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遐想】比肩武昌黄鹤楼汉阳晴川阁的汉口魁星阁 能否重建?

武汉三镇临长江、汉水鼎足而立,由汉口、汉阳、武昌构成,来武汉旅游经商出差的人会游览三镇,武昌看黄鹤楼,汉阳登晴川阁,汉口呢?汉口古时有标志性楼阁吗?
由于历史长河的淹没和对汉口魁星阁历史研究的忽略,现代别说普通武汉人不知道汉正街还有这么一个能和著名黄鹤楼相提并论的武汉三镇标志性楼阁,即使研究汉口历史的专家学者也鲜有人知道汉正街的水运码头上曾经还有一座高耸巍峨的魁星阁。
清代汉口曾经与“黄鹤楼”“晴川阁”平分武汉三镇秀色的标志性楼阁----新安书院“魁星阁”,具体方位就是现在的汉水河边晴川桥的位置,位于现在拆迁已经完成的武汉市硚口区汉正街东片拆迁区,是武汉市人民政府预留的绿化带,目前种植有花草树木和临时停车场。

清乾隆元年(1736年)徽州休宁县海阳镇人金承统在汉口期间写的《汉口徽国文公祠堂总图记》里记载了汉口魁星阁在汉水河的具体方位及建筑规模特色:“汉口无县治,城郭分坊四,曰居仁、曰由义、曰循礼、曰大智。文公祠堂在循礼坊境内。岿然中立焉。通河巷道不一,自江之下游逆数而前,其最著名者为四官殿、龙王庙、大码头、接驾嘴。接驾嘴者胜国时迎立世庙过此因名,俗讹呼为薛家嘴。康熙间前参议姑苏金公祖诚始建禹王阁,开遵义巷以御火灾,居民德之,再上为新安马头即祠前近日所建魁星阁是也,为石阶四十有一,飞檐高啄上于青云,登临眺览恍置身斗牛宫矣,朔流而上,如沈家庙、永宁巷、老官庙、五显庙、关圣祠、宗三庙等处名称甚众要皆不及魁星阁之大观也。
翻开积满厚重灰尘的汉口历史书卷,一个个淹没于历史长河的画卷慢慢明晰起来,一部汉正街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汉口徽商的兴衰史,汉口徽商精气神韵的象征汉口新安书院从康熙三十四年(1694年)始建到康熙四十六年建成,王朝更替到了雍正皇帝,由于雍正皇帝追查官员亏空的因缘,汉口新安书院为老汉口的汉正街创建了一个与“黄鹤楼”“晴川阁”隔江鼎峙斗艳的“魁星阁”。
清代历史上反腐最强烈的是雍正朝,雍正皇帝认为钱粮亏空的主因是上司勒索与官员自身侵贪,因此对钱粮亏空案一直特别关注,雍正皇帝向各级官员发出警告,钱粮亏空限期完结,否则从重治罪。对因贪污、勒索而造成亏空的官员,雍正帝毫不留情,凡有犯者即革职抄家,用其家产赔偿亏空,各级官员大受威慑不敢轻易以身试法。
雍正皇帝尤其对康熙朝遗留的钱粮亏空案旧账一直没有放松追查追缴。雍正十二年(1734年),已经去世三年的前工部尚书黄国材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担任广西布政使时因捐纳涉及巨额亏空一案又重新翻出。
黄国材任广西布政使期间,曾建万民仓55间,令士民捐纳谷粮,以应水旱之灾。雍正三年,黄国材被云南布政使兼管驿盐道李卫参奏,奏折中称:黄国材在此捐纳谷价案中“侵蚀独多,以致巨富,现今汉口、广东俱有当铺及洋行买卖,垄断生息”。当时黄国材是雍正皇帝倚重的宠臣,或许雍正皇帝有政治上的考虑等等因素没有继续追查而一直放到黄国材去世三年后方旧案重提,六部九卿议定黄国材应该赔亏空银二十四万两。黄尚书家人为避免家族更大的祸端,只能变卖家产积极赔偿朝廷亏空来舍财免灾,其中黄尚书康熙三十六年(1697)在湖北任汉阳知府及雍正七年儿子黄焜任湖北布政使时,家里人在汉口开当铺做生意获利颇丰财源滚滚,黄家在汉口汉水河边置有大片房产铺面和地产。
具体位置就在现在的正街东片拆迁区河边晴川桥引桥处及大新码头这一片,当时这些地产铺面作价银一千三百六十八两卖给汉口新安书院,汉阳县知县给新安书院发了土地房屋执照。

