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孟生旺/泥土包裹的炉火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平台


—网络版—
用文字温暖世界

孟生旺



日历一页页地翻过,一年就这么飞也似的下来了。不到冬天,不知温暖的内涵。冬天一到,衣服显得弥足珍贵,薄的,厚的,不住地往身上添加,以增加防寒的舒适体感。穿来穿去,不论大人小孩,个个像棉球似的,臃肿厚实许多。可是,这样失去了飞扬青春的活力,也是以往常见的一幕。近年来,当超薄质轻而又保暖的内衣以一当十潮流一般涌进大大小小商场的时候,人们正中下怀,趋之若鹜,不惜代价地选了又选,挑了又挑地购买。只一两件就能抵御最严寒的天气,而且富有弹性,全方位地收缩身体各个部位,能大能小,穿出体型,凸显个性。他们不刨根问底咨询这种衣服用什么材质做的,反正穿在身上会产生热量,不失身形的原姿原貌,还能保持一种干练的体格、体魄,可谓人见人爱,备受青睐,真是一举多得。
现时代的冬天,不论男士女士,在穿戴上基本看不出季节的变化了。男士一年四季彰显着魁梧与挺拔;女士春夏秋冬始终保持着修颀苗条的身姿,仿佛冬天压根就没有到来一般。街上,永远是人影幢幢,一个比一个青春。冬天来临快过半了,寒气逼人,有增无减,温度终日徘徊在冰点以下,站在街边欣赏冬景,百花早已凋敝,不见踪影。绿叶干枯在树上,小鸟拣尽寒枝不肯栖,在寒冷愈加肆无忌惮的日子,人们依旧流连在街头,购物的购物,散步的散步,不屑一顾。似乎冬天无计可施,无可奈何,并不太薄情寡义了。
似乎已经不太惧怕冬天的寒冷了,缘于有了新装束的支撑。除此此外,在吃住行方面也处处体现着现代生活的方便与快捷,简洁与明快的节奏感时时得到见证。电饭锅、电磁炉走进了千家万户;煤气、天然气供不应求。住在采光好的高楼里,连出门坐的各种车子都是新能源的,并配有空调器材,冬暖夏凉,舒适程度日渐提升。不论生活的哪个方面,只要有了温度,就有了春天般的感觉,暖意融融。于是,冬天已经不再是真正意义的冬天。在暖意面前,寒冷只好俯首称臣,不敢恣意妄为。日子来来去去,的确觉得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富足高雅。久而久之,萦回在心头的,仍觉着还缺少点什么,是逐渐疏远的亲情?还是另一种温暖的怀念,怎么也说不清,但催生他们产生情感的记忆仍然是众口一词,还是那土里土气的炉火怎么也忘不掉,这是来自煤和柴相互燃烧的土制炉子。一眨眼,土眉土眼的它们淡出视线已经有些年头了,但燃烧在他们心头的泥土包裹着的炉火,仍然是那么记忆犹新,恍在眼前,不可磨灭。

