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正当时,“三伏贴”要开始了,千万别错过

一年一度的三伏天又来啦,

关注三伏时间表,

一起加入冬病夏治的队伍。

伏前加强贴:2021年7月1日-10日

初伏贴:2021年7月11日-2021年7月20日

中伏贴:2021年7月21日-2021年8月9日

末伏贴:2021年8月10日-2021年8月19日

伏后加强贴:2021年8月20-8月29日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中医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的阳气相接,夏季三伏的时候人体阳气最为旺盛、气血通畅、皮肤腠理松弛、毛孔张开,此刻予以艾灸、推拿、穴位敷贴等中医疗法,可以达到前所未有的渗透,真正的借助了自然界的力量来祛除体内的陈寒,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达到标本兼治、预防保健的功效。

“三伏敷贴疗法”,又称“天灸”疗法,是根据中医“冬病夏治”、“夏病冬防”理论,总结古今名医临床经验,将中药贴敷于人体穴位的一种治疗方法。有调整阴阳,防止旧病复发及减轻急性发作症状的作用。

贴敷,抓住最佳时机,每一伏的第一天,是敷贴的最佳时机

错过了这天,头伏内无论哪天贴,效果也都可以,患者只要在接下来的二伏、三伏对应的日子贴敷就行。

每10天贴1次

最好是连续贴3次,

为1个疗程,

并且连续贴3年。

三伏贴一般在头伏、二伏、三伏的第一天上午11时以前贴完药饼。上午11点到下午1点是午时,中医认为此时人的穴位、毛孔充分张开,若刚贴完药饼,药力最容易渗透到体内。
三伏贴适应症

三伏贴只适用于阳气不足、肺气虚弱、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类的疾病。主要包含以下几类:

一、呼吸系统疾病:易感冒者、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哮喘、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等。

、消化系统疾病:虚寒性胃痛、慢性胃肠炎、腹泻、消化不良、厌食等。

三、骨关节疾病:颈椎病、肩周炎、腰痛、腰椎病、风湿病、类风湿关节炎、退行性骨关节病变等。

四、妇产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产后头痛、坐月伤风等属寒证者。

五、小儿疾病:体虚易感、哮喘、支气管炎、消化不良、厌食、遗尿、生长发育迟缓等。

六、调理(治未病):免疫功能低下,阳虚体质,气虚体质,亚健康等。

而有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对药物过敏者、皮肤长有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者、疾病发作期(如发烧、正在咳喘等)患者不宜进行贴敷治疗。

此外,2岁以下的孩子由于皮肤娇嫩,贴敷容易引起感染,所以不宜进行这项治疗。

三伏贴穴位详解

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汇集点,三伏天贴敷,最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直达病处,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下面介绍些常用穴位:

1、大椎:位于第七颈椎棘下凹陷中。

主治:咳嗽,头痛,鼻炎,肩背痛,颈椎病等。

2、定喘:位于大椎穴旁开0.5寸,双侧取穴。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3、肺俞: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咳嗽,咳痰,喘息等症。

4、天突:位于前正中线,喉结下方的凹陷处。

主治:咽炎、喉炎、扁桃体炎、喘息等疾病。

5、膻中:位于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胸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难、过胖过瘦、呃逆、缺乳症等。

贴敷注意事项:

1. 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皮肤疾病者禁忌敷贴;

2. 颜面五官部位、关节、心脏和大血管附近慎用敷贴;

3. 孕妇、2岁以下儿童、糖尿病患者、结核病、艾滋病或其它传染性疾病慎用敷贴;

4. 发热性疾病、出血性疾病、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

5. 短时间内敷贴即起大量水泡、皮肤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不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