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全集

分享到:

【图书简介】

杜甫的詩,人稱『詩史』。唐人孟《本事詩·高逸第三》中早就說:『杜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于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為「詩史」。』宋人胡宗愈《成都草堂詩碑序》也說:『先生以詩鳴于唐,凡出處去就、動息勞佚、悲歡憂樂、忠憤感激、好賢惡惡,一見于詩,讀之可以知其世,學士大夫謂之「詩史」。』杜詩被稱為『詩史』,在于具有史的認識價值。他描寫了安史之亂前後的許多重要事件,描寫了百姓在戰爭中承受的苦難,以深廣生動、血肉飽滿的形象,展現了戰火中整個社會生活的廣闊畫面。常被人提到的重要的歷史事件,在他的詩中都有反映。至德元年(756)唐軍陳陶大敗,繼又敗于青阪,杜甫有《悲陳陶》、《悲青阪》;收複兩京,杜甫有《收京三首》、《喜聞官軍已臨賊境二十韻》;九節度兵圍鄴城,杜甫寫了《洗兵馬》;後來九節度兵敗鄴城,為補充兵員而沿途征兵,杜甫寫有『三吏』、『三別』。

杜詩不僅提供了史的事實,可以証史,有些還可補史之不足或失載,如《三絕句》中寫到的渝州、開州殺刺史的事,未見史書記載,而從杜詩可見安史之亂後蜀中的混亂情形。《憶昔》則描述了開元盛世的繁榮景象:『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游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這是常被史家用來說明開元盛世的一首詩。寫時事,不始于杜甫;但是到了杜甫,才以如此廣闊的視野,並如此頻繁地寫時事。

當然,作為『詩史』,杜詩絕非客觀的敘事,用詩體去寫歷史,而是在深刻反映現實的同時,通過獨特的風格表達出作者的心情。清人浦起龍說:『少陵之詩,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會寄焉者也。』(《讀杜心解·少陵編年詩目譜附記》)杜甫的詩涉及玄宗、肅宗、代宗三朝有關政治、經濟、軍事以及人民生活的重大問題,無不浸透了詩人的真情實感。例如杜甫中年時期的傑作《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和《北征》,里邊有抒情,有敘事,有紀行,有說理,有對于自然的觀察,有對社會矛盾的揭露,有內心的衝突,有政治抱負和主張,有個人的遭遇和家庭的不幸,有國家與人民的災難和對于將來的希望。這兩首長詩包含這麼多豐富的內容,作者的心情波瀾起伏,語言縱橫馳騁,証明他在這不幸的時代,面對社會的種種現象都敏銳地發生強烈的感應。這樣的詩是詩人生活和內心的自述,也是時代和社會的寫真。

杜詩的形式多種多樣。他令每種詩的形式都得到了新的發展。在五言古詩里,他善于記載艱苦的旅程、社會的萬象、人民的生活以及許多富有戲劇性的言談動作,最顯著的例子是《羌村》、《贈衛八處士》、『三吏』、『三別』等。在七言古詩中,他擅長抒寫或豪放或沉鬱的情感,表達對于政治和社會的意見,如《洗兵馬》、《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五、七言律詩占杜詩的一半以上,功力甚深。五律已見于杜甫的漫游時期,七律名篇多產生于到達成都以後。杜甫深厚的感情在五律中得到凝煉,在七律中得到充分的發揚。五律名篇有《春望》、《天末懷李白》、《春夜喜雨》、《水檻遣心》、《客夜》、《旅夜抒懷》、《登岳陽樓》等;七律名篇有《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樓》、《閣夜》、《詠懷古跡五首》、《白帝》、《諸將五首》、《秋興八首》、《登高》等。杜甫還寫了許多五言排律和多首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發展,其中《秋日夔府詠懷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長達一千字。杜詩中的絕句基本上都是在漂泊西南的最後十一年所寫。由于古詩和律詩的巨大成就,杜甫的絕句往往不被人注意,但是在即景抒情、論詩懷友、吸取民歌精華等方面,杜甫的絕句仍有不少貢獻。

『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歷來公認是唐代詩壇上的雙子星座。李詩不假人工,如行雲流水,是後人可慕而不可學的天才美、自然美。而杜詩沉鬱頓挫、深刻悲壯、氣勢磅礡,卻又嚴格收納在工整的音律節奏中,抑揚開闔、起伏呼應,都合乎于規矩,是人人可學的人工美、藝術美。羨太白之灑脫超俗者,多推崇李白。慕子美之學深品正者,推尊杜甫。正如嚴羽《滄浪詩話》所說:『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鬱,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

杜甫把詩看作是他終生的事業,自稱『詩是吾家事』(《宗武生日》)。從七歲學詩,直到去世前夕,他從未停止過寫詩。他既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又肯在藝術上狠下功夫,自稱『語不驚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新詩改罷長自吟』(《解悶十二首》之七)。杜甫確實憑借著他瑰麗的詩歌,永遠活在了我們的文學史上,成為中華文化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0)

相关推荐

  • 杜甫诗解读(758-759)目录

    时间 乾元元年(758). 乾元二年(759)上半年.(乾元二年下半年的诗作另专设子目录.) 二.杜甫行踪 长安---华州----洛阳----华州 至德三年(758)二月改元为乾元. 乾元元年(758 ...

  •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肖旭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 诗人往往通过对典型事件的概括描写,去揭示生活的本质.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 杜甫诗歌的风格是“沉郁顿挫”,“缠绵悱恻”不是诗圣的菜

    杜甫诗歌的风格是“沉郁顿挫”,“缠绵悱恻”不是诗圣的菜

  • 杜甫诗歌的重点作品

    肖旭 杜甫是盛唐最后一位伟大诗人,也是盛唐诗歌集大成者.他站在盛唐时代的终点,总结了盛唐诗歌的成就,把现实主义诗歌推向了高潮.他的"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直接开导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 ...

  • 谢思炜|杜甫诗歌的自传性

    自传性是杜诗的一个基本特点.按照一些学者的意见,中国自序文体中塑造的自我有"为世排除之我"."与众异质之我"."众中杰出之我"." ...

  • 杜甫诗歌的“先知”力量,从何而来?

    天宝十一年(752年)秋,杜甫与诗人高适.岑参.储光羲及薛据等同登长安南郊慈恩寺塔(即今大雁塔).事后除薛据外,其他四人的诗都流传了下来. 同为奏响盛唐之音的大诗人,在共登佛塔时,其胸怀境界是不一样的 ...

  • 杜甫诗歌《石壕吏》

    石壕吏 作者: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 ...

  • 大唐诗坛最强音:李白杜甫诗歌90句(附送大量美图)

    李白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2]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秋下 ...

  • “神与境合” “意与象应”——杜甫诗歌的意境美谈片

    肖旭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独创的重要范畴,是艺术创作和审美欣赏的纽带.在杜甫诗歌的研究中,过去多强调其"诗史"--历史的认识价值,而对其审美价值却不够重视,这就难以全面地.准确地把 ...

  • 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 诗歌全集: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

    曹丕 (魏文帝)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次子,与正室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