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雨”部字(一)
雨,《说文解字》水从云下也。一象天,冂象云,水霝(零)其间也。《澄衷》:“一象天,丨象地气上腾也,冂则天气下降也。阴阳和而后雨,点则雨形。水汽经日光晒热,腾入云表,遇冷则凝。渐凝渐重,复化为雨而下降。《诗》'雨我公田’之雨。”
《说文解字》和《澄衷》都对雨的字形进行了说解,二者都是针对小篆的说解,也难怪有人怀疑研究文字的学者内部的观点都不相同。不同的时代,占有的材料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也不相同。甲骨文中,还有一个这样的雨,如下图:

其实就是老天在下雨。有时候还只有雨点没有“一”,有部分甲骨文写着写着就连在一起了。所以,关于字形的问题,还不能这么一点点对上去,每个笔画都要给个解释,有些是没有办法解释的。文字和图画虽然同源,但是图画写实,文字抽象,要求文字一一对应本身也很牵强,当然有一些是可以对应的,有一些对应起来就很困难。所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看情况,不能一一对应的就不必拘泥。
《澄衷》作为民国初年的字课教材,应该是秉承了乾嘉学派治学的风范,但是又有民国时代开眼看世界的稚嫩与担当,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尽力用西方自然科学来解释,对涉及到外国地名的解释,则大篇幅地介绍各个国家,具有很好的开蒙作用。
对于雨的解释亦如此。开始说雨是因为地气上腾,天气下降,阴阳和而后雨。又说,水汽经日光晒热,腾入云表,遇冷则凝。渐凝渐重,复化为雨而下降。后面的解释显然比前面的解释更接近科学的解释。
民国教材则更加可爱,为了说明问题,采用了打比方的方式,以釜中开水作为比方的对象,因为釜中开水是孩子们常见的事物,拉近了对雨形成的理解,请朗读一下,简洁,干净,讲了成云、成雨的道理。
地面之水为日光所蒸,化汽上升,聚而为云,云遇冷,凝为水点,滴沥下降,是为雨。不见夫釜中沸水乎?水热化汽而上腾,此成云之理也。汽冷则聚为水点,此成雨之理也。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很多地方都是靠天吃饭的。对于雨的观察极其细致,也有丰富的记录。在《说文解字》中,雨部共有汉字51个,其中,对各种雨进行专门指称的字有30个,大雨、小雨、阴雨绵绵、微雨、久雨、下了三天的雨……都有专门的字来记录。对于进行如此细密的划分,今天看来似乎多此一举,但对于古人而言,这种分类一定是非常必要,小农作业的方式离不开大自然的恩赐,自然的微小变化都会影响到天下苍生的生活,甚至性命。所以,自然的各种变化,他们体察的更加细致入微,不仅仅是对雨,对牛、羊、马等也都一样,推衍到跟手工制作相关的部首,如车、玉、糸等亦如此,更是一针一线,一丝一毫的手工作业的结果。
风调雨顺,就成为了人们对大自然最淳朴的祈祷。苏轼有文《喜雨亭记》读来朗朗上口。大家不妨认真诵读: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苏轼不仅文名天下,做官,也是好官,第一家监狱医院是他创办的,第一家孤儿院也是他创办的,厚生、爱民、重农,走到哪里官声都非常好。这篇喜雨亭记,也是为了一场雨而作的文章。关于文章的解释,百度已经很详尽了,我们要做的,就是熟读成诵。文言文的学习,不背下来,就不是你的。
传递语言文字知识,传递读书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