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发明了一个特殊机构,从此让中国文化兴盛不衰

任何事物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当今社会,各种学校和教育机构遍地开花,他们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方针也是层出不穷。“学校”一词在当代人看来早已耳熟能详,可是,任何事物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总有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而我们现在的学校,它最初的雏形起源于汉代的“太学”。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汉武帝执政时期就创建了太学,至此,我国封建时代的“官立大学”制度正式确立了。其后,经曹魏、西晋,洛阳太学至北朝末衰落,历时六、七百年,是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第一所国立中央大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我国教育史上的奇葩。

有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是我国封建历史上,公开传道授业解惑的第一人。其实说白了,他就是中国“教师”的始祖。可是,他兴办的学堂只属于私塾性质,并不在公立范畴之内。直到汉武帝时期,我国第一所官办大学才正式成立。这种制度确立之初,分为“太学”和“乡学”两个机构,其性质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大学和中小学。

任何一种制度的产生,都是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的,“太学”同样如此。

古代士大夫中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叫做“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对于那个时期的人来说,想要入仕做官只有两个途径:要么从军;要么参加科考。对于从军的人来说,在那个冷兵器盛行的时代,战场上刀剑无眼,缺胳膊少腿也是家常便饭。

如此一来,尽管非常想要做官,但是,绝大多数人却是不愿意选择这样一条充满鲜血的道路,所以,读书就变成了这些人的上上之选。常言道:“得民心者得天下”,对于一个统治者者来说,想要掌控民心,那么,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控制他们的思想。

所以此时,兴办学校便成为了一个必然的历史趋势。

与此同时,汉武帝还推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政策叫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百家争鸣的盛况彻底终结,儒家思想脱颖而出,成为了那个时代备受推崇的主流思想。而太学的主要作用,就是兴办儒学教育和推行儒家思想。

据说,最初的太学只以儒家的四书五经为主要教材,其他各家学说通通都是被摒弃的。想要控制百姓的思想,必定要先推行愚民教育。我们都知道,儒家思想一向推崇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础的道德思想。在那个讲究三纲五常的年代,它无异于是统治者掌控民心最有力的武器。

而推行儒家思想的机构,太学的兴起,自然也就成为了一个历史的必然了。在那个时代所有的读书人心中都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学而优则仕”。当官员的选拔制度与儒家教育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太学的作用自然就显现出来了。

那个时期的读书人,如果没有经过官方机构的儒家教育,他们想要出仕做官基本是不可能的。即使是现在的我们,也不得不佩服汉武帝出色的政治手腕。无论在哪个时代,功名利禄都是非常诱人的,而想要取得这一切的最根本途径就是做官。

想要做官,就必须经过乡学和太学的层层教育。而经过太学教育出来的学子,他们脑子里已经被儒家思想装满了。他们的脑子里已经牢固的树立了“国以帝为本”思想,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宗法观念了。

百姓的思想是需要通过官员去逐级传播的,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他只需要牢固的掌控住这些官员的思想,便能够轻松的掌控百姓的思想了。严格来说,这其实就是一种思想禁锢手段。皇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便想办法控制下级官员的思想。

因为,在他们的脑海里深深烙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深刻烙印。如此一来,他便不用担心有人会不服管教,或者是谋反了。这不但能够有效地解决吏治问题,更能牢固地掌控百姓的思想,真可谓是一石二鸟啊。

汉武帝无异于是一个善于玩弄权术的帝王,通过兴办太学,他为自己创造了无数的好处。虽说,太学兴办的最初目的,不过是为了统治方便统治者牢固的掌控民心。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它存在的意义。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经学之盛,于斯为美,宋苏轼曾赞誉曰:“学莫盛于东汉,士数万人,嘘枯吹生”,把当时生气勃勃的盎然景象表达得淋漓尽致。

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于那个时期的汉武帝来说,这只是他禁锢民众思想的一个武器而已。但是,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它却是一个传播知识的机构。它不但推动了汉朝的文化发展,相应的,它对于推动后世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辛亥革命以后,教育部公布新学制,“学堂”一律改称“学校”,并一直沿用至今。

由此可见,“学校”这一组织之特殊,承载了太多的历史使命。自古至今,教书育人成了这一组织所特有的使命,多少千古伟人;便是从学校走向更广阔的历史空间,于是,便有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之叹。

参考资料:

《学校的定义历史来源》、《中国最早的国力大学》、《董仲舒:“五帝名大学曰成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