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对于哲学的终极文明意义(连载之十五)
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认为,正确定义逻辑是什么,是正确定义哲学的逻辑前提。关于哲学是什么,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又说了,哲学有广义哲学与狭义哲学之分,而且还说广义哲学就是指导人的知行合一人生的整体人类思想。常识化而言,这样明确了广义哲学,显然同样也是明确狭义哲学的逻辑前提,所以相对于广义哲学,狭义哲学是作为知行合一存在的人通过认清自己作为主客观一致性存在的本质而进一步认清自己在现象层面与自然存在之间具有因果一致性关联的工具,从而以终极方法论的形式帮人在现象与本质的一致性当中找到人作为生命存在的全部意义——天人合一的物种永生。这样再看逻辑之于哲学的终极本体意义,人作为一个相对于动植物有明确自我意识的主客观一致性存在,先天富有以能动性为标志的客观主体性,但主观主体性却以终极自圆其说为标准,始终作为能动性的潜在终极指向,下意识地支配每一个人,直到整个人类社会,都通过不同层级的组织行为集体一致性活在下意识的终极自圆其说追求中。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认为,无论具体处在社会组织的哪个层级和哪个位置,相应的生命个体都是从出生开始就在用不同的概念堆砌自己的自圆其说思想体系,只因机缘各异,实际堆砌的结果必然千差万别而已,但无论如何,其终极标准显然只有终极自圆其说一个。如此则不难进一步理解,在哲学常识化转向之前,只要没人能常识化厘清并有效分解人的存在的主客观一致性,在哲学领域当然没人能实现终极自圆其说的任何可能,因为逻辑是帮人堆砌语言文字的最佳工具,只有通过与哲学常识化转向相关的终极本体论视角,才能论证清楚逻辑的全部本质,论述不清,日用逻辑而不知逻辑,就将继续以逻辑天花板的形式构成人类文明的主观局限。正确认识了人类文明局限的根本,才能正确认识人类文明在局限状态下进步的两面性——任何理论创新,在适度打通人类的集体逻辑天花板的同时,又同时形成新的待打通的逻辑天花板——欲终极打通,只待哲学的常识化转向,此前的所有转向,都在为最后的常识化转向做铺垫。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认为,主客观一致性认知如果是一个新的逻辑天花板,那么相对于旧有的先在性逻辑天花板的客观性,新逻辑天花板具有不脱离客观性的主观性,归根结底,二者之间显然是同一个主客观一致性的因缘显现,其主客观一致性本质,就像老师讲解数学集合论所画的代表大小集合的圆圈,似有却无之间,全靠作为思辨主体的我们自己去辩证发现与理解。理解了,数学大道通途一片,理解不了,就只能浪费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于科学理论创新的机会。好在浪费了科学理论创新机会,还有哲学理论创新机会,我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所以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认为,一旦旧哲学的开放性因为哲学常识化转向而被彻底封闭,任何人都能在数学基础教育领域打满分,那么其他科学教育领域的满分现象便同理可证了。这样大家再看我的整个思辨过程,亦具有主客观一致性,也就是辩证的绝对性,它的本体论起点,虽然起始于原始细胞膜结构的直觉式吸收与排斥,但作为思辨主体的我们,如今必须因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而明晰,现代生物考古学已经系统证明了有机生命基于原始细胞膜结构而逐渐进化衍生神经系统的大致过程,这样我们就可以彻底摆脱对直观与直觉的盲目信任与依赖,这样没有了这种与逻辑认知错觉相关的惰性心理,我们就可以不再迷失于终极自圆其说不能的显意识与潜意识冲突中。如果大家都能因此而明白人的直觉只存在于细胞层面,那么法律和科学层面的脑死亡和心脏死亡的差异性便得终极厘清,于是乎,醍醐灌顶的思想者就会明白,曾经的自己一直在因逻辑认知错觉而不得不浪费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不自觉地用臆断的大量冗余概念维持自己低层次的自圆其说需求,甚至知错也不改,因为改也是知行合一的,以明确往哪里改为前提,所以从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的角度,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必须获得应有的权威性,因为作为社会一致性存在的局部,我们每个生命个体都在继承和维护历史发展的一贯性,直到每个个体都能终极自圆其说,我们的文明才算整体终极主观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