人们清楚地记得,在煤气相对不太普及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或六七十年代,即便是住在楼层里,家家户户仍在使用铁皮制作的炉子生火做饭,还带着铁皮烟囱,从墙壁上穿到外面。点着炉中的煤块,在火苗嘭嘭嘭的活蹦乱跳的燃烧中,居室顿然温暖如春。这是一种干燥的温度,如果空气太干燥,往往在炉火前洒上水,就可增加室内的湿度。看看居家,炉火在屋的燃烧,常常好几个月不会熄灭,陪伴人们度过整个寒意逼人的冬天。炉灰不断地倾倒,煤炭不断地添加,周而复始的日子因了炉火的的存在而过得红红火火,有滋有味,连衣食无忧的市民也习惯了侍奉炉火。火旺时,坐上水壶,一会儿就开了;做饭更方便快捷,手到饭来。不使用炉火时,将煤泥浇上水,湿漉漉地塞进炉塘,火光很快就暗下去了,仿佛快灭的样子,一整天不用管。家里洋溢着炉火淡淡的硫磺气味,让人觉得生活怪有气息的。这时候,选几个上好的红薯,放进炉火的灰缸里,只一两个钟头,红薯就烤熟了,一股甜香的味道很快扩散到居室的角角落落。嘴馋的急不可待地擦掉红薯上的灰,咀嚼着温热甜绵的味道,大快朵颐,生活的快乐溢于言表。尽管天天围着炉火转,难免衣服被弄脏,但日子有朝气,有奔头,心中时时充满对未来的憧憬和期望,幸福无比。
乡间的炉火别有一番风情。它是农人的命根子。一种是建在屋外的小灶,四四方方,专门供夏秋时节做饭使用,以减少室内的闷热;另一种是炕灶,它将炉台和土炕连成一体,炉台的烟道穿炕而过,最后通过窑壁延伸到六七米高的窑洞顶上,窑顶上同时建有防烟毒的垂直烟囱。这是冬春时节农人为做饭兼取暖精心设计的,有数千年的使用史。当土炕烧热的时候,农人的饭也吃过了,炉火也渐渐暗下去了。这种炕灶完全是砖头和石灰建造,经久耐用。炉台上装着圆圆的铁火圈,供坐锅而设计的。炉内垫着炉齿,以便燃烧的炉火及时露灰。煤炭在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少量的灰蓝炉灰,稀松无粘结度,和土混在一起,极易化作肥料,里面的各种氧化的矿物质能储存于泥土中,庄稼吸收后,留存于植株果实里,给人体发育生长提供所需的的稀有元素,精明的农人更是视炉灰为宝贝,不忍抛弃,因而,被公认为是上好的农家肥。也有的农家,居室里没有炕,图简洁起居,特地购置一铁桶形的炉子,俗称洋炉子,早年为外国进口而得名。这种铁炉子热传导效果最好,室温升高极快。它由炉盘,炉筒,炉齿和灰缸构成,设计精巧,浑然一体,配套的烟管也是铁皮做的。为防高温的炉火氧化炉筒,在铁炉里裹一层泥巴,起到防护作用。火生着后,炉子里的热量很快就能扩散到居室,加上烟管的作用,能够满足一个庭堂所要求的适宜温度,可谓节能又省工,在当时备受人们宠爱。

