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稚童捡到两文钱,不久后高烧不退,道士及时出手救了他

本故事为《民间故事》系列之第794期,如果您喜欢看民间故事记得常来!
北宋年间,荆州城外的一个小村子里住着一户姓王的人家。男主人姓王名友三,是个屠夫,在镇子上开了一家肉铺。平日里王屠夫在自家院子里屠宰牲畜,之后将肉运到店铺里卖。
女主人李氏,是个普通的田舍妇人。她留在家中伺候一家人的吃喝。
夫妻二人有一个尚且7岁的儿子,名叫王会宝。王会宝天性爱玩,常常趁着爹娘不注意溜出去玩。
爹娘没少打骂他,不过王会宝就是不听话。
且说有一日,王屠夫去镇子上卖货去了。妻子李氏在家中缝补衣服。王会宝趁着娘不注意,一溜烟儿跑出了院子,朝着村头跑了去。
村头有几处草垛,平日里村子里一些小孩子经常来这里玩耍,王会宝急急忙忙跑到这里却发现此处空无一人。
他看了看四周确实没有玩伴,心情有些低落。好不容易偷偷溜出来了,却没有人和他玩,王会宝失望到了极点。
可他转念一想,既然溜出来了,就得玩个痛快,不能就这么回家去。
于是王会宝就朝着村外的那片小树林走去,当他刚走到小树林入口时,发现地上有一个黄色的方形纸包。
王会宝好奇不已,弯下身将那个纸包捡了起来。打开一看,里面有张纸条,上面写着几行字。
不过他并不识字,看不懂到底写的是啥。而在纸条的下面,还有两文钱。
王会宝拿着两文钱心里高兴坏了,他将纸包和两文钱都塞进了兜里,随后回村里去买糖块了。
两文钱买了好几个糖块,王会宝高兴不已,一边嚼着糖块一边朝着家里走去。
此时,李氏正走出家门,欲要寻找王会宝。娘见儿子回来了,李氏有些生气,狠狠地教训了他几句。
王会宝此时吃着糖,心里美滋滋的,没把娘的教训放在心上,他走进家门就回了屋里。
黄昏时候,李氏正在柴房里做饭,王屠夫也回到了家,夫妻俩在柴房里边做饭边聊天。
王会宝晃晃悠悠走了进来,小声说道:“爹、娘!我好冷!”
娘闻言后赶忙走了过来,发现儿子正在不停地发抖。李氏摸了摸孩子的脑门,却发现有些烫手。
“这孩子准是下午偷偷出去时着凉了,他爹,你去请郎中给儿子看看!”李氏转过身朝着丈夫说道。
王屠夫没说啥,走出家门去请郎中。不多时,郎中来了。
郎中把脉片刻后,说道:“孩子没啥大碍,不过他的脉象有些混乱,我一时看不出是啥病症,我给他开些汤药先吃着看看!”郎中说完后就走了。
王会宝喝过汤药后还是不停地发抖,而且烧一点没有退。王屠夫和李氏有些担心了,他们又请来了郎中,可郎中把脉后还是没有看出有啥病状。
一连烧了三日,王会宝还是不见好。王屠夫坐不住了,欲要带孩子去镇上找名医。
一日清早,王屠夫带着儿子出了门,朝着镇上走去。
走到半路的时候,遇到了一位道士。那道士与他擦肩而过时,忽然停下了脚步。
“施主,车上是你家孩子?”道士问道。
“正是在下的孩儿,道长有什么事吗?”王屠夫说道。
“我看这个孩子不停地发抖,面色铁青,印堂处似乎有黑气,看来他是招惹到灾祸了。”
“道长说得极是!我正要带孩子去镇上寻医问药,道长如果能救救我的孩子,在下感恩不尽!”王屠夫说完朝着道士作揖致谢。
道士微微一笑,说道:“速回你家中,贫道来帮你化解此事!”
王屠夫高兴不已,带着道士回了家。王屠夫将孩子放在了床上,那道士仔细看着王会宝。
须臾,道士说道:“这孩子是捡到别人丢下的转运钱了,他将钱花了,人家是转运了,可你家孩子遭到祸事了。”
王屠夫和李氏闻言后惶恐不已,赶忙询问道士如何化解。道士捋了捋胡须说道:“你们摸摸他的兜里是不是有东西?”
王屠夫伸手一摸,居然在儿子的兜里摸出来一个纸包,里面还有一张纸条。王屠夫打开一看,果然是关于转运钱的。
“既然如此,施主按照我说的做就可以了。你家孩子捡了两文钱,那你就包4文钱,之后放入这个黄纸包里。为防止伤及他人,你将这个黄纸包埋到破庙里去。”
道士说完后王屠夫赶忙拿出4文钱包在了黄纸里,道士将纸包拿过来后轻轻摸了几下,口中念念有词。
片刻后他将纸包交给了王屠夫,王屠夫接过纸包就去了村外的破庙处。
他将纸包埋在了神像之下,回到家时,那位道士已经走了。
据妻子李氏说,那道士分文没要,还说身上有要事,随后就走了。
李氏将他送出去很远,才转身回家。王屠夫听了妻子的话,觉得有些亏欠道士,毕竟自己连一句感谢的话都未来得及言表。
一炷香后,王会宝不再发抖,烧很快也退了。等到晚上的时候,王会宝的病彻底好了。
王屠夫严厉教训了儿子,叮嘱他以后不要再淘气,意外之财不要贪。
王会宝经过这件事后,变乖了许多,再也不像之前那么调皮捣蛋了。
后来,王屠夫曾去过附近几个道观,却一直没有找到那位道士。
看来,那位道士就是为王会宝而来的吧!
结语:
意外之财不要贪,还有,各位看官请看管好自己的孩子,不可因一时的疏忽、大意,而引出让自己后悔终身的事来啊!
就如故事中的王会宝,如果没有那位道士的好心帮助,想必他难逃此劫了吧!
各位看官,您说呢?
本期故事我们到这就讲完了,我有酒,也有故事,就差一个爱听故事的你!
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
声明:文中故事为本作者虚构,目的是借故事向世人阐述道理,切莫与封建迷信对号入座,谢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