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真解》之“11、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相关推荐
-
伤寒论第11条
17.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见<论>第11条). 作者:蒋远东 <伤寒论>的版本很多,网上是把本条文列在&l ...
-
《伤寒论》解读——7-10条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11) 这一条承 7 条指出寒热的表里,说明寒热的真假,首次体现了辨证的方法,明析寒热的现象与本质,指导医者 ...
-
一九六五年度中医学徒考试题十二答案
12,解释经文:(1)伤寒论:"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2)素问:"寒极生热,热 ...
-
#伤寒论#【原文】11.病人身大热,反欲...
#伤寒论# [原文]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注释] 此条为判断疾病寒热真假的经典条文.病人身大热,形似热证,但病人虽然在外 ...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280、太陰爲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
280.太陰爲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 解:至虚有盛候,本条文为素体阳虚之人得实证用损法的用药指导原则:减量服药,小剂量而进.<金匮要略> ...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论子病及母、母病及子”
无论中医理论还是实践中多会提及"母病及子或子病及母",理论中的"母病及子或子病及母"是指五脏病变相生关系的传变.理解起来好像不难,但总感觉华而不实,无法领会其精 ...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论甘温除大热”
"甘温除大热"是指应用味甘性温药治疗身大热,这一治疗方法的提出,最早出自<黄帝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盖温能除大热".金元时期医家李东垣结合自己 ...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1、太陽之爲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又名巨阳(太:大而又大),其位在表,主宣发(宣发阳气.输布津液).太阳篇主要探讨太阳经阴阳偏胜失衡,气机升降出入运行有碍导致太阳宣发功能障碍相对应的理.法.脉.证.方.治则等.此 ...
-
《伤寒杂病论 真解》之“2、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爲中風。”
2.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爲中風. 解:本条文当归属太阴篇. 传统理论用太阳证及营卫不和证来解读桂枝汤证,导致桂枝汤证的大部分条文无法正确理解与运用.严格意义讲,桂枝汤证属太阴病范畴,桂 ...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爲傷寒。”
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爲傷寒. 解:太阳寒闭阳宣发有碍为本,其标有二:一是阳宣发不到的地方必然阳虚,阳虚则寒.二是阳宣发有碍郁而化热.素体阳虚之人阳郁化热 ...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6、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爲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
6.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爲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爲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音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 ...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7、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
7.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七日愈.發於陰,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解:治病求本先责其标,本条文论标证之阴阳虚实辨证.阳虚则寒,阳胜则热,发热病标为阳胜热证,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