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图书馆极简史

有人曾对我说,掌上电子书的阅读,永远无法替代纸质书的隽永与温情。不知为何我虽然内心认同,却总觉得略显偏颇,应该稍加反驳和修正,才不至于对未来的云端信息交流产生过多的隔阂。翻阅纸书的获得感实实在在,确实不是冷冰冰的屏幕点触所能比拟,可是一个容量数10T的虚拟资料网站,真的不如一间掩映于梧叶桐荫,飘荡着淡淡墨香的百年书房更有韵致么?

阅若稽古

文化的传承正如生命的延续,需要依托物质载体和稳固的信息馈入,才能经久不息,书籍是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营养元素之一。从书籍诞生的那一刻起,如何妥善保存与有效利用就成了两大关键问题,藏书机构便应运而生。

公共图书馆在中国普及不过百余年的时间,而在历史长河的另一端,距今四千年前的奴隶制早期,书籍几乎全为统治阶层所垄断。我们今天对于商代的甲骨文都不再陌生,散落四方的骨片和龟甲整理起来颇费功夫,却是解读上古文明的重要密钥,也是中国现有最早的官方系统文献。

古代最早的图书馆源自于官方行为。

我们常用三坟五典来总括上古时代的图书典籍,据考可能是帝王训诰类的文书,还有记载九州地志的原始文献,统称为八索九丘。这些近似于传说的著述由于年代过于冥渺,后世各家说法不一,今人已难得窥其一斑。但从后世史籍中可以得知,夏代开始确实就有官修资料的传统,比如今天仍能读到的《夏时》和《夏小正》,前者是早期的天文学资料,后者则是推行两千余年的农书。

制度渐全

只不过我们都不知道这些古书最初是写在什么材料上的,是否也类似于殷商甲骨(孔夫子说他读过),但可以肯定,这些重要资料平时保存在国都的宗庙内,而且为后续王朝所继承。从殷墟考古成果来看,龟甲和兽骨明显分开保存,刻写过和空白的书写材料也绝不混放,并且在商代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登记出入库制度。

其实甲骨形态的资料远非全部,商代已经有了竹制的文书——简册,典字在甲骨文中就是手捧竹简虔诚祭祀的形象,只因竹简相对难以保存,至今尚未发现而已。周代的重要进步是按照资料性质,进一步细化分藏:宗庙依然保留藏书功能,分为龟室(收藏前朝甲骨文)和图室(本朝重要文献),另外还有以法律文书为主的太史府和各类盟约为主的盟府。在当时图书典籍被看做是与政权命运休戚相关的国家珍宝,我们虽然今天无法从建筑格局的角度还原三代时期的藏书状态,但其郑重周密是不言而喻的。

以玉片为载体的盟书,以朱砂填充以显郑重。

大约从秦末汉初开始,重要的国家文书开始封存于铜铁函柜,或外人难得进入的石洞之中,文献中称之为“金匮石室”。除此之外汉代还先后建立了石渠、天禄、麒麟、曲台四个外府藏书处,内府则包括兰台、延阁、广内三处(又称秘府)。这些都对应具体的殿阁名,同时功能上也存在一定的区分:石渠阁(乾隆的石渠宝笈,典源于此)专藏汉初入关所得秦代图籍,天禄阁(扬雄跳楼自杀处)用以校书,曲台是校书和著记之所。东汉初年又在洛阳兴建了东观,建筑极其宏伟,周边景致优雅,营造了极为理想的学术环境(这里编修成著名的《东观汉记》)。

