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犯困,睡不够,是生病了吗?

过年期间,总是有很多孩子会出现睡眠问题,比如有些家长问孩子明明已经连续睡很多个小时,可是醒来之后还是提不起精神,老是犯困,这到底是孩子懒,还是身体出了问题?今天就来聊一聊。

古人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睡眠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太重要了,绝大多数家长都非常注重孩子的睡眠,生怕孩子睡不够。

不过有时候孩子出现的一些问题,恰恰是因为睡太多了。有的家长想着“睡觉能长身体,让孩子多睡一会对身体好”,特别是现在过年,孩子不愿起床,就放任孩子睡懒觉。其实这样不好,因为孩子生活作息不规律,不仅会出现白天犯困,晚上精神的情况,而且会降低孩子的抵抗力,严重影响健康成长。

孩子每天应该睡多长时间?

结合WHO2019年的指南和2015年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NSF的推荐,孩子每天的高质量睡眠时间应该达到下面的标准。

这是每日的总体睡眠时长,包括午睡小憩的时间。

关键词是要“高质量”。高质量的睡眠不仅仅指深度睡眠,中医发现顺应自然和人体的特点,在特定的时间入睡,身体的修复效率是最高的,对孩子来说更为明显。最好的睡眠时间就是子时和午时,也就是晚上12点前后和中午12点前后。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睡好子午觉,有利于养阴、养阳,这对“稚阴稚阳”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所以孩子不仅晚上要睡好,午觉也要睡好。

孩子老犯困和体质密切相关

睡醒后感觉好不好,既取决于睡眠的质量,更取决于身体的状态。而身体的状态会反过来影响睡眠质量。如果孩子睡眠的时长和时间都安排合理,可还是经常出现睡醒后哈欠连天等情况,那么就要考虑孩子的体质问题了。下面这3个情况,家长可以对照一下,进行调理。

● 气虚的孩子常犯困:健脾补气

气虚是一个中医概念,气,可以简单理解为功能,虚就是不足,气虚也就是“气不足”、“能力不足”。

通常来说,犯困主要是因为脑供血相对不足。中医认为,气为血帅,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液离不开气的推动,气虚则会导致脏腑血运无力,血打不到大脑上,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就会出现犯困、疲乏等症状。

气虚的情况在婴幼儿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我在临床上发现,大部分孩子都是气虚体质,这些小朋友往往身体容易累、易出汗,面色青黄,声音低微,不喜欢说话。另外,如果发现孩子在大冬天晚上睡觉也会流汗,那大多是气虚了。

虚则补之。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而且脾主肌肉,肌肉有力量了,心脏才有力把血泵到大脑上去,所以补气和健脾需要同时进行。对于这些孩子,日常以补气健脾为主,五指毛桃就是一个不错的食材,它的补气效果不亚于黄芪,而且相对温和,适合孩子体质。也可以用太子参、淮山、莲子等煮水或煲汤给小朋友喝,这里给家长推荐一道敛汗健脾汤,可以给孩子收敛虚汗、健脾益气。

敛汗健脾汤

功用:

收敛虚汗、健脾益气

材料:

黄芪10克,山药10克,去心白莲子10克,太子参5克,猪瘦肉或鸡肉80克

做法:

1. 所有材料入锅,加入适量水;

2. 大火煮沸后改小火慢炖,直至莲子熟软即成。可隔天喝1次,3次为1个疗程。

宜忌:

◆ 2岁以上辨证服用。

◆蚕豆病可用。

更多食疗方的做法、用法

请订阅《儿童食疗大全》电子课

<<  上下滑动查看图片  >>

“风、寒、暑、湿、燥、火”这致病的六淫邪气中,杀伤力最强的是湿邪。南方的春天,会一天比一天湿,而湿气过重会损伤阳气,而孩子是“体禀少阳”,孩子的阳气更不足以抵挡湿气的侵袭,更容易遭其损伤。

