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老师讲成语故事之五十五:弹冠相庆

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制度,使齐国逐渐强盛。他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位列春秋五霸之首,可以说叱咤风云、风光无限。

(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

齐桓公到了晚年,却变得非常昏庸,亲小人,远贤臣。他有三个宠臣,这三人均善用卑鄙手段讨悦取宠,在历史上臭名昭著。

第一个是自宫入内的竖刁,负责掌管内侍及女宫的戒令。竖刁是齐国的大奸臣,但是他长的俊秀,心眼特活,嘴巴特巧,特别善于揣摸人的心理,在齐桓公面前极尽阿谀奉迎之能事,整天逗得齐桓公开开心心,深得齐桓公的宠爱。那么齐桓公究竟宠爱竖刁到什么程度?齐桓公竟然把自己的一个亲儿子过继给了竖刁。管仲临终前,曾对齐桓公曰:“人情莫过爱其身者,竖刁不爱其身,岂能爱君乎?”管仲说这话是提醒齐桓公,没有人是不爱惜自己身体的。但是竖刁为了荣华富贵,竟然自宫取悦国君,他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怎么能忠君爱国呢,恐怕日后作乱,所以劝齐桓坚决黜退他。齐桓公并没把管仲的忠言放在心上。

(竖刁画像)

第二个是烹子媚君的易牙。易牙在宫内掌管宰杀烹饪。他特别擅长于调味,烹饪技艺精湛,每天变着花样给齐桓公做美味的饭菜,所以很得齐桓公欢心。齐桓公天天吃山珍海味,也有吃腻的时候。一天,他对易牙说:“寡人尝遍天下美味,唯独未食人肉,倒为憾事。”俗话说,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桓公此言本是戏言,却被易牙牢记在心,一心想给齐桓公做顿人肉大餐,卖弄一下自己的厨艺,趁机博得桓公的欢心。但是给齐桓公吃谁的肉呢?易牙想到,齐桓公是一国之君,绝不能食用死囚之身、平民之肉。后来他在家看见自己四岁的儿子,就残忍地杀死自己的儿子,给齐桓公做了一小金鼎鲜嫩无比的肉汤。齐桓公品尝着这种从未尝过的鲜美肉汤,便问易牙:“这汤里是什么肉啊?”易牙哭着说是自己四岁儿子的肉,为祈国君身体安泰无虞,杀子以献桓公。当桓公得知这是易牙儿子的肉时,也感到一阵恶心,但是被易牙杀子给自己烹食的行为所感动,认为易牙爱他胜过亲骨肉,从此桓公对易牙更是万分宠信。管仲年去世前,曾经提醒齐桓公:“人之情非不爱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将何爱于君!”管仲认为,没有人是不疼爱自己儿子的。但是易牙连自己的小孩都不爱,甚至残忍杀害,这是人性已泯,恐怕他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不值得信任,千万不可重用他。可是齐桓公没有听信管仲良言,继续宠信易牙。

(易牙烹子媚君)

第三个是弃亲求荣的卫开方。卫开方本是卫国的一位贵族,他阳奉阴违,表面上对齐桓公忠心追随,十五年没有回家,即使自己的双亲去世也不回国奔丧,实际上他处心积虑,想借此讨好齐桓公,以便获得高官厚禄。管仲病危之际,曾对齐桓公说:“卫开方倍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 管仲认为没有人是不关怀自己父母的。但是卫开方背叛父母,讨好国君的行为不合乎天理人情,千万不能相信此人。昏头昏脑的齐桓公对管仲的这番忠告根本就听不进去。

(弃亲求荣的卫开方)

其实,竖刁、易牙和卫开方这三个奸贼并非“孤军作战”,他们暗中相互勾结,祸害齐国忠良。齐桓公重用管仲为相时,这三贼还难以施展其祸国殃民的伎俩。后来,管仲身患重病去世,三贼喜不自胜,马上各自回家取出旧宠帽来,弹灰跳跃,相互庆贺,准备卷土重来

齐桓公不听管仲忠谏,又重用了竖、易、卫三贼。后来,齐桓公得了重病,易牙与竖刁作乱,填塞宫门,高筑宫墙,使内外不通。最后将齐桓公活活饿死。可惜,当初的“春秋五霸”之首,由于“远贤亲佞”,最终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

