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周纪合散文】老梅经霜终芬芳(上) ——忆苦难的母亲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老梅经霜终芬芳(上)

——忆苦难的母亲

儿维友口述  孙纪合执笔

纷纷扬扬的大雪,把世界妆扮得玉雕粉琢。院内的腊梅花儿迎着凛冽的寒风怒放,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望着盛开的寒梅,不由得又想起了受尽磨难而不改节终于苦尽甘来的母亲。

(一)

外婆家住高明镇西高城村梁家巷,巷子解放前不到十户人家,全部梁姓,城墙、水井、涝池,观音庙、老爷庙、土地庙、家庙一应俱全。外婆家住最东头,和观音庙紧邻。观音庙前有一棵大槐树,谁也说不清它的生长年代,需四个人手拉手才能合抱。在槐树离地面一丈多的分叉处,有一簸箕大小形状象蛤蟆的树瘤,老人们说那只蛤蟆有灵性,保佑着巷子里人畜平安,人才辈出。(解放前梁枢臣就在村里主事,解放后有人在政府部门任要职,考入大学的多人。)

外祖父先在朝邑县城经商,外婆娘家是朝邑县北寨子人,育有母亲和两位姨母。后来外祖父回家务农。外祖父去世早,母亲作为长女,协助外祖母料理家务。

母亲个子不高,人长的白皙,脚缠得又小,能织能纺,能剪纸能绣花,捏面花、扎花灯都不在话下。由于当家早,遇事很有主见,见人不笑不说话,虽然年纪不大,但人人都知道老梁家的大姑娘既有貌又有才。

(二)

我们家住两宜镇周家寨村。先祖周少泉道光年间曾以岁贡身份入国子监学习,后任延川县儒学训导,育有曾祖一人。曾祖屏藩,育有大祖父育麟、祖父育骥、三祖父育骏,都为清末秀才。先祖们都以坐馆教书为业,年初带着家眷去坐馆,年终带着银两回家,在渭北较有影响。村西有一座高大的碑亭,青砖磨缝,集圆雕、浮雕、透雕为一体,巍峨华丽,是先祖的学生所立。碑上“桃李初成先生老,宫墙如见弟子心”十四个大字远远就能看见,立碑人有翰林院的学士,有省市的巡抚、布政使,每到清明,都有来自京城、省城的学生前来祭奠。

我们家在村子的最西北处,人称“北院里”。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人家,但屋内充满诗书气息。正屋是坐东向西的四合院,门前竖有两根铁铸的旗杆,高高的门台青石锁就,门台前有拴马桩、上马石。从雕花的大门进入院内,跨过门房,两边是一溜排七间的厦房,中间两间安着四扇可以随意装卸的雕花户门。院子正中有一飞檐挑脚的凉亭。再往上走,台阶上是三间大上房。家里如遇到婚丧大事,把厦房正中的雕花门卸掉,上房、亭子间、门房组成三个大的活动场所,基本可以满足待客行礼的需要。院子里有六棵枝繁叶茂的石榴树,亭子间和上房的明柱上,朱红色的楹栏全是治家的格言。正屋的南边是马房院,北边是“书房院”(私塾),后边是花园。

先祖们谨记圣人教诲,严以律己,宽于待人,热忠于村上的公益事业,口碑甚好。本村有人去渭南“走脚”(大车拉货),到来化时不小心牲口吃了人家的庄稼,被主人拉住要求赔偿,当知道是周家寨的人后,不但放弃赔偿,还烟茶相待。原来此人是先祖的学生,让代问老师好。另外父亲在生活困难的时候,把一些藏书拿到朝邑出卖,先祖的学生雷举人看到书上的名讳,除拿出银两相助外,还介绍父亲去西安干事。同时结亲也讲究门当户对,非富即贵,附近有名的“榜眼家”、“史鳌家”、“银人家”、“金带家”都和我们家沾亲带故。

(三)

