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解读】解读后匡门石券和固新西券的券额石刻——“万壑通津”

解读“万壑通津”
——从后匡门券额石刻文字说起
寒江先生去后匡门采风,发现其券不光体量大,连石匾刻字也别致,那“壑”字其结构并非常见,邀山雨认赏,激发了山雨进一步探究的积极性。
山雨又发现,华北第一行政村固新的西券外口即上口券额石刻也是这四个字。
考其地理位置及周边山川大势还有人文历史,发现,虽然两券分布清漳流域东西两极边,却有共同共通之地(处)——一共同指向固新!
固新,旧称“故县”,立县作城时间可溯至南北朝。
固新四券(实为县城城门遗绪),南北为正,相距500米(涉县明代旧城,从今新华书店到小海路,也仅500米)。东西为侧,两券相距340米,而且,西山东河(清漳河)。西券,西口即上口也是外口,券额石刻“万壑通津”。有人解说为“西部的沟水都经本券流入漳河”。山雨认为,这种说法,仅从给、排水和防洪减灾的角度说,有所偏失。看拱券东口即下口也是内口,额刻“乡西屏翰”,强调的是防御功用。东下内为”乡”为村为城为镇,西上外为“山”为野为郊为“外”。巨村集镇城池往往临路成通衢濒水作渡口,遂称“津要”。这样的地方,往往“”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土厚水深,郁草茂林。贵若千乘,富如万金。天光发新,朝海拱辰。龙虎包卫,主客相迎。四势端明,五害不亲。十一不具,是为其次。经曰:形止气蓄,化生万物,为上地也。”(郭璞《葬经》)由此可知,固新历来为津要之地。西山(东山也一样)万千沟壑村庄道路均汇会于此重地(没有哪村比固新更大更富庶更具有战略意义;曾作“临水县”县城,是为“故县”也)。
回过头来看后匡门券,看样子当为内券口额头石刻。村后沟沟道道,一直往前,整个匡门沟,九曲十八拐,也是沟沟道道,统统到了匡门口,右翻琼岭,经林旺达固新(故县!)。这绝对是“万壑通津”。既使左下,三二里即为西达城东达城,再左进台华“关防”之地!事实上,匡门口,对面就是“城湾地”——战国赵之南长城所在地!是不是“万壑通津(要隘之地)”?!!
“万壑通津”典岀何处?
原句:万壑争流君看取,西兴从此是通津。
见宋诗人张元干《子立昆仲垂和游天宫诗既工且敏义不虚辱再此(见意)》。
据此诗意,壑,确指沟水,喻指村镇城池关隘渡口等。争,竟也。西兴,渡口名。在浙江萧山市西北。本名固陵,相传春秋时越范蠡于此筑城。六朝时为西陵戍,五代吴越改名为“西兴”。通津,四通八达之津渡。唐皇甫冉《西陵寄灵一上人》诗:“”西陵遇风处,自古是通津。”
如此看来,固新西券内外额刻词义应统一:此券为内之“乡”西屏障维护者也(翰,通幹,草木茎干,喻骨干,维护者、支持者)。此券之内为“乡”也,曾是涉县万千村镇之中最为津要之地,虽说如今不够四通而八达。
后匡门券额书刻,若为旧刻原义,当在券之外口;若在内口,且为新刻,即非原义,与前述“百川归于海”一样的浮浅认知同一!!!山雨的前解亦不甚确当;后匡门虽非巨村重镇,但在旧时,步行驴驮年代,其辐凑之面并非不大,说是在“万壑”之中算得上“通津”(要地),夜郎自大了点儿,但也不是没有凭据,毕竟,小禅房、张家庄、王金庄等抄近路到清漳河边,后匡门不能不说是必经之要地。
附:宋诗人张元干《子立昆仲垂和游天宫诗既工且敏义不虚辱再此(见意)》
华裙绿发等青春,诗似机云等后身。
家学乃翁真具眼,祖风当代岂凡人。
字中仙爪便搔痒,句里灵犀解群尘。
万壑争流君看取,西兴从此是通津。
山雨 辛丑槐序朔一 于枣岗山雨斋
作者简介:张海旺,河北神威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家事团队团队长,研究生学历(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法律硕士)。学术论文主要有《谢方樽人格论》。业余喜爱地方文化研究,精考据,善长联词赋,颇有古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