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川阁|始建于1547

资料整理:天下达观 资料整理来源于:网络

晴川阁又名晴川楼,与黄鹤楼、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

晴川阁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龟山东麓禹功矶上,始建于明朝嘉靖二十六年到二十八年(公元1547年—1549年),为汉阳太守范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宫(原为禹王庙)时所增建,得名于唐朝诗人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诗句。

晴川阁北临汉水,东濒长江,与武昌蛇山黄鹤楼隔江相望,有“楚天第一名楼”之称。

晴川阁景区整个占地约一万平方米,平面呈三角形,由晴川阁、禹稷行宫、铁门关三大主体建筑和禹碑亭、朝宗亭、楚波亭、荆楚雄风碑、敦本堂碑以及牌楼、临江驳岸、曲径回廊等十几处附属建筑组成。

曾多次被毁,现阁系按清光绪年间式样于1985年重建,占地386平方米,高17.5米。

其底层面阔5间,进深4间;顶层面阔3间,进深2间。

麻石台基,红墙朱柱,重檐歇山顶黑筒瓦屋面,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门窗栏杆为木质,朱漆彩绘。

屋面四角向外伸出,深出檐,高起翘。

正面牌楼悬挂"晴川阁"金字巨匾。其北侧为"园中园",园中青草如茵,竹木葱茏,瘦石嶙峋,幽静雅致。

禹稷行宫并立于晴川阁西南侧,原名禹王庙,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也曾数度毁坏。

晴川阁修复记

大江发源青海高原,会纳百川,成巨渎。及入巴蜀,流益湍疾。白涌碧翻,激浪高起。于是排千岩,穿三峡,乘其奔腾之势,一泻千里。然后水面加阔,平流东进,以达于海。全程6 300公里,所历大都小邑以百数。沿江景色如画,各有攸胜。若论风光之明媚,形势之雄奇,盖未有过于武汉者。以有黄鹤楼、晴川阁夹江而峙,可收上下四方之壮观于眼底也。汉阳龟山,旧名大别。其东麓有禹功矶,相传为大禹治水成功处,后世为禹王祠祀之。明嘉靖间,汉阳太守范子箴始建阁于矶上,取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诗意名之,目“晴川阁”。与屹立武昌蛇山之黄鹤楼南北相望,无殊大江锁钥,故昔人重之。武汉水陆四达,为历代用兵必争之地。楼与阁迭毁于兵燹,既毁而复修之屡矣。1935年夏,暴风成灾,阁竟荡焉无存。履其地者,惟徘徊太息而已。方今国家励精图治,政通人和,百废俱举。武汉市人民政府新建黄鹤楼将成.乃谋重修晴川阁。于是鸠工庀材,补治败垣,缮葺旧祠,芟夷芜秽,伐除毫朽。然后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祠宇一新,垣堞皆复。乃重建阁于矶上.复立数亭于江滨,以附于阁。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时而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偶坐阁上,仰望晴空无际,俯听川流有声,风帆沙鸟交映左右,几疑泛舟江湖之上,忘其身犹在龟山东麓也。每值休暇之日,士女如云,遨游至此,喧阗杂沓,亭阁皆满。俄而管弦声起,或翩翩起舞,或引吭高歌。老者弱者,相与习拳、对弈于绿荫深处,至暮忘归。夏之晨,秋之夕,迎风望月,游人尤多。春以观花,冬以赏雪。盖四时之中曾无一日之寂寥焉。或谓黄鹤楼耸立百仞,以瑰伟绝特取胜,期阁得地幽密,以简朴清旷见重,各效厥美,相得愈彰。昔明末文豪袁宏道亟称斯阁为楚四名楼之一。清初名儒刘献廷南游过汉,登斯阁而大惊异,谓实远胜黄鹤楼,载其说于《广阳杂记》。前人赞叹咨嗟非偶然也。余久居武昌,讲学著书之暇,常登临斯楼斯阁,以揽江山之胜,观鱼跃鸢飞,悠然意远,盘桓移时不忍去,而重有感焉。《学记》曰:“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藏修者,谓藏身本业之内,修其职事,不敢怠情也;息游者,谓休息于工作之余,出游于外,以舒其疲惫也。昔人之论劳逸,重视二者之结合,至于如此,意固有在矣。况人旦夕蛰伏斗室,接于目而虑于心者,惟父母妻孥与米盐琐屑耳。偶有抵牾,易生忿懑,抑郁日久,因以沮其壮志,挫其盛气,以致早败者,何可胜数。必常置身高明之域,然后心与目不蔽于浅近,有以发吾胸中闳阔俊迈之趣。所居弥峻,所涵弥远,由是变化气质,开展胸怀,大有益于成事立业,此人之所以贵登临也。岂第流览景物、征逐戏乐而已哉!

武汉居全国之中,固海内一大都会也。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辐辏,益以居民数百万之众,休息游观之所旧苦其少。天惟善休息者,始能善成其工作。然则名胜古迹之修复,实关今日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之大,而国之盛衰强弱系焉。登斯阁者,倘皆能明乎藏修息游之旨,于勤劳工作之余,善爱养其精神,俾益奋厉不懈,竞展其才以效力于国,则为利之溥,岂有涯,斯阁之建为不虚矣。阁之重修,经始于1983年之冬,落成于1986年之秋。三年之内,修旧补废,治垣造亭,诸役费工与时视建阁为尤多。云既蒇事,属余为文记之,因兼抒所感于此,以为来游者劝焉。 (1986年8月6日张舜徽撰并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