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费尽心力招降的洪承畴,到底给清朝出了多大力
相关推荐
-
帝国的毁灭——清(上)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享国运296年. 女真的兴起 女真族历史悠久,早在北宋时期就曾建立的金国,金国灭亡后,分布于东北一带.明朝初年,女真逐渐分化为 ...
-
明末乱世,最终得天下的为何是只有几十万人口的满清?
明末乱世,群雄逐鹿,满清政权由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这父子两代枭雄,经过在关外近三十年经营,已打造出了强有力的国家机器,组建了军民合一.动员力极强的八旗军集团. 作为崛起的新兴势力,满清能做到拉拢人才,举贤 ...
-
李自成手握重兵,为何挡不住满清的进攻,几乎每战必败?
李自成得国太简单,李自成从河南到拿下陕西,山西,攻破京师,大片的土地和降军没有消化.紧接着清军就要入关,李自成只能带着老营前去迎战,而且急于从吴三桂手中拿到山海关来防御满清. 但吴三桂想吃了上家吃下家 ...
-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真的只是为了陈圆圆吗?还是另有隐情?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这是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在其所著<圆圆曲>中的两句诗,让后人对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时的处境和动机多少有些同情和惋惜.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吴 ...
-
李自成打明朝,上演“不死的小强”,却为何扛不住满清一波爆锤?
对于明朝来说,李自成那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斩不尽又杀不绝.今天这里扑灭了,明天那边又如火如荼,十几年来没完没了,最终三百年大明江山还真被李自成给终结了. 在推翻明朝这件 ...
-
臣节重如山--贰臣降将洪承畴
今天有朋友带着小孩从福建旅游回来,神秘兮兮地说要考考我,问我知不知道"六篱门",哈哈,我还真知道,那就要说说对满清入关帮助非常大的其中一个人物,他就是洪承畴. 说这洪承畴之前,我们 ...
-
皇太极都搞不定的洪承畴,为何败在孝庄裙下
洪承畴的履历就不用多介绍了,明末清初有名的汉奸,范文程堪称状元,洪承畴和吴三桂可以分享榜眼探花荣耀.范文程和吴三桂都很悲催,因为他们头上都是绿油油的,范文程辱没祖先(范仲淹)想换一个红宝石或珊瑚做成的 ...
-
为了招降洪承畴,皇太极把最宠爱的妃子都用上了
明朝末年,洪承畴本是祟祯的肱股之臣,其二十三岁中举,二十四岁中进士,科举路上毫无坎坷,仕途上也是一帆风顺.崇祯十二年,洪承畴被封为兵部尚书,曾率部于潼关大破农民起义军,迫使李自成败走商洛山中. 趁着农 ...
-
松锦之战,皇太极全歼洪承畴大军13万,放干明朝关外最后一滴血!
明朝与满清在关外的最后一场大决战--松锦之战,集结明军约13万,对决的皇太极拥兵约11万.账面上明军稍多于清军,火器配备也超过对手,但也不好说是绝对稳赢的优势. 松锦血战的结果,是明朝一方10万九边精 ...
-
洪承畴降清后,是如何对待恩人沈百五的
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二月,清军终于攻陷围困半年之久的松山城,俘虏了时任明朝蓟辽总督的洪承畴. 洪承畴被俘后,感于崇祯的知遇之恩,在监牢中蓬头跣足,日夜大骂不已,只求速死.但是,无论洪承畴如何 ...
-
洪承畴13万辽东精锐不敌皇太极,被迫投降,真相是什么!
明朝末年,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始终不能彻底镇压:外有努尔哈赤.皇太极清军的虎视眈眈.偏偏明末的皇帝崇祯又毫无治国理政的经验,生性多疑,并不信任能够挽救危亡的大臣,甚至诛杀了救驾有功的袁崇焕. ...
-
洪承畴投降清朝的真正原因?或许是不甘心,降清后的作用无人能比
洪承畴是明末清初,两朝更迭之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政治及军事生涯贯穿整个明.清激烈交锋时期. 洪承畴降清前,是明朝用来对付农民起义军的扛鼎督臣之一. 李自成.张献忠的真正崛起,正是在洪承畴跟清朝 ...
-
松锦大战:洪承畴被俘,祖大寿投降,皇太极为大清奠定一代基业
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处,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是明朝边防上最重要的一座关隘.这座关隘,把大明和大清分隔开来.要灭明朝,必先攻山海关,这是皇太极和大清官员的共识. 皇太极通过十多年时间 ...
-
明朝到底有什么让人留恋的?如洪承畴、吴三桂都集体降清
几名皇子跪下与崇祯行礼告别,崇祯心知此番一走就是永别.他看着年幼的孩子们,强忍着泪水说道:"你们怎么这么倒霉,偏偏生在帝王家呢.今天你们是太子.王,城破后,就是小民了.各自逃生去吧,记住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