脾主运化水液,性喜燥而恶湿,如果外感湿邪,困住了脾升清降浊功能,“清气”不能上升,头部及四肢没有足够的清轻物质来濡养,就会出现头脑昏沉不清醒,全身困重、疲倦乏力等状况。湿气重的孩子通常还伴有便溏、没胃口舌苔厚等症状,晚上往往还会打呼噜。

这时候,家长一方面从饮食上要控制,少给孩子吃肥甘厚腻的食物,同时要让孩子加强锻炼,通过出汗的方式去掉体内部分湿气。而最常用和有效的方法之一是食疗祛湿。湿重的本质是脾气虚,那么给孩子祛湿的同时也要顾护脾胃。日常餐桌上,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增加这类食材,如芡实、薏米、山药、白扁豆、茯苓,帮助孩子祛湿利水。

赤小豆生鱼汤

功效:

补脾利水

材料:

生鱼1条,赤小豆30 克,生姜10克,炒白扁豆15克,茯苓15克

做法:

1. 生鱼宰净;

2. 与赤小豆、生姜同煲汤,不放盐。每1~2周喝1次即可。

宜忌:

◆ 3 岁以上辨证服用。

◆ 蚕豆病可以用。

◆ 注意隔渣去鱼刺。

更多食疗方的做法、用法

请订阅《儿童食疗大全》电子课

<<  上下滑动查看图片  >>

家长注意不要等到孩子“湿气重”再给孩子祛湿。日常饮食及保健就当围绕助消化、祛湿、健脾开展。2岁以下的宝宝,可以选择我之前介绍过的木棉花+三星汤,祛湿助消化更温和。

● 血虚的孩子睡眠浅:健脾养血

血虚指的是体内血液亏虚,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织,血虚的孩子通常脸色偏白,口唇偏淡红,眼睛干涩,手足发麻等,晚上睡觉心悸多梦,睡眠质量很差,于是睡的时间再长,第二天起来照样没精打采。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血虚的主要原因,还是脾胃功能失常。脾胃好则气血化源充足,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血生化乏源,导致孩子血虚。

其实,现在大多数血虚的孩子都是家长喂出来的。家长生怕孩子吃得不好、吃得不够,拼命喂,吃到孩子积食,不仅吃进去的东西无法有效消化,还对脾胃造成损伤。反反复复积食之后,孩子脾胃就变得非常虚弱了,而脾胃又是血液的来源,于是血虚就这么在一次次积食里悄然而至。

这时候可以适当给孩子吃一些健运脾胃、益气养血的食物,比如鸡蛋黄、木耳、蘑菇、菠菜、黑豆、黄豆及其制品、葡萄干、红枣、橘子、柚子、无花果等以及一些动物肝脏。这里给大家推荐一道菠菜猪血汤,此汤营养丰富,猪血、菠菜内均含铁丰富,能补充铁质,解毒清肠,健脾补血。

菠菜猪血汤

功效:

健脾补血

材料:

菠菜80克,猪血80克,枸杞子10克,姜、葱适量,油、盐适量

做法:

1. 菠菜洗净切段,猪血切丁,香菇、生姜切片,葱切花;

2. 锅中下油,下姜片爆香,放入猪血、枸杞、清水煮汤;

3. 猪血熟透后,再放入菠菜滚至刚熟,调入盐,放入姜片,撒上葱花即成。分次少量服用。

宜忌:

◆ 适用于面色苍白、苔白厚腻、贫血的症状。

◆ 3 岁以上辨证服用。

◆ 蚕豆病可以用。

◆ 菠菜虽含铁高,是 Fe2+,易于吸收,但也易与菠菜中草酸结合成结 晶成为结石,故不能多用。

想要孩子精神好,脾胃顾护是根本

容易犯困的孩子,多多少少都会有些弱。平时在控制好孩子消化的同时,一定要多带孩子外出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如跑步、骑车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而从根本上说,孩子体质的调养,离不开脾胃的顾护。要顾护好脾胃,前提就是要学会判断孩子的消化,及时助消化,减少脾胃负担。日常还是要坚持“10秒判消化,4招助消化”来照顾孩子的脾胃,孩子脾胃好了,体质就会得到改善,精神状态自然也会好起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