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温病有三:曰春温、曰秋温、曰冬温。此皆发于伏气,夏则病暑,而不病温。冬伤于寒,其气伏于少阴,至春乃发为温病,名曰春温。

夏伤于湿,其气伏于太阴,至秋燥乃大行,发为温病,名曰秋温。

气不当至而至,初冬乃大寒,燥以内收,其气伏于厥阴,冬至后,天应寒而反温,发为温病,名曰冬温。

春秋病温,此其常,冬时病温,此其变。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蓄其气,及时不病,至春乃发,名曰大温。此由冬不藏精,气失其正,春时阳气外发,二气相搏为病则重,医又不晓病源为治,乃误尸气流传,遂以成疫。

病春温,其气在上,头痛,咽干,发热,目眩,甚则谵语,脉弦而急,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主之。

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栝蒌根四两 黄连三两 牡丹皮四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劈)

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秋温,其气在中,发热,口渴,腹中热痛,下利便脓血,脉大而短涩,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主之;不便脓血者,白虎汤主之。

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方

地黄八两 知母四两 黄连三两 阿胶一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冬温,其气在下,发热,腹痛引少腹,夜半咽中干痛,脉沉实,时而大数,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主之;不大便六七日者,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主之。

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方

石膏半斤碎(棉裹) 黄连三两 黄芩四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方

大黄四两 黄芩三两 地黄四两 牡丹皮三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二服,大便利,止后服。

病温,头痛,面赤,发热,手足拘急,脉浮弦而数,名曰风温,黄连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主之。

黄连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方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栀子十四枚(劈) 牡丹三两 芍药三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温,其人素有湿,发热唇焦,下利,腹中热痛,脉大而数,名曰湿温,猪苓加黄连牡丹汤主之。

猪苓加黄连牡丹汤方

猪苓一两 茯苓一两 阿胶一两 泽泻一两 滑石一两 黄连一两 牡丹一两

右七味,以水四升,先煮六味,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分温再服。

病温,舌赤,咽干,心中烦热,脉急数,上寸口者,温邪干心也,黄连黄芩阿胶甘草汤主之。

黄连黄芩阿胶甘草汤方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阿胶一两 甘草一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三味,取四升,去滓,纳胶烊消,分温三服。

病温,口渴,咳嗽,衄不止,脉浮而数大,此温邪乘肺也,黄芩石膏杏子甘草汤主之。

黄芩石膏杏子甘草汤方

黄芩三两 石膏半斤(碎) 杏仁十四枚(去皮尖) 甘草一两(炙)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温,发热,腰以下有水气,甚煮取三升,少腹热痛,小便赤数,脉急而数下尺中者,此温邪移肾也,地黄黄柏秦皮茯苓泽泻汤主之。

地黄黄柏秦皮茯苓泽泻汤方

地黄六两 黄柏三两 秦皮二两 茯苓三两 泽泻一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大温,发热头晕,目眩,齿枯,唇焦,谵语,不省人事,面色乍青乍赤,脉急大而数者,大黄香蒲汤主之;若喉闭难下咽者,针少商令出血;若脉乍疏乍数,目内陷者,死。

大黄香蒲汤方

大黄四两 香蒲一两 黄连三两 地黄半斤 牡丹皮六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二升,日三服。

温病,下之大便溏,当自愈;若下之利不止者,必腹满,宜茯苓白术甘草汤主之。

茯苓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一两(炙)

右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风温者,因其人素有热,更伤于风,而为病也。脉浮弦而数,若头不痛者,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主之。若伏气病温,误发其汗,则大热烦冤,唇焦,目赤,或衄,或吐,耳聋,脉大而数者,宜白虎汤;大实者,宜承气辈;若至十余日则入于里,宜黄连阿胶汤。何以知其入里?以脉沉而数,心烦不卧,故知也。

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方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黄芩三两 牡丹皮三两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白虎汤方

(见前)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制)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制) 枳实三枚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黄连阿胶汤方

黄连四两 芍药二两 黄芩二两 阿胶三两 鸡子黄三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阿胶烊消,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病温,治不得法,留久移于三焦,其在上焦,则舌蹇,神昏,宜栀子汤;其在中焦,则腹痛而利,利后腹痛,唇口干燥,宜白虎加地黄汤;其在下焦,从腰以下热,齿黑,咽干,宜百合地黄牡丹皮半夏茯苓汤。

栀子汤方

栀子十六枚(劈) 黄芩三两 半夏半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取二升半,去滓,纳三味,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白虎加地黄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地黄六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百合地黄牡丹皮半夏茯苓汤方

