爱。
那是一个大雨天,正值放学,雨下得急。父亲与他的同学们一个个抱着头冲出教室急急得往家窜。待到我父亲跑回家时浑身早已淋透,鞋子里灌满了水,沾满了泥。奶奶看着我父亲脚上那双半新不旧的鞋子,大声的让我父亲快脱下来,然后又是一顿鞋底子。奶奶用那双父亲在雨中穿过的鞋子狠狠的打着他的屁股,嘴里说着:“谁叫你穿着鞋子在雨里跑的?你不知道这鞋子等你穿下来还要给你弟弟妹妹穿哪?”娘俩的脸上都沾满了泥点子,不知是被泪水还是被雨水冲花了,一道一道的看不清脸上的表情是愤怒还是痛苦。

奶奶的鞋底子打在孩子们的身上,疼痛却是烙在她自己的心里!然而,这种本分做人,孝悌友爱的家风却像一粒茁壮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
我渐渐长大,父亲专心的供我读书,只要有学习用品方面的需要,父亲从不犹豫的给钱去买。但是,其它的,尤其是零食之类的从没给我们买过,即便是母亲买给我,被父亲发现也是不行的。为此,小的时候,我总是对父亲或多或少有些怨言。可是一把“雨中的伞”彻底改变了父亲在我心目中严厉有余,爱心不足的形象。
那是一个大雨滂沱的下午,雨没有半点要停的意思,路面上的水来不及流走,瞬间汇集成一片汪洋。放学时分,同学们的兴奋劲渐渐消失,大多数的陆续离校。我呆在教室的门口毫无指望的张望着,数着水面上一个一个的大水泡消磨着时间等雨停。突然的,雨中有个熟悉的身影出现了,朝着我的方向越走越近,越走越近——真的是我的父亲,我一阵惊喜。雨比开始小了些,他自己淋着雨,手里拿着一把伞,伞倒提着,踩泥趟水的来到了我的面前。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还在那儿愣着呢,有个同学推我说:“快,你爹来了!”是的,真是我爹来给我送伞来了!我还是不能相信这是真的。再看,父亲提着的伞是打开的,倒着的,里面兜着很多的杏子,黄澄澄,绿莹莹的一大堆的样子。“杏子是路旁来不及收摊的小贩便宜卖给我的,我全给收了!”父亲说着,一脸的得意,竟浑然不觉自己早已成了落汤鸡。奇怪的是,父亲来了,雨也停了。父亲提着那些杏子,我紧紧跟在他的身后往家走。这一路我都在想着快点到家,能快点吃上那甜润润的杏子。这把雨中的伞,这伞里香甜的杏,是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伞不言,父爱无边;杏不言,父爱沉甸甸!

学习上那是没有半点通融的余地的。记得刚读中学时的一次期末考试,我的成绩很差,其中的数学卷子上还忘记了书写姓名,老师说,那就是我的卷子。其实我也认得是自己的卷子,只是我明明记得是写了名字的。可能是考得分数太少,自己也觉得没脸,回家后我便对父亲说这卷子不是我的,我考的分数肯定会比这高!父亲没有多说,却沉着脸掷地有声的抛出一句话:“这不是你的又是谁的!”我不敢再吭一声。接下来的日子他白天干活,晚上便给我讲数学。我听不懂的地方很多,父亲的嗓门就越来越大,到最后我一定就哭了。哭也没有用,父亲一直坚持着给我补数学,直到我的数学成绩提升上去才罢!
转眼间,我的孩子渐渐长大,到了读书上学的年纪。每到下雨阴天,学校的门口就会挤满开着车的、拿着伞的、望眼欲穿的家长们。孩子上初中时,学校离家近,我们鼓励他坚持着来回步行。时常嘱咐他一定右行,注意安全。时常嘱咐他看着天气不好记得自己带雨伞。其实倒不是为了图省劲,就为了锻炼孩子。
有一次,早晨的天响晴响晴的,近到中午放学时分却毫无征兆地下起了密雨。我想起孩子上学时肯定没带伞,待要去送,想想又忍住了。随着大车小辆、短哨长笛、熙熙攘攘的放学交响乐的结束,孩子按时到家,我悬着的一颗心也落地了。看看没怎么淋着,我问他怎么回的,他轻松地说道:“同学都有伞啊,有的还好几把呢,家长还去接的!”我问:“那你没等着妈妈去接你啊?”他说:“这么近还用接呀,再说您说过不接我的!”
其实,去接他远比我在家等待来的轻松,至少少却一份担心与煎熬。这种试着放手的爱不知在经年之后,孩子是否能受益,是否能明白。充足的物质条件,相对安逸的生活环境让这一代孩子如温室里的花,需要历经一些风吹雨打。艰苦年月的雨伞与幸福环境里的磨练是否承载着同重的爱?
说到孩子的学习呢,我的困惑就来了。经常看着那些学霸级的孩子们那骄人的学习成绩眼馋。自家的孩子呢,成绩不好不差的,学习不温不火的。是该更加严格的要求呢,还是多多鼓励呢?我经常忍不住想拿别人家的孩子做例子,跟他说教一番。可每次看到他没完没了的作业,没白没黑的学习,看着他越来越消瘦的小脸,越来越近视的眼睛,话到嘴边又经常打住了。孩子渐渐长大,他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正在碰撞与修正中趋向独立。频繁的考试挑战着家长的心里承压力,同时也磨练着孩子的坚韧与意志。
我想奶奶时代缺吃少穿,她朴素的专注于孩子成人,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质,希望看到后辈们忠厚传家。父亲时代已基本温饱,他关注我们成人,并开始关注我们成才,希望后辈们通过诗书继世。到了我们,我们对下一代的要求里自然不能失了前者,更不能丢了后者。可是在这个举国温饱,全民富二代,家家大学生的时代,我们还应该或者说更应该传给孩子些什么呢?独立的品格,吃苦耐劳的精神?友爱、包容、共享、创新,还得学会保护自己,学会感知幸福等等。其实这些都在老一辈朴素的育人观里。只是日新月异的今天,孩子们生活的状况、学习的环境、家庭的氛围、人际的关系都已天翻地覆。新的时代带给孩子们新的机遇与挑战,新的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父母新的使命与要求,也给了我们新的困惑与考验。

雨中的鞋子,雨中的伞,我们坚定的践行着老一辈的优良家教与家风。可是奶奶的鞋底子时代过去了,父亲为我举起的雨中伞也被我悄悄收起了,接力棒传到了我的手中。怎样陪伴孩子更好的成长?牵手两代,实践、摸索,风雨困惑的路上,任重而道远。
作者简介:李清云,笔名温暖,红高粱文学社会员,现居山东青州。大量散文、随笔在报刊、书刊《青州日报》《青州通讯》《红高粱文化》等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