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三年自谓无不治之证,行医三年始信无可用之方

(0)

相关推荐

  • 为什么中医院往往没有什么好中医!

    现在的中国人,一提起中医,往往就想起那些在中医院行医的医生,仿佛他们是中医的代表.但真正到中医院治过病的人都知道,当下的中医院,已经基本上没有什么好中医了,如果你真想治好病,还是到周围去找一找民间中医 ...

  • 杨日进:我的中医梦

    杨日进,广东省吴川市人.自小痴迷中医,2014年考取中医确有专长证书.2018年12月4日,有幸拜林佳明老师为师学习经方.愿在师父的指导下,努力学习,提高自已的辨证及临床技能,希望能够运用经方,帮助到 ...

  • 『名医经验』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之传承方法刍议

    名老中医是中医领域学术造诣最深.临床水平最高.经验最丰富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将中医理论.前人经验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其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代表着当今中医学术与临床的最高水平,既有前人的智慧,又有名老 ...

  • 经典名方“还精煎”再传承:岳阳医院“地黄还精颗粒”备案上市造福老年患者

    挖掘名老中医经验传承,造福当今百姓,不久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地黄还精颗粒"正式备案上市."地黄还精颗粒"中,地黄取自"君药&qu ...

  • 名医跟诊课来了!温教授亲传实战经验,从跟诊学会看病

    ◆ ◆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 ◆ ◆ 在临床中,我们要直接面对的是患者,而不是书上描述的固定模板.患者的症状总 ...

  • 学医不懂郑钦安,临证误治方难堪!

    综合郑氏书中阴证的依据,约有以下13点: 1.少神或无神. 2.喜卧懒言,四肢困乏无力,或踡卧恶寒,两足常冷. 3.不耐劳烦,小劳则汗出. 4.咯痰清稀或呕吐清冷痰涎.清水或清涕自流. 5.语声低弱. ...

  • 学医不懂郑钦安,临证误治方难堪

    2021-07-18 08:30·徐小丽LittleLily 郑钦安提及的阴证依据 综合郑氏书中阴证的依据,约有以下13点: 1.少神或无神. 2.喜卧懒言,四肢困乏无力,或踡卧恶寒,两足常冷. 3. ...

  • 古医精品:《长沙正经证汇》诸病源治之法!

    呕吐门(附:唾诞沐.噫哕)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同方.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食谷欲呕者,吴茱萸汤.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呕 ...

  • 学医也是悟道|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中医玄妙纷繁,难抓根本,那么在学习中医药的路上有没有捷径? 答案当然是:有的! 为什么中医药玄妙难抓?根本一大原因就是传承深厚,典籍众多,皓首穷经,难以分辨 ,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以倘若有一本实战性 ...

  • 【路志正】​学医在勤奋,临证贵辨析

    我从事中医工作虽已四十余年,自愧才疏学浅,滥竽医林,无何贡献.但回顾过去的学习,鸡声灯影,备具甘苦,寸积铢累,亦有心得.故特录出,或可用征得失. 幼承家学 积于跬步 家伯路益修为吾乡名医,父亦粗通医道 ...

  • 第十三集:如果学医的初心就是救人,西医的“治”真的没问题吗

    第十三集:如果学医的初心就是救人,西医的“治”真的没问题吗

  • 『医宗金鉴』奔豚气病脉证并治

    奔豚气病脉证并治 □ 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按] 篇中祗有奔豚一证,而吐脓.惊怖.火邪皆简脱,必有缺文. □ 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 ...

  • (61)《医路随记》——汗证辨治经验

    汗为心液,汗出过多有伤心气.汗血同源,经常出汗会导致血虚. 出汗的必然因素:①津液足.②阳气足.③经络通. 出汗的偶然因素: (1)积食内热--食后头颈汗出 出汗有利于机体散热,动态调节体温.积食内热 ...

  • 『医宗金鉴』黄疸病脉证并治

    黄疸病脉证并治□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