百合七枚(劈) 地黄汁一升 牡丹皮六两 半夏一升 茯苓四两

右五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别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四升,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纳地黄汁,与百合汁,更上火,令沸,温服一升,日三服。

【4.1】 温病有三:曰春温、曰秋温、曰冬温。此皆发于伏气,夏则病暑,而不病温。

【4.2】 冬伤于寒,其气伏于少阴,至春发为温病,名曰春温。夏伤于湿,其气伏于太阴,至秋燥乃大行,发为温病,名曰秋温。

【4.3】 气不当至而至,初冬乃大寒,燥以内收,其气伏于厥阴,冬至后,天应寒而反温,发为温病,名曰冬温。

【4.4】春秋病温,此其常;冬时病温,此其变。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蓄其气,及时不病,至春乃发,名曰大温。此由冬不藏精,气失其正,春时阳气外发,二气相搏,为病则重。医又不晓病源,为治乃误。尸气流传,遂以成疫。

【4.5】 病春温,其气在上,头痛,咽干,发热,目眩,甚则谵语,脉弦而急,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主之。

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栝蒌根四两

黄连三两 牡丹皮四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劈)

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4.6】病秋温,其气在中,发热口渴,腹中热痛。下利便脓血,脉大而短涩,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主之;不便脓血者,白虎汤主之。

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方

地黄八两 知母四两 黄连三两 阿胶一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三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三服。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棉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4.7】病冬温,其气在下,发热,腹痛引少腹,夜半咽中干痛,脉沉实,时而大数,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主之;不大便六七日者,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主之。

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方

石膏半斤碎(棉裹) 黄连三两 黄芩四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方

大黄四两 黄芩三两 地黄四两 牡丹皮三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二服。大便利,止后服。

【4.8】 病温,头痛,面赤,发热,手足拘急,脉浮弦而数,名曰风温,黄连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主之。

黄连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方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栀子十四枚(劈) 牡丹三两芍药三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4.9】 病温,其人素有湿,发热,唇焦,下利,腹中热痛,脉大而数,名曰湿温,猪苓加黄连牡丹汤主之。

猪苓加黄连牡丹汤方  猪苓一两 茯苓一两 阿胶一两 泽泻一两 滑石一两 黄连一两牡丹一两

右七味,以水四升,先煮六味,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分温再服。

【4.10】 病温,舌赤,咽干,心中烦热,脉急数,上寸口者,温邪干心也,黄连黄芩阿胶甘草汤主之。

黄连黄芩阿胶甘草汤方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阿胶一两 甘草一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三味,取四升,去滓,纳胶烊消,分温三服。

【4.11】 病温,口渴,咳嗽,衄①不止,脉浮而数大,此温邪乘肺也,黄芩石膏杏子甘草汤主之。

黄芩石膏杏子甘草汤方

黄芩三两 石膏半斤(碎) 杏仁十四枚(去皮尖) 甘草一两(炙)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4.12】病温,发热,腰以下有水气,甚则少腹热痛,小便赤数,脉急而数,下尺中者,此温邪移肾也,地黄黄柏秦皮茯苓泽泻汤主之。

地黄黄柏秦皮茯苓泽泻汤方

地黄六两 黄柏三两 秦皮二两 茯苓三两泽泻一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4.13】病大温,发热,头晕,目眩,齿枯,唇焦,谵语,不省人事,面色乍青乍赤,脉急大而数者,大黄香蒲汤主之;若喉闭难下咽者,针少商令出血;若脉乍疏乍数,目内陷者死。

大黄香蒲汤方

大黄四两 香蒲一两 黄连三两 地黄半斤 牡丹皮六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二升,日三服。

【4.14】 温病,下之大便溏,当自愈;若下之利不止者,必腹满,宜茯苓白术甘草汤主之②。

茯苓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一两(炙)

右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① 白云阁本与会通本均亦无“衄”字,《伤寒汲古》作:“病温,口渴,咳嗽,衄不可制,脉浮短而数者,

温邪乘肺也,黄芩石膏杏子汤主之。”脉有小异,方亦不同。

② 白云阁本与会通本无“主之”二字。观书中他处“宜”与“主之”并不齐用,似以无此二字为正。

【4.15】风温者,因其人素有热,更伤于风,而为病也,脉浮弦而数。若头不痛者,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主之。若伏气病温,误发其汗,则大热烦冤,唇焦,目赤,或衄,或吐,耳聋,脉大而数者,宜白虎汤;大实者,宜承气辈;若至十余日则入于里,宜黄连阿胶汤。何以知其

入里?以脉沉而数,心烦不卧,故知之也。(白虎汤方见前)

