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13万辽东精锐不敌皇太极,被迫投降,真相是什么! 2024-06-23 18:09:27 明朝末年,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始终不能彻底镇压;外有努尔哈赤、皇太极清军的虎视眈眈。偏偏明末的皇帝崇祯又毫无治国理政的经验,生性多疑,并不信任能够挽救危亡的大臣,甚至诛杀了救驾有功的袁崇焕。在崇祯的瞎折腾下,本就千疮百孔的明朝病情更重,辽东战局更加岌岌可危。 明末,明朝在山海关以东布下了防线,包含锦州、松山、杏山、塔山、宁远、山海关等一系列军事据点。这些据点,保卫了京师的安全,使得清军入关,困难重重。为了拔掉这些据点,皇太极煞费苦心。他改变了清军长期以来的固有战术,换成了“围点打援”的灵活战术,准备对关外据点逐步攻占。 1641年,皇太极围困锦州。锦州守将祖大寿虽然兵少,却也死守不降。皇太极本能够一鼓作气攻取锦州,但却下了一盘更大的棋。清军在皇太极的指挥下,分部围困锦州,同时还在附近屯田,妄图达到不战而屈兵的目的。作为“宁锦防线”的重要据点,明朝当然不可能坐视锦州被吞并。 在这种紧张的局面下,李自成等起义稍显颓势以后,明朝调大军前往关外救援锦州。在这一战,崇祯任命与农民起义军战斗颇有心得的洪承畴为蓟辽总督,全权负责救援锦州事宜。除此以外,崇祯唯恐兵力不够,同时还调拨了不少兵力供洪承畴驱策。这一战,明军支援兵力有13万之多,大将也不在少数: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蓟州总兵白广恩、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密云总兵唐通、玉田总兵曹变蛟、山海关总兵马科、宁远总兵吴三桂等。 从阵容来看,洪承畴率领的是明朝的精锐部队,战斗力不可谓不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战洪承畴大败,不仅折损了5万精锐,连自己也被清军活捉,最后连带着祖大寿也一起投降了清军。由于这一战败的太惨,有不少人觉得洪承畴军事水平也就一般,势均力敌的战争竟然败的那么惨烈。可是,事情的真相真的是这样吗?真的是因为洪承畴浪得虚名?当然不是!洪承畴在明朝末年,绝对不是浪得虚名之辈,相反,是明朝的希望。这一点,从清军劝降的过程就能看出来。为了劝降洪承畴,清军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后甚至于使出了美人计才得以成功,可见清军对这位手下败将的重视程度。当然,这只是一个侧面的证明,真要发现真相,还得从事情中找寻。为了稳妥起见,洪承畴在救援时,将部队集结于松山,意图通过松山为据点,保障杏山和塔山的安全,同时能够救援锦州。而皇太极的部署也非常明确,兵力部署在松山附近,切断松山和杏山、塔山之间的联系,进而围点打援,伏击突围或者救援的明军。双方的战略意图都非常的明确,战略方向也都没有问题,就看哪边更加的稳重。 可惜,崇祯依然改不了心急的毛病,一个外行总喜欢干预内行。远在京师的崇祯,见洪承畴迟迟不出兵救援锦州,便数度下令出兵。明知皇太极的部署,洪承畴也无可奈何,只得仓促出兵救援锦州。由于时间仓促,洪承畴部队只带了数天的口粮。这种形势,是非常的危险的,一旦后路被切断,将进退失据。然而,崇祯皇帝诛杀大臣从不手软,对于不听命令的大将,更是不可能放过。洪承畴身为一军主帅,也不可能抗命。事情的发展,跟洪承畴担心的一样,大军出发后,退路被截断。没有了粮食的洪承畴,只能趁粮食还没断绝的时候殊死一搏。可惜,军心意乱的大部队并不齐心。洪承畴虽然有心杀贼,手下却分崩离析。王朴、吴三桂、白广恩、唐通、马科、李辅明等选择了各自突围,损失惨重,洪承畴不得已退守松山城。由于希望断绝,洪承畴被手下出卖,被清军活捉,祖大寿也只能选择投降。经过这一败,明朝大势已去,再无能力拱卫辽东,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洪承畴并不是不会打仗,而是败给了崇祯和明朝朝廷的遥控。那些外行们,既不会打仗,更不了解前线的情况,却一味在远方催战。那一道道催战命令,也成了洪承畴和数万大军的催命符,令人遗憾。谢谢! 赞 (0) 相关推荐 吴三桂的舅舅,一代传奇人物祖大寿,他的墓为何出现在加拿大? 祖大寿的坟墓本在海淀区清河镇永泰庄北,可惜现在你去那边已经啥也看不到了.反倒是去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可以看到祖大寿的坟墓.这是为啥呢? 一.