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振振教授陪您读古诗词(73)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钟振振教授陪您读古诗词(73)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的青少年时期,在蜀中即今四川读书、任侠。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秋,他23岁,为追求功业,实现“大丈夫”的“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见其《上安州裴长史书》),出蜀沿长江三峡东下。

在舟出三峡、初入今湖北江汉平原时,他创作了这首精彩的五言律诗。

“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市西北,长江南岸。

“送别”,一般是送他人别去。但诗中无此内容,故明清以来有一些学者认为诗题中的“送别”二字是衍文,可以删去。

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交代自己所到之地,所向之地,叙事简洁明快。

“从”,至、向。

“楚国”,江汉平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楚国的腹地,故称。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勾勒所到、所向之地的地理形势:三峡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消失殆尽,长江进入广阔的大地尽性奔流。

刚从曲折漫长而险狭逼仄的三峡出来,诗人的视野豁然开朗,精神也为之一振。大笔擘窠,气象不凡。

明人胡应麟《诗薮》以为杜甫《旅夜书怀》诗“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二句“骨力过之”。其实,李白这两句有冲口而出之妙,杜甫那两句有锻造锤炼之工,殊途同归,不容轩轾。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宕开一笔,视线由“地”而上升至“天”:明月冉冉西倾,仿佛天上明镜在飞行;云气渐生渐漫衍,仿佛幻出了海市蜃楼。

扁舟一叶,漂流在平野大荒,不免孤独而寂寞;而今由云、月联想出楼、镜等与人类社会生活相关的意象,便有未尝远离人群的感觉。故此二句的好处,不仅在造境的优美,还含蕴着人类与自然的亲切。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收笔回归地面,再次写到长江。

由于有了上一联“镜”“楼”二字的铺垫,这里的江水,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之物,而成了自然与人关系的纽带。

古人认为长江的上源是蜀中的岷江,诗人的故乡在蜀中,此番远游又是从蜀中沿江东下,故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将江水拟人化,怜爱它不远万里,一路送行。实际上,这也是诗人在渐行渐远之际,怀念故乡思绪的一种委婉含蓄的表达。

全诗不用典故,不施藻采,纯用洗练流畅而平易近人的语言来叙事,写景,抒情,达到了很高的审美境界,苞含着浓郁的诗味。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一带)人。年少时有豪侠气,击剑悲歌。后折节为文学,声誉日振。唐玄宗时期,曾任冀州衡水县(已废入今河北衡水市)主簿(县令的下属,主管簿籍文书),莫州文安县(今属河北)尉(县令的下属,掌一县治安),卒于任。他是盛唐著名诗人,其诗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多入乐歌唱,名动一时。今存诗6首,皆五七言绝句,其代表作《登鹳雀楼》《凉州词》等,是唐诗中的精品。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始建于北周。楼高三层,有鹳雀栖息其上,故名。旧楼原在今山西永济市西黄河中的高阜上,后被河流冲毁。今楼系1997—2002年重建,在黄河东岸。

世界上的楼多了去了,很多楼毁就毁了,为什么鹳雀楼要重建呢?

就是因为王之涣的这首五言绝句,实在太精彩,太有名。

建筑再宏伟,再美轮美奂,也只是驱壳;而文化、文学之美,才是灵魂。有了灵魂,建筑方能不朽。无论它“死”多少次,“死”多少年,后人终究是会让它“复活”的。

绝句并不要求对仗,而此诗两联都用了对仗。

前一联并列,一看便知是对仗;后一联为“流水对”,两句如流水连贯,不能分割,若不注意,还真看不出来它也是对仗。

对仗句写不好,容易呆板、滞塞。本篇却写得自然流走,一气呵成。作者不愧是对仗的高手。

“白日依山尽”,那“山”是永济南面的中条山,还有更南面的秦岭。

由于山体高大,落日尚未变红就隐没在山背后了,所以称“白日”。

“黄河入海流”,黄河在永济城西,由北而南,绕到中条山背后,折而向东,直奔大海。

这两句诗境界阔大,日落于极西,海则在最东。

在鹳雀楼上,固然看得到落日,看得到黄河,却看不到大海。但这并不妨碍诗人的想象——依据常识,黄河终究是要流入大海的。

诗人将诗意的视线一直延伸到海,就使得这一联对仗的张力达到了极限。

勾勒祖国大好河山的名句,历代多有,而最简洁、最明快、最宏观且最壮观的,不说非此莫属,也可说他人难以企及了。

一般登临眺望之诗,多先叙登临之事,后写眺望之景。本篇却倒戟而入,先写眺望之景,后叙登临之事。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见前两句是在二层楼上所见的景象。要想看得更远,就得更上层楼——也就是登上最高一层楼。

这就不仅仅是叙事了,更是抒怀,更是揭示人生的哲理。

眼界的扩大,有赖于人生境界的提高。通首诗的灵光,在诗人的胸襟,在其胸襟所折射出的“盛唐气象”,写景艺术的高妙毕竟还是次一位的。

编后语:

欢迎楼友们继续在公众号专辑后面,留言您想请教钟教授的有关诗词方面所有问题。答案会在本刊陆续公布。
另,此是属于钟教授的个人专辑,如您觉得内容不错,点赞红包会转入钟教授专辑专用帐户。钟教授语,读者关注阅读就是支持,赞赏的红包,都用于赠书(钢笔字诗词,书,刊……)。投桃报李,非以为报也,永以为好也!请赞赏钟教授专辑的诗友们加小编微信号15021309959,小窗赐知地址,以便邮寄。
作者/钟振振  编辑/冯 晓

点击回顾

小楼周刊(246):2021年第二十八期
每周试玉(240)|嘉宾【陈仁德 肖三羊 张祚勋 陈引奭】
【小楼听雨诗刊】2021年(4-6)月目录
第四届【人间要好诗】大赛获奖作品公示
钟振振教授陪您读古诗词(72)

小楼周刊投稿格式,例:

重游盖竹山

章雪芳(浙江)

山盖青青竹,风描水墨图。

孤身随细雨,踩痛落花无。

(0)

相关推荐

  • 读《登鹳雀楼》有感

    点击"成安文学",关注作家动态,欣赏更多佳作(2021年第六十八期) 读<登鹳雀楼>有感 李同 2021.8.4 读<登鹳雀楼>有感 文/李 同 唐代诗人王 ...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何会荣登“五绝”榜首?

    作者:李大奎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就是大唐诗人王之涣所写的五言绝句<登鹳雀楼>,曾得到女皇武则天的高度评价,后世誉之为唐诗" ...

  • 读唐诗日课10: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9分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后两句写意,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溶合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王之涣这首诗我们,哲学家也可以写诗,其实通篇& ...

  • 《登鹳雀楼》欣赏

    <登鹳雀1楼>(唐王之涣) 白日2依3山尽4, 黄河入海流. 欲5穷6千里目7, 更8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 ...

  • 钟振振教授陪您读古诗词(69)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 ...

  • 钟振振教授陪您读古诗词(70)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 ...

  • 钟振振教授陪您读古诗词(71)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 ...

  • 钟振振教授陪您读古诗词(72)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 ...

  • 钟振振教授陪您读古诗词(74)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 ...

  • 钟振振教授陪您读古诗词(75)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 ...

  • 钟振振教授陪您读古诗词(76)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 ...

  • 钟振振教授陪您读古诗词(77)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 ...

  • 钟振振教授陪您读古诗词(78)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