“弹冠相庆”这个成语出自《汉书·王吉传》。冠:帽子。“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其同伴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多指坏人得势,互相庆祝。

请注意:“弹冠相庆”是个贬义词,形容坏人得势后得意的样子

    错误用法:

1.“嫦娥一号”于10月24日晚成功发射,举国人民弹冠相庆,共同感受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

辨析:“弹冠相庆”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形容坏人得势后得意的样子是个贬义词。此句中说“举国人民弹冠相庆”,显然是错误的。

2.外卖小哥雷海为在第三季《诗词大会》上战胜了北大硕士彭敏,夺得冠军,在场的人都弹冠相庆,起立鼓掌。

辨析:“弹冠相庆”是个贬义词,形容坏人得势后得意的样子。此句中说外卖小哥雷海为夺冠后,诗词大会节目现场的人“弹冠相庆”,显然是错误的。

正确用法:

1.奸贼秦桧,被高宗赵构拜为丞相,他的两个死党罗汝吉和万俟卨(mò qí xiè)这俩小子一听,乐得蹦高,弹冠相庆

2.当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和刘光第这“戊戌六君子”在北京惨遭杀害后,那些守旧势力纷纷弹冠相庆

(0)

相关推荐

  • 如何识人?听其言、观其心、试其行!

    春秋时,齐国名相管仲死之前对齐桓公说了几件事.他说:"大王啊,我死后你一定要远离,易牙.竖刁.开方这三个人." 齐桓公不理解,问道:"为啥?" "这易 ...

  • 焦老师讲成语故事之六十五:气冲斗牛

    西晋名臣张华,字茂先,是范阳郡方城县(今河北固安)人,西汉开国功臣留侯张良的十六世孙. (张华画像) 张华自幼颖悟绝伦,豁达大度:勤学不辍,学识渊博:工于诗赋,辞藻华丽.在曹魏时,他曾担任太常博士.中 ...

  • 焦老师讲成语故事之五十九:虚张声势

    唐朝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绝<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中提到的"龙城飞将",指的是西汉大名 ...

  • 焦老师讲成语故事之五十八:趋之若鹜

    明神宗朱翊钧在位时,有位名将叫萧如薰,字季馨,延安卫(陕西延安市)人.其父是都督同知萧文奎,萧如薰堪称将门虎子.萧如薰性格沉稳,机智果敢,自幼熟读兵书,在他领兵打仗的生涯中,用兵如神,未尝败绩,堪称明 ...

  • 焦老师讲成语故事之五十六:文不加点

    东汉末年的名士祢衡,字正平,平原郡(今山东德州临邑德平镇)人.祢衡长于文章辞赋,文采斐然,年少成名.但是他性格刚直高傲,喜欢指摘时事,轻视别人. (祢衡画像) 汉献帝建安初年,祢衡到许都(河南许昌)游 ...

  • 焦老师讲成语故事之五十四:瓜田李下

    提起清官,很多读者可能马上就会想到我国古代的四大清官:唐朝的狄仁杰,宋朝的包拯,明朝的海瑞,清朝的刘墉.其实,在南北朝时期,北魏也有一位大名鼎鼎的清官,那就是袁聿修. (袁聿修画像) 袁聿修字叔德,陈 ...

  • 焦老师讲成语故事之五十二:妙笔生花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曾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后人称李白为"诗仙". (李白画 ...

  • 焦老师讲成语故事之五十:沧海桑田

    传说东汉时,在牟州东南的姑馀山(今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有一位修道的女神仙,名叫麻姑,又称寿仙娘娘.虚寂冲应真人. (麻姑画像) 麻姑有一位朋友,名叫王远,字方平.王远本是一位凡人,学识渊博,精通天文 ...

  • 焦老师讲成语故事之四十五:安然无恙

    战国后期,赵国第七代国君是赵惠文王,在朝中,有蔺相如.廉颇.平原君.赵奢等文武大臣倾力辅佐:在后宫,还有位贤内助--赵威后给他出谋划策,因此,赵国政治清明,武力强大,其它诸侯国不敢小觑. 可是,公元前 ...

  • 焦老师讲成语故事之三十五:目光如炬

    南北朝时期,宋国有一位开国元勋,名叫檀道济.他忠心耿耿报效朝廷,文韬武略当世无双,堪称宋国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可就是这样一位干国忠良,最终却蒙受了一场千古奇冤.这究竟是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