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乡艺术沙龙 | 我画我谈

我喜欢清心悦目的中国水墨画,也许是从小就与这水墨结下了不解之缘,因而一直对它充满无限的情感。
多少年来,我画了成千上万的写生习作。不管别人对我怎么评说,我自己一直在努力寻求更真实、更自由的表现方式。
道长且阻,我只有摸着石头过河。曾经,也经历过一段自我否定的阶段。这期间,我潜下心来从头做起,不断地临摹、写生、创作,进一步探索素描和速写技巧。我以前认为自己挺能画的,后又渐渐地觉得现有能力、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还有文学的修养也亟待提升。内心有一种力量,在强烈地催促着我,力求寻找属于自己的起跑线。

我必须从零开始,从最单纯、原始的元素做起。就这样,中国画十八描传统技法,为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表现天地。画面的表现,根据线在画面上不同的位置变化而变化,这种构图的表现力极大地吸引着我。线描直截了当地反映了想体现的东西,而墨色又丰富了想象的空间。我觉得,应该把绘画的多种不同因素加以分别体会,细致地研究形、色、线!按照自己的要求,把它们重新组合在一起。
在临摹写生的过程中,需要学习唐代风范。“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等传世神品触动了我的内心,引发了强烈的震撼。它们是那样充满了天趣,无论是构图还是线条,都给了我不少的启示。历代大师精品中那些朴素造形的线条,让我大为赞叹。特别是近代无数的大画家,更是我学习的楷模。他们的作品,每一笔都是写出来的,运笔饱满,充满着生命力。相比之下,我许多“制作”的、刻意追求“精致”的作品,却显得那么贫血,那样失色。因此,我多么渴望,画是写出来的。画,要有生命,色彩和线条都需要活现在纸上,它们应该有呼吸之声!这便是我的愿望之所在。

一路走来,我想谈谈自学人物画的点滴心得:
一、要有单纯的渴求。在作画时,需要一个提炼感觉的阶段。这种提炼,可能会失去一定的主动性,但是我努力地追求某种更含蓄、更有内涵、更永久的东西。所谓单纯,也就是概括,以少胜多,这其实是一种选择。比如,不选择人物某一个漂亮的眼神或面部表情,但选择了某种更能表现对象的一种特征,让欣赏者看到对象后,自然而然地从心里涌现出更富有内在意义的东西。我画工笔小写意人物画,就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我的习作不为别的,只是追求沉静端庄、神形兼备。

二、需要重视形体的作用。每每临摹、写生的时候,面对千姿百态,同时又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模特,我考虑的是如何把握住总的感受。印象临摹一段时间后,再进行速写创作时,我思索着怎样让那些形体线条活起来,如何把这些活生生的形体表现在宣纸上,是我这一时期要面临的创作难题。最近,我完成了不少习作,并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当然,难以克服照葫芦画瓢、线条有气无力的毛病。我坚信,只要认真地练习形体结构,揣摩着那些涌现在心中的艺术形象,那么每一根线条都会自然生动地找到它的位置,并且很有力度。
通过不断的理论实践,我深刻地体会到,绘画是根椐对事物认知,把表达对象自然地归纳成几个基本元素,然后创造出一种形体和结构,来表现对世界的认识,其中灌注着画家个人对生命的情感。
来源:文乡枞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