一桩丑陋的买卖. 1919年,在天津做生意的英国皮货商人克 ... 清史稿:辽东的祖大寿为何能在明、清之间左右逢源?他怎么做的? 明末崇祯年间,明朝军队跟清朝(后金)军队在辽东地域反复拉锯. 其中,涉及到的最关键人物,既不是被崇祯凌迟处死的袁崇焕,也不是后来献出山海关的吴三桂,而是长期镇守锦州的祖大寿及其家族. 祖大寿凭借他镇守 ... 【西山十戾·獾】一、洪承畴为什么投降? 前言 本来想继续写汉宣帝,但是时间久了,写到哪忘了.未留底稿,且整理下思路再续.秋后的蜻蜓老被删帖,还得再想个躲避厂卫的文体继续.眼下写点什么呢?过去写历史,我主要采用编年体的方式.这回写写纪传体,用 ... 吴三桂能在明末闹出这么大动静,绝不是一次投降这么简单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孤寂寒光 <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2334,阅读时间:6分钟 吴三桂因为将从未被攻破的山海关交到了清人手上,成为了与石敬瑭一样 ... 吴三桂发家史:父子两代就成明末辽东最强将门?松锦大战坑队友都不受罚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佑陵 字数:4498,阅读时间:约9分钟 编者按:在之前冷兵器研究所关于山海关之战的一系列文章中,吴三桂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人物.这个后世因为"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典 ... 明朝和清朝的大决战,洪承畴的13万军队,为什么会全军覆没呢? 明朝和清朝的大决战,洪承畴的13万军队,为什么会全军覆没呢? 松锦之战,皇太极全歼洪承畴大军13万,放干明朝关外最后一滴血! 明朝与满清在关外的最后一场大决战--松锦之战,集结明军约13万,对决的皇太极拥兵约11万.账面上明军稍多于清军,火器配备也超过对手,但也不好说是绝对稳赢的优势. 松锦血战的结果,是明朝一方10万九边精 ... 明朝灭亡前最重要的战役,洪承畴本有13万大军,他是怎么作死的? 2021-07-11 09:27 大家好,我们的信爷谈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当年努尔哈赤以十几具铠甲和马匹起家,逐渐蚕食周边部落之后终于统一了女真 ... 明朝与清朝的大决战,洪承畴的13万军队,为何全军覆没 文史经典碎读 每天10分钟,读透文史,看懂经典! 公众号 作者:九鱼亭 校正/编辑:莉莉丝 全 文 约 2200 字 阅 读 需 要 6 分钟 松锦大战是明清之间的战略决战,此战后,明军主力几乎被 ... 洪承畴(中国古代十大谋士,中国智商最高的十个人,清朝兵部尚书) 洪承畴(1593年10月16日-1665年4月3日),别名洪彦演.洪亨九,明末清初将领,曾任兵部尚书.太傅.少师等职位.洪承畴曾经围剿明末农民起义军有功.建议清朝采取明朝典章制度.迅速稳定南方:降清后 ... 复盘明清松锦大战,文臣作死掐灭明朝希望,洪承畴也沦为贰臣之首 复盘明清松锦大战,文臣作死掐灭明朝希望,文人误国比武人更甚 开篇之前,容我先设想一个画面! 一个武将屹立于战场之上,眼中只有敌人,心中寻思如何破敌,却不曾想身后传来催促声:快出兵啊? 随后,陛下传来了 ... 为了招降洪承畴,皇太极把最宠爱的妃子都用上了 明朝末年,洪承畴本是祟祯的肱股之臣,其二十三岁中举,二十四岁中进士,科举路上毫无坎坷,仕途上也是一帆风顺.崇祯十二年,洪承畴被封为兵部尚书,曾率部于潼关大破农民起义军,迫使李自成败走商洛山中. 趁着农 ... 孙传庭、洪承畴、卢象升的能力、人品、延续明朝的作用分别如何排名?2 大明孙传庭 道化贤良释化愚,别问,问就是明粉 45 人赞同了该回答 不请自来,明末从来不缺名将,没啥可排名的,一群救火队员而已. 明朝末年,尤其是崇祯朝,有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认认真真做事的人不得好死 ... 17岁反清义士,当面怒斥洪承畴,被清军杀害后至今被人瞻仰 明末,出现了一个少年英雄,17岁被清军杀害.在清军的狱中,他给母亲写了一封书信,其中有这样一首诗: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这掷地有声的诗句,充分表现了作者至死不渝的战斗意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