华宇蔚起

相对统一强盛的王朝,对于文化建设自然给予更多关注,魏晋后经历长期战乱,进入隋唐时期又进入了官方藏书的鼎盛时期。史书记载,隋代时洛阳观文殿前面有书屋十四间,窗户、床褥、厨幔都极为奢华,书房中还设有机关。皇帝由宫女手执香炉引导前行,踩到机关就会有飞仙落下,向上收起锦幔,所有房门和书橱随即自动打开,皇帝看完书走出阁楼,书房和书橱便会自动关闭。设计自动化装置便于取阅,这是历史上的首次,唐代应该也有类似装置,这在后文还将提到。另外唐代还专门为太子设立了两个学馆,都负有图书保存与教学功能,一是面向广大学生开放的崇文馆,二是仅为太子服务的司经局。

奠定文教兴国战略的大宋王朝对于藏书一贯重视,国初京城中的国家藏书机构包括昭文馆、史馆、集贤院和秘阁四部分,后来又建了崇文院。甚至每个皇帝登基之后,都要建一座属于自己的图书馆,从太宗到理宗陆续建起了十一阁(如著名的龙图阁、天章阁、华文阁、焕章阁等)。同时为了方便皇帝随时御览,内宫中的玉宸殿、四门殿、宣和殿也都设有豪华的阅览室。更多的殿阁可以收藏更多的图书,尤其是一次次征书令带来的丰硕成果,总要有空间去容纳和消化,光是庞大的复本储量就足够头疼,另外先皇经常看书的地方到了后任手里,通常会被改造成纪念馆性质的藏书楼。

北京皇史宬内的盛书石函。

封建王朝最大的文化盛举,无过于动用国力编纂大型类书,宋代有《太平御览》,明代则是《永乐大典》,清代在前者基础上加上征集整理修成《四库全书》。明代南北两京都有文渊阁,内廷各处藏书林林总总加起来有数十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嘉靖年间还稽考石室藏书的“古制”,建造了一座特殊的档案库,用于存放历朝宝训、实录、章奏等资料文书。这就是位于今天东城区南池子大街的皇史宬,实际上皇史宬并不是真的造成一座石屋,它采用的是明代常见的拱券无梁殿结构,只是内部用一个个雕龙石函来模拟石室而已。

臻于极帙

而清代藏书建筑的典型代表,则是以编书为契机修建的四库七阁——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避暑山庄文津阁、沈阳故宫文溯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杭州圣因寺文澜阁。这些藏书楼都以宁波天一阁为格局样本,北方四阁又不同程度融入了清初殿宇建筑的审美格局,采用了外观二层,内实三楼的硬山顶。藏书楼顶上覆盖黑色琉璃瓦,应和北方壬癸水,四缘为绿色剪边,楼柱、隔扇、窗棂也多涂黑绿,很少有红黄暖色,这些都体现了对于防火无灾的心理祝愿。在选址和命名上也都颇有讲究,比如文渊阁门前直接引入金水河,文津阁则直接建在池沼边上,七个楼的取名也都不离水,文宗阁看似无水,实则金山寺身在江流,已经无需在名字上下功夫了。

然而和历代皇家藏书一样,这些看似宏伟而坚固的楼宇,却没能让苦心收聚的历代珍贵典籍免于浩劫。江南三阁在咸丰年间不同程度遭受兵燹之灾,文宗阁、文源阁完全被毁,杭州城被太平军攻下后,文澜阁幸而未遭焚毁,当地贤达丁丙、丁申搜捡残存九千余册。即便是在天子脚下,皇家藏书也屡遭劫难——乾隆年间在昭仁殿专门建立“天禄琳琅”以保存珍本御览藏书,不想到了嘉庆初期因宫中不甚失火损失惨重。鸦片战争之后国力日蹙,传统学问在强势文化面前,似乎完全丧失了自信,许多宫廷藏书被太监盗卖损毁,大量流散民间或海外,昔日的主人似乎也并不太感痛惜。