最有意思的炉火要数逢年过节的时候,这是专门为增加热闹祥和氛围和观赏而设置的,也是乡村家家户户在院中露天堆垒的杰作,称为火楼。它形如宝塔,一米余高,周身数十条火苗喷吐而出,熠熠生辉,景象壮观。它的全部均由半块砖头大小的炭块间隔组成,远看酷似缩小版的舍利塔,底大,腰粗,顶尖,十分引人注目。因父亲去世的缘故,家道中落。我在很小的时候,感觉家里一年到头冷冷清清。大哥为提升我家的人气,总要在每逢过年的除夕,平地垒起一座炭火炉,图个热闹吉庆。他慷慨地将家中做饭用的煤块选个大的出来,隔距摆成正方形状,抓一大把麦秸垫底作引火之用。随后劈些干柴,倒置在麦秸上,然后围着柴火一层一层往上堆垒煤块。每一层都是间隔放置,直到将一大堆干柴全部包拥。为雅观精致一些,大哥还在顶上立一块尖尖的炭块,十分好看。那时他的手全弄脏了,黑乎乎,但为了这个节日,毫不在乎。这是乡村极具民风民情的节日之举,炭块的使用毫不吝啬,尽量显示节庆有余的气度。这种炭火楼因炭块质地坚硬,往往能熊熊燃烧整整一个除夕夜而不灭。准备工作做好后,往往天还亮着。我们几个小伙伴常常跑东家,串西家,看谁家的火楼垒得大,垒得高,相互比较。这也是我们在年节来临时最快乐的时光。等到天擦黑的瞬间,在鞭炮声噼噼啪啪一阵紧似一阵急响中,家家户户的大人不约而同来到刚刚垒好的火楼前,麻利地划着火柴,往火楼底下的四个空隙一塞,一齐点着引火的麦秸。就此还不算结束,即便柴火着了,还不足以引燃煤块。
因而,农人还须备一块盛放饺子的秸秆拍,以作扇火之用。我家的火楼点着以后,大哥往往把煽风的任务交给我。他告诉我,扇火时不能太接近,要稍微远一些,以免秸秆拍碰触到不太结实的楼塔。此时,须弯腰侧着身子使劲扇,让强风从楼塔的底部进入。还要捏紧秸秆拍,有节奏,有分寸地煽动,确保火苗上窜的效果。我总是按照大哥的嘱咐,捏紧火拍,使劲地煽动,还绕着火楼扇。秸秆拍扇一下,火苗从楼孔里喷一下,映出我红红的脸膛。直到火苗从楼塔的四面八方的所有空隙吐出火舌,自行嘭嘭嘭地燃烧,火楼就算生着了,这时才成为真正的火炉。炭块个个极像坚硬的乌石,你得用全身心的力量煽动,否则,柴火烧完了,炭块还没燃着,前功尽弃。因而,把握扇风的大小至关重要,来不得半点疏忽。我往往全身心地使足胳臂上的力,屏息凝神,马不停蹄地扇,足足用十几分钟的时间,方能完成大哥交给的任务。只要火苗自行喷出楼孔,炭块因高温作用就会粘结在一起,变得很稳当起来。这时火楼上下火苗连成一体,像一条自下而上燃烧的火龙,火光能照亮大院所有屋子的窗户纸,景象蔚为壮观。昭示着新的一年的日子,蒸蒸日上,红红火火,既增加了过年的热闹氛围,还带给人们逢年过节时特有的喜气,使年的味道变得十分浓厚,几乎和燃放鞭炮时的喜悦氛围旗鼓相当,直到大年初一的上午时光,火楼才缓缓熄灭,留下一个不完全燃尽的空心塔伫立在庭院中,别有情趣。有时候,在大年夜来临前,农人还再垒一座更大点的火楼,区别除夕夜的热闹气氛。可以说,农人的大小年夜是在两个火楼的燃烧中度过的。此刻,母亲正盘腿坐在炕上,给我们捏饺子,家家都是这样,有吃年夜饺子的习俗。在屋内炉火和屋外火楼的燃烧中,一家人团团围定炕上坐,共同享受一年里难得的欢乐时光。那时候,没有电视广播带来各种文艺节目,但那个年代的农人,幸福感似乎不比今天差。毕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乐趣,这是来自刚刚解放后的劳苦大众全身心激情的燃放和释放,溢于言表。