甲寅年徽州歙县人许登瀛担任湖南宝庆府知府,后署理湖南按察使时,正好因公来湖北,那个时代凡是徽州人无论做官还是经商到湖北必须过汉口到新安书院拜谒。许登瀛在汉逗留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在书院与徽州同乡述桑梓之情参观书院宏伟建筑,许登瀛不亦乐乎非常高兴。得知书院要买黄尚书家在汉水河边这一片的地产房屋时就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支持书院买地并号召大家也捐款支持。之后修建了魁星阁。许登瀛还专门为魁星阁写了一篇“魁星阁记”,并且还题写了“新安津梁”四个字的匾额。
许登瀛写的“魁星阁记”中说明了本人与魁星阁的渊源“乡人士客汉滨,建书院,以祀紫阳夫子有年矣。甲寅秋,予以公事来鄂渚,留连弥月,渡汉谒祠,因与桑梓耆旧握手道故。仰瞻堂构轮奂,顾而乐之。既稔津渡湫隘,未免尤有憾,予固知辟其径之非易易也,乃捐俸为之倡。购基拓巷,经营肇兴,自是礼门之衢直达汉江上流。爰建魁星阁于渡埠,背木兰,面大别,与黄鹤、晴川楼阁相鼎峙,天地自然之文章具焉”。
翻成白话文意思如下:
“背木兰”,汉口前面是汉水,后面是袁公堤即现在的长堤街,当时只是汉口的防洪堤,堤外就是当年的汉口后湖,成为长堤街那是同治三年修汉口城墙后的事,袁公堤外春夏是一片汪洋,秋冬是一望无垠的黄花,俗称黄花地,汉口八景之一,尽头就是黄陂县,黄陂有木兰山,古人以木兰作黄陂的别称,所以从汉口魁星阁背后就能一眼望到木兰山方向。
“面大别”,大别山俗称龟山,魁星阁的对面是只隔一条汉水小河的龟山,“与黄鹤、晴川楼阁相鼎峙,天地自然之文章具焉”,魁星阁与黄鹤楼(当时的黄鹤楼位置在今长江大桥桥头堡处)、晴川阁,隔长江、汉水三足鼎峙,魁星楼的地理位置如同老天爷事先这样安排好了一样。
对魁星阁的建筑则描述道:诺夫雕甍耸萃,绣戺流丹,吞山光而挹江濑,阁中之胜概无穷。魁星阁每层的飞檐都雕饰有精美的图案,楼阁尖顶荟萃着徽派建筑的精华,直耸蓝天;魁星阁地面台阶丹陛两旁的石栏如绣花般雕刻着花纹图案;登上魁星楼,龟蛇锁大江,汹涌江涛、湖光山色的美景尽收眼底。而且人在魁星阁除饱览美景外还生出无数的人生感慨,令人回味无穷。
汉口魁星阁建成后成为了汉口一处观赏武汉三镇美景的绝佳登高览胜之处,人们登楼后感觉自己“登临眺览恍置身斗牛宫矣”即登上了天宫凌霄宝殿一般,当时很多达官贵人名人雅士为魁星阁题写匾额及楹联。
乾隆二十五年(1760)状元毕沅任湖广总督时为汉口魁星阁题写的对联:
璧月耀奎躔,瑞彩缤纷生汉渚;
卿云辉禄籍,祥光焕烂映天都。
嘉庆二年左都御史兵部尚书汪承霈为汉口魁星阁题写的对联:
左挹鹤楼,右揽晴川,溯十载汉渚经游,枌社簪缨崇道脉;
瑞霭斗魁,祥凝东壁,三千里楚江星耀,天都人士颂奎垣”
还有武昌府通判洪元声写的对联:
摹斗鬼仪型,开文运于紫阳,笔醮长湖,描不尽鹦鹉洲边草痕波影。
符状元诗谶,接仙风于黄鹤,金储大别,买不了胭脂山下月色江声。
关于汉口魁星阁的历史记载,现藏于国家图书馆的清乾隆六年(1741年)刻本《重修古歙东门许氏宗谱》第十四卷“公撰事实”“许氏阖族公撰观察邃园公事实”记载“湖北汉口市镇旧有新安会馆,专祀徽国文公,栋宇宏敞,昔时同乡人士欲扩充径路,额曰”新安巷”开辟马头,以便坐贾行商之出入,土人阻之,兴讼六载破巨万不能成事以致力竭资耗而祭典缺然。岁仅朱子生辰一祭,盖已四十年矣。癸丑岁,公倡首捐输,得一万五千金,置买店房扩充径路,石镌“新安街”额,开辟新安马头兼建魁星楼一座为汉镇巨观”。
现藏安徽省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的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翰林院编修董桂敷在担任汉口新安书院山长即院长时编撰的《汉口紫阳书院志略》卷一、卷三、卷七有详细记录。
民国九年(1920年)夏口县知事侯祖畲主编的汉口地方志《夏口县志》艺文志第十二页“魁星阁记”也有详细记载。
汉口魁星阁从雍正十二年始建到宣统三年辛亥革命被毁一直矗立在汉水河边与黄鹤楼晴川阁遥相呼望近200年,逐渐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与他一样多灾多难的“黄鹤楼1981年重建”、“晴川阁1983年重建”, 黄鹤楼与晴川阁现在有滋有味地活着,是当年的武汉市领导高瞻远瞩留下的功在当代利在子孙的宝贵人文历史财产,而汉口魁星阁现在已经鲜为人知,只能在冥冥之中翘首以待,期盼他的归来!

山陕会馆东厅亦有魁(奎)星阁
打捞城市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一本马路书 半部城市史

温馨提示:
想要购买《大路朝天——穿越汉口中山大道》可以直接进入天猫长江出版社旗舰店搜索书名,还可以直接与发行部联系购买事宜(82926816)

本期编辑/校核:田联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