与周围建筑色调迥然不同的紫禁城文渊阁。

上文仅是对历代皇家藏书概况作一番粗略的梳理,只是从一个侧面来说明,中国作为世界重要文明古国,从上层到民间,保存历代文化成果所作的巨大努力。但自然和人为破坏的力量也同样强大,而且更为顽固,因此藏书作为一种文化行为,本质上是和不可抵抗的逆流作长期的斗争。我们花了大力气在各地建立公共图书馆,并用技术手段建立无需占据庞大空间的数字资料库,但一个民族对于文化持续不断的挚爱,无法依靠纯粹的科技力量来完美造就。迷恋电子化快餐式浏览,谈不上是对传统的悍然背叛,但也绝不仅仅是流失仪式感那么简单,或许某一天我们真的会因为体会不到阅读的真趣而困惑不已……

栏目策划:彦稠;图文编辑:君振

河图洛书 · 210330

(0)

相关推荐

  • 【幽雅生活】躲进小楼成一统

    公元六七五年,秋高气爽,王勃动身前往交趾探望自己的父亲.途经洪州,"躬逢胜饯",受邀登上滕王阁一展才华--古代散文中不可多得的一篇佳作--<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横空 ...

  • 王静:天一阁与《四库全书》关系谫论

    宁波天一阁历经四百多年的沧桑独存于世,是中国传世最久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藏书楼之一[1].天一阁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由当时的兵部右侍郎范钦所建.天一阁以其宏富的藏书.内涵深厚的书阁命名方式. ...

  • 西湖边有一处皇家藏书楼,兼具江南风格,为藏《四库全书》而建

    作者:鲁速 配图:鲁速 / 编辑:清懿 江浙一代自古多文人,有藏书之风,宋朝以后,江浙一代的经济发达,让私人更有条件藏书,在古代,除了寺庙有藏经阁.皇家有藏书院,民间基本没有像现代的图书馆一样的机构, ...

  • 家有藏书40000册,没到第二代已经全部卖光!藏书楼在,书没了!

    家有藏书40000册,没到第二代已经全部卖光!藏书楼在,书没了!

  • 【历史科普】印度教极简史:印度为什么喜欢开挂、躺平、恒河水?

    【历史科普】印度教极简史:印度为什么喜欢开挂、躺平、恒河水?

  • 中国会计极简史

    中国会计极简史 会计何来?远古结绳记事,会计之雏型. 仓颉造字,始有记录,为会计孕育提供必备条件. 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葬会稽山.会稽,会计也. 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本源会合考核. 孔子有 ...

  • 偷税漏税极简史,每一页都写满了肮脏

    图| 空谷寻芳 © 逃税之战,我们能赢吗? 娱乐圈又一次地震了. 最近,某女星1.6亿天价片酬,日薪208万的大料冲上了热搜. 蝴蝶扇动了翅膀,前后多达75位一线明星相继注销了工作室. 一切仿佛是20 ...

  • 21位词人,27首巅峰宋词,10分钟看完宋词极简史

    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与唐诗并称双绝. 两宋时期,婉约派.豪放派两大风格流派交相辉映,李煜.柳永.王安石.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词人不断丰富着宋词的形式.风格和内容,成就了宋词之美. 诗 ...

  • 中国极简史,简到极致!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传统文化纷繁复杂,博大精深. 今天,诗词君带大家,用最简短的句子,回顾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演变! 01 历史篇 盘古说:我开: 女娲说:我补: 共工说:我撞: 神农说:我 ...

  • 宋词极简史:27首名作,唱尽大宋王朝319年!

    诗词美文天地 这里有惊艳千年的诗词,有触动心灵的美文,有经久不衰的名家经典.在这里一场文学的盛宴与你邂逅! 3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 古哨极简史

    古哨极简史

  • 中国直升机极简史

    我国直升机一直是"官办",由中航工业旗下的"哈飞"和"昌河"两家承担.虽说两家耗费了大量的研发经费,但与固定翼飞机甚至汽车比起来,毕竟还算是 ...

  • 风筝极简史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壹 风筝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最早的发明者被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公输班,据<墨子·鲁问>记载:"公输班削竹木以为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