翻开史书,倒流的时光中,岁月带着我们来到风烟四起、干戈寥落的大唐王朝,在文人墨客汇聚如繁星的时代,描写炉火的诗章简直是不胜枚举。白居易《闲坐》诗中的“暖拥红炉火,闲搔白发头”的轻吟,透射出炉火带给他的闲适无忧的生活氛围。李益《杂曲》中的“爱如寒炉火,弃若秋风扇”道出炉火的可贵。“暖酒红炉火,浮舟绿水波”表现的是诗人徐铉又赋早春书事时的安逸。到了南宋,陆游诗兴大发,盛赞炉火更是联翩而至:“焰焰砖炉火,霏霏石鼎香”,“荧荧地炉火,煮药土床前”,“山路霜请叶正黄,地炉火暖夜偏长”炉火不离大诗人陆游左右,温暖着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六十吟》中,“壁疏风入灯焰摇动,地炉火尽寒萧萧”,用炉火即将燃尽暗示他生命的老之将至,到暮年仍然对之情有独钟。看来,古人依靠炉火生存有史可鉴,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华章丽句,无可辩驳。在古代,炉火是人民的生存资本,上到豪门贵族,下到黎庶百姓,一日都不可缺失,温暖着历朝历代。诗人更是珍视有加。就是这泥土包裹的炉子,盛开了古文化古文明之花,让我们的后辈汲取到许多无上的华彩精神食粮,令人不胜枚举,感天动地。
在茹毛饮血的洪荒年代,树叶遮羞的原始人类钻木取火,开始在火堆上吃烤食,这可能是露天的火苗带给他们第一次的熟食,比生吃的食物味道不知有好多少倍。但火在露天的场地上燃烧往往容易熄灭,用什么遮挡物可以使火苗保持状态更长久一些呢?于是先民们把火堆移进屋内。为防止浓烟漫漶呛人,他们设计了烟道,还给火堆起了围墙,用泥土包裹起来,成为原始的炉火,果然能让火苗更延长许多,且有了温度感。先民们是何等的聪明,在一代一代繁衍生息的过程中,炉火逐渐提高了档次,和他们休息场所建在一起,也就形成了后来的土炕。有了炉火的存在,首先一点是改变了生存方式,提高了人的生命长度,也不畏惧冬天的寒冷与肆虐。人们感恩炉火的伟大,敬奉为神,这就有了后来的灶王爷的传说,可谓家喻户晓,童叟皆知。融取暖和做炊为一体的炉火,就这么载入中华民族的发展史,走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可以说,华夏民族的历史,其实是一部炉火发展的历史。甚至西方世界没有炉火温暖生活的时候,古丝绸之路的先导者,将大唐的文明火种引送到西域各国,使当地人们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炉火发出的光芒也就照彻了整个世界。
回过头来细究,发现炉火的燃烧最初由柴开始的。先辈们在汉唐时期发现煤以后,就一直把它当作燃料,延续至今,有一千多年的使用史。直到上世纪,煤层气得到广泛应用之后,燃料一下子就过渡到煤气。至此,炉台也得到改进,变身简约的煤气灶,放在从前炉火燃烧的位置,这样,时时能勾起人们对往岁的怀念,勾起炉火的记忆。
现如今一到冬天,暖气设备又一次在千家万户得到广泛应用。人们享受着简洁明快高时尚的现代生活,再也不需要繁文缛节地使用炉火去越冬。衣食住行相应得到史无前例的革命和改变,但看似幸福的生活越来越美的时候,人们忽然觉着相互团聚的机会变少了,各人过起各人的生活。一个旧时代的煤炉子,你备炭,我捡柴,一家人齐出力,七手八脚,把朴素的炉火生着了,体现了一种亲情的帮衬和照应,彼此相处密切。现在,简约的生活无处不在,也无须谁帮谁,一个人就做成许多事。冬天深了,亲情似乎变远了,甚至乡村也很少有农人在用炉火了。红红的炉火正逐渐成为新一代人的记忆,炉灶也尘封进古老的庭院中,旧居中,仿佛生锈了一般。人们都涌进来繁华的地带,乡村一下子变得清寂起来,这就是时光的匆匆和流逝。但远去了的温热的炉火,像行走在冬天的老友,亲人,时时进入他们沉默的记忆,每每念及,总能抹一些丝丝缕缕的潮湿的眼泪,难以忘怀。

一份带有浓郁地标色彩的纯文学刊物
一份不厚名家、力推新人的亲民杂志
具体订约方法如下:
订阅一份2020年《河南文学》(6期含快递费),共180元。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订阅,并请在文末留言处注明通联方式。
每一份订阅,都是对纯文学期刊最好的支持!

《关于投稿那点事儿》
征稿启事

作为一名作家或文学爱好者。投稿是一种常态。不论您是大家还是无名小卒,投稿的过程,注定是一段成长的历程……结局不管怎样,过程一定很精彩。请把把您的投稿故事讲述给我们吧,让我们再告诉后来者,让他们在文学创作的跋涉少走弯路……
来稿请注明“关于投稿的那点事儿”字样。
截稿日期:2019年12月30日
稿件一旦采用,将在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和纸媒分期刊登,最后结集出版。
投稿信箱:hnwenxue@126.com

作者简介


孟生旺,山西晋中人。1994年开始写作。先后在《乡土文学》《山西文学》《黄河文学》等多家国内刊物发表数十余篇散文随笔。

《河南文学》杂志是河南阅读学会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刊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周一至周五更新
投稿邮箱:hnwenxue@126.com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 一
副主编/阿 若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蓝 岛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李家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