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方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黄芩三两 牡丹皮三两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制)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制) 枳实三枚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黄连阿胶汤方

黄连四两 芍药二两 黄芩二两 阿胶三两鸡子黄三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阿胶烊消,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4.16】病温,治不得法,留久移于三焦,其在上焦,则舌蹇神昏,宜栀子汤;其在中焦,则腹痛而利,利后腹痛,唇口干燥,宜白虎加地黄汤;其在下焦,从腰以下热,齿黑,咽干,宜百合地黄牡丹皮①半夏茯苓汤。

① 白云阁本与会通本无“皮”字,然《伤寒汲古》有。以广本统计,无者有八方,有者仅三方。

栀子汤方

栀子十六枚(劈) 黄芩三两 半夏半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取二升半,去滓,纳三味,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白虎加地黄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地黄六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百合地黄牡丹皮半夏茯苓汤方

百合七枚(劈) 地黄汁一升 牡丹皮六两 半夏一升茯苓四两

右五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别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四升,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纳地黄汁,与百合汁,更上火令沸,温服一升,日三服。

(0)

相关推荐

  • 夜里心烦不能入睡怎么办

    261.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 栀子柏皮汤方: 肥栀子十五个,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 这个条文比较简单,就是病人受了伤寒,身体发黄,发热脉浮,人特别烦躁,大便通畅.栀子清烦热,也能清湿热 ...

  • 经方治疗失寐验案三则

    经方治疗失寐验案三则 作者/马大正 一.炙甘草汤治疗顽固性失眠 初诊:2018年4月26日.郑某,女,57岁,因"失眠10年"就诊. 患者近10年睡眠极差,毫无睡意,晚上心理压力大 ...

  • 【《桂林本伤寒杂病论》卷四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4.1] 温病有三:曰春温.曰秋温.曰冬温.此皆发于伏气,夏则病暑,而不病温. [4.2] 冬伤于寒,其气伏于少阴,至春发为温病,名曰春温.夏伤于湿,其气伏于太阴,至秋燥乃大行,发为温病,名曰秋温. ...

  •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温病有三:曰春温.曰秋温.曰冬温.此皆发于伏气,夏则病暑,而不病温.冬伤于寒,其气伏于少阴,至春乃发为温病,名曰春温. 夏伤于湿,其气伏于太阴,至秋燥乃大行,发为温病,名曰秋温. 气 ...

  •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温病有三:曰春温.曰秋温.曰冬温.此皆发于伏气,夏则病暑,而不病温.冬伤于寒,其气伏于少阴,至春乃发为温病,名曰春温. 夏伤于湿,其气伏于太阴,至秋燥乃大行,发为温病,名曰秋温. 气不当至而至,初冬乃 ...

  • 《伤寒杂病论》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温病有三:曰春温.曰秋温.曰冬温.此皆发于伏气,夏则病暑,而不病温.冬伤于寒,其气伏于少阴,至春乃发为温病,名曰春温. 夏伤于湿,其气伏于太阴,至秋燥乃大行,发为温病,名曰秋温. 气不当至而至,初冬乃 ...

  • 温病脉证并治:栀子豉汤、银翘散、升降散

    <温病条辨>原病篇:一.<六元正纪大论>曰∶辰戌之岁,初之气,民厉温病.卯酉之岁,二之气,厉大至,民善暴死,终之气,其病温.寅申之岁,初之气,温病乃起.丑未之岁,二之气,温厉大 ...

  • 你能识别“厥阴病类似证”吗?|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系列(六)

    肖相如 肖相如频道 1 脏厥与蛔厥 [原文]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當吐蚘,今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 ...

  • 伤寒杂病论义疏卷五之辨热病脉证并治第六

    经曰:火以温之,夫五行之火惟一,而六气分化,有暑与热之异者,以体一而用殊也.盖火之为用,有气质之不同,气者流行之热(经曰:火游行其间,盖游行之火,温暖而不热灼),质者燔灼之焰,故暑以气行,热因质显,暑 ...

  • 『伤寒论』《伤寒论》全文翻译11. 伤寒论卷第六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卷第六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①,但欲寐②也. [注释] ①脉微细:微是脉的搏动轻微无力,属于阳气衰弱:细是脉的形态细小,属于营血不足. ②但欲寐:迷迷糊糊似睡非睡的状态. [译文] 少 ...

  • 『伤寒论』《伤寒论》全文翻译12. 伤寒论卷第六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卷第六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厥阴之为病,消渴①,气上撞心②,心中疼热③,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④.下之利不止. [注释] ①消渴:饮水多而渴仍不解. ②气上撞心:此处之心,泛指心胸部位.病人自觉有气向心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