父亲未出五服的兄弟共八人,父亲排行老五。祖父周育麟,育有父亲宝贤、叔父宝玉二子。三祖父育骥(育有一女,嫁与范家村秀才张金带)膝下无子,将叔父宝玉过继承嗣。父亲高子很高,人长得很精神,饱读诗书,曾在西安省、同州府干事,后因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而回家务农。

屋漏偏逢连夜雨。先是父亲连死两房妻室,留下了大哥维镛、二哥荣孝、三哥维忠,大哥五六岁还待教养,三哥襁褓待乳。这时经人说合娶母亲为妻,母亲十八九岁就做了三个孩子的后娘。

母亲以她博大的胸怀接纳了三个无娘的孩子,将三哥抱于外祖母抚养,自己操心着老大、老二的吃喝穿戴。

父亲由于长期在外工作,不谙稼穑,加之天灾人祸,家道急剧衰落。不久,我和大妹来到了人世。据外祖母讲,由于母亲营养不良,我生下来的时候异常的弱小,脚没有火柴盒大,哭声就像一只小猫,能顽强地活下来,就是一个奇迹。

在童年的记忆里,父亲在村里主事,极爱整洁,无论在村里办完事还是从地里回来,都会掸掉灰尘才进大门,每听到“啪啪”的掸土声,我们就知道父亲回来了。村子里闹社火、唱大戏,父亲总是忙前忙后,既招呼筹集钱粮,又招呼安全。母亲穿戴整齐,把屋子收拾得清清爽爽,对父亲也是尊敬有加,每顿饭都是黑漆托盘摆上八仙桌父亲一人享用。最愉快的时候是花园里的牡丹花开放了、菊花开放了,院子里的石榴花开放了,大人们忙着赏花,我们一群孩子藏在假山后、花丛里捉迷藏,不小心把花盆打碎了、把花枝撞折了,老花工吕叔提着根竹棍,虚张声势的吓唬追打着,大家一哄而散。家族大老亲多事儿也多,每遇红白喜事,便呼朋唤友,套上大车去看戏、去吃席。

民国十八年大饥馑,关中三年六料未收,十室九空,饿殍遍地。父亲卖完了属于我们的地又卖房子,把一家人从死亡线上拉扯出来。

随后大哥去保路队当兵,部队开拔,不知去向,父亲去蒲城等地寻找无有结果,一急之下毙命。

那是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寒风席卷着树梢,发出凄厉的哨音,母亲生小妹还未满月,一家人蜷缩在借住的房子里,无衣无食,凄凉无比。母亲哭哑了嗓子,靠着亲朋的帮助,草草埋葬了父亲,母亲带着我们,开始了更加艰难的人生跋涉。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周纪合,陕西省大荔县人,生于1955 年正月。自幼酷爱写作,怎奈水平不高,难成正果;后专攻医学,术不精而转从政。碌碌无为,一事无成,老来偷闲舞文弄墨以求自娱,如一丛路边小草,不为争妍芬芳,只为与世界添一抹绿意。

主编:李跃峰

本期小编:草庐居士

诵读:李跃峰

投稿邮箱:879101005@qq.com

图片来源:网络搜索

备注: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

心灵圣地,芝兰之室。

原创高地,温馨舒适。

(0)

相关推荐

  • 迟来的父爱,我该不该接受

    上期文章:会做人的丈母娘,把女婿当儿子待!会算计的丈母娘,把女婿当长工使! 父母还健在,儿子分财产 你和母亲的关系,是你和和世界的关系 作者:徐俊霞 公众号:齐鲁海风(ID:haishangfeng2 ...

  • 流水账12月2日|日常

    返乡情怯. 定了6点半的闹钟.但从午夜12点半到凌晨5点半,竟然醒了5次! 干脆起来吧. 洗漱之后,检查燃气和电源.在社交媒体写了句: "如今这世道,能够怜取身边人,身边事,读身边书,写身边 ...

