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一百二十五——江西临川汤显祖:至情存千古 “四香”传后人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国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概念。“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家是国的细胞,家和万事兴。治国从治家开始。“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和客户端推出专题“中国传统中的家规”,带您走近那些充满温情和智慧的传统家规,汲取精华、去除糟粕,延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家国”文化;吐故纳新、与时俱进,涵养新时代的良好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至情存千古 “四香”传后人汤显祖(1550-1616年),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代著名戏曲家、文学家。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汤显祖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33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其后,又担任徐闻典史、浙江遂昌县知县等职。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弃官归里,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在汤显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更被海内外誉为戏剧艺术珍品。汤显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其诗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一卷和《问棘邮草》二卷。汤显祖家规家训汤氏一族早在一世祖汤伯清时即立有耕读传家的儒者家规,后世不断完善,形成12条家训和7条戒律。汤氏家训要求汤氏子孙必须尽孝、爱弟(悌)、尽忠、守信、遵礼、尚义、守廉、知耻,以儒家所强调的“忠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重点,内容涵盖国家、家庭和个人三个层面。如“忠”:对国家,“当竭忠报其国”;对个人,“言必忠信”。7条戒律要求正确处理好父子、兄弟、夫妇、朋友、长幼及宾客等之间的关系,言行举止必须合乎儒家礼仪。汤显祖上承祖训,对子孙亦要求严格。他的家训大多体现在诗训中,如《智志咏示子》“珍重少年人,努力天下事”,要求孩子们志存高远,珍惜时光,不能懈怠;《望耆儿二首》“游闲不是儿家业,大好归来学种田”,教育子女重视农桑,热爱劳动。这些诗词情感真挚,寓意深刻,启人深思。福建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邹自振:汤显祖出生在一个文化积淀很深厚的读书人家庭。为官期间,他始终谨记家规家训。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八月十四日,汤显祖降生在临川文昌桥东文昌里灵芝山下的汤家祖宅。父辈为他取名“显祖”,就是希望他今后能够品学兼优,入仕为官,盛名传海内,显达耀宗祖。良好的启蒙教育和祖辈的言传身教,让汤显祖从小具备了勤奋好学、严于修身的优良品质。他5岁开蒙,12岁能诗,13岁学古文,14岁补县诸生,21岁中举,可谓少年得意,举业顺畅。然而,造化弄人,汤显祖直到33岁,即万历十一年(1583年)才得中进士。此后,他先后担任南京太常博士、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等职。由于汤显祖个性率直、正义凛然,仕途并不顺畅。万历十九年(1591年),他被贬官至雷州半岛的徐闻县为典史。一年后,改任浙江遂昌知县。遂昌,当时虽是浙中的一片蛮荒之地,但汤显祖却在这里找到了自己实现理想的天地。他除虎患、制豪强、重教化、课农桑,把遂昌治理成为“山也清,水也清”、“官也清,吏也清”的“仙乡”,而汤显祖更被浙人尊称为“汤仙令”。春耕时节,他与农民一起劳作,并兴奋地在《班春》诗中写道:“家家官里给春鞭,要尔鞭牛学种田。盛与花枝各留赏,迎头喜胜在新年。”那种快慰平生的愉悦心情跃然纸上。然而,好景不长。当时不少内监充任矿监税使到各地横征暴敛,汤显祖多次上书无果,再加上曾受他压制的遂昌权贵豪强趁机报复,造谣中伤,让沉醉在理想中的汤显祖身陷危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汤显祖回京述职后,向吏部告假回乡。此时正值初春,料峭春寒中,他彷徨、落寞,辞帝京,过江湖,乘一叶扁舟飘然而去。离舟登岸,家园近在咫尺,朝堂却已是天涯。福建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邹自振:汤显祖对子女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他有四个儿子,他对儿子们都提出一些具体的家训。汤显祖对儿辈的严格要求多体现在他的诗训中。“有志方有智,有智方有志。珍重少年人,努力天下事”,他要求孩子们志存高远,珍惜时光,不能懈怠,告诫他们“游闲不是儿家业,大好归来学种田”,要重视农桑,热爱劳动。汤显祖对子孙的教育少了一些条条框框,却多了一分勉励诙谐。他擅长把自己的人生感悟化作诗词警句,融于唱段戏文,传于后人,警醒世人。其中流传最广的便是他的“四香戒”:“不乱财,手香;不淫色,体香;不诳讼,口香;不嫉害,心香。”常奉四香戒,于民得安乐。短短几句话,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直指人心。江西省抚州市汤显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 吴凤雏:《诀世语》是汤显祖以自己的亲身行为,对当时社会陈旧民俗的一种反叛。“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在《牡丹亭》的开篇题记中,汤显祖将“至情”二字诠释得如此纯粹,一如他的挚真性情,他的坦荡一生。为官入仕,他清廉自守,勤政爱民;诗词唱和,他辞藻绝美,文采风流;戏剧创作,他“为情作使”,才情天纵;教育子孙,他言传身教,诲人不倦。正是传承了他的慷慨意气、他的高洁风骨,汤氏家风才能如不朽名篇“临川四梦”一般历久弥新,如圣洁高雅的玉茗花一样清香四溢。至情至性 惟清惟惠汤显祖能保持自身的廉洁,实行清惠之政,正是对汤氏家风的体现和对自己操守的坚持。汤显祖说:“惟清惟惠,可以富民。能富其民,乃以见思。”他告诫门人说:“天下太平,必须不要钱,不惜死。”汤显祖和他的几位挚友,如赵邦清、马心易等,都是廉洁的清官。晚明时期,朝政腐败,贪污受贿盛行,汤显祖则甘于穷困,他自豪地说:“平昌四年,未尝拘一妇人。非有学舍,城垣公费,未尝取一赎金。此又可质之父老子弟而无择言者也。”不仅如此,汤显祖还好善乐施。创办贵生书院、相圃书院、崇儒书院时,他都慷慨捐出了自己的俸禄和存款。汤显祖归里后,率先解囊捐重资修缮文昌桥,在此之前也曾极力支持抚州太守重修抚河水利工程。汤显祖晚年在临川度过18个春秋,除继续完成《临川四梦》外,大部分时间致力发展临川的文化教育事业,从事讲学活动,教养“宜伶”弟子。他告诫“宜伶”:“往人家搬演,俱宜本分,莫因人家爱我的戏,便过求他酒食钱物。”汤显祖对自己要求严格,洁身自好,身体力行,对家人、弟子也谆谆教导,此种美德传诵至今。

更新于 2018-01-08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