  • 古枝老梅

    古枝老梅

  • 【“草木味道”散文有奖征文】难忘的折耳根/刘志勇

    说起折耳根,有着许多奇特的名字.陕人叫狗心草,只要看见它心形的叶片,你也会认可的.有人叫魚腥草,你尝了它的味儿,你也会赞同的.有人叫翻转红,你只把叶片翻转看背面就是紫红色,你也会点头的.有的叫它猪鼻孔 ...

  • “诛九族”,并不是灭九世,两者一字之差,意义大不一样

    古装剧中,"灭九族"是一个经常出现的话题,"灭九族"也因此成为历史上最残忍的刑罚之一.但是很多读者却对九族的概念不是很清楚,甚至认为九族是家庭的所有成员,其实不 ...

  • 诗文小辑丨霜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10月23日是霜降节气.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 飒飒寒风中,菊花开,黄叶飞,枫叶丹,芦苇白,这将是人间草木在一年之中最后的五彩斑斓. 从此以后,寒流频仍,气温骤降,植物将渐失生 ...

  • 太祖父行医记

    太祖父行医记 文/张宏霞 太祖父家学中医,但由于是大地主遗留的毒苗,依例不得行医替人治病,只能在生产队挖沟造渠. 五岁时,我得了腮腺炎,两侧腮帮子肿胀疼痛,伴有发热.同时患病伙伴有的在村卫生院打针,有 ...

  • 【诵读·周纪合散文】周大嫂的故事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周大嫂的故事 文|周纪合   诵|李跃峰 周大嫂近80多岁了,耳不聋.眼不花,身体硬朗,手脚利索,儿孝媳贤,村里人都夸是积来的福. 大嫂娘家 姓张,是当地 ...

  • 诵读:【周纪合散文】老梅经霜终芬芳(下) ——忆苦难的母亲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老梅经霜终芬芳(下) --忆苦难的母亲 儿维友口述  孙纪合执笔 (四) 父亲的去世,犹如天塌了一般.时年母亲才二十八岁,家里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如何抚育 ...

  • 诵读:【周纪合散文】历史上最年轻的太皇太后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历史上最年轻的太皇太后 原创/周纪合 纵观历史,最年轻的太皇太后是大荔县朝邑镇上官村的上官风儿.她六岁当上皇后,十五岁时更不可思议地成为历史上年龄最小的太 ...

  • 诵读:【周纪合散文】树殇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树  殇 原创/周纪合 清明节回家给父母亲扫墓,发现坟旁已经长了30多年的龙柏被烧荒人烧得焦黑,只有北边一枝有少许绿意,我想这次柏树恐怕是难逃厄运了.前几 ...

  • 【周纪合散文】父亲送我上卫校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父亲送我上卫校 原创/周纪合 现在,每到开学时候,高校的门口就停满了各种小轿车,家长们给已经成年的孩子提箱子.背被子.铺床铺,爱子之情溢于言表,每看到这些 ...

  • 【周纪合散文】“老婆婶”小记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老婆婶"小记 原创/周纪合 我说的"老婆婶"不是头绾发髻.走路袅袅婷婷的女子,而是个紫红脸庞.五大三粗的男子汉了 ...

  • 【王凌琴 周纪合散文】同州城里的“乔家大院”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同州城里的"乔家大院" 原创/王凌琴   周纪合 黄河呼啸北来,划开秦晋两省,河东为晋,河西为秦. 晋地多山地丘陵,人们生活苦焦,生存 ...

  • 【周纪合散文】外婆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外 婆 原创/周纪合 外婆已经去世三十多年了,每当看见窗沿上的陶罐,我就会想起外婆. 外婆祖籍汉中,因早年外祖父在汉中经商成婚,于是迈动三寸金莲行程 ...

  • 【周纪合散文】育红村的故事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育红村的故事 原创/   周纪合 洛河流经大荔县段家镇育红村时,神奇的扭了一扭,形成了一个大S弯,S弯两边是两个大平台,传说人文始祖伏羲在此受到启发,创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