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一波三折的征蜀之役:双方主帅都没想到会发生这些事

公元263年,魏国权臣司马昭派出18万大军,分五路大举征伐蜀国,分别是:

东路军:镇西将军钟会率12万主力部队兵分三路,从斜谷道、骆谷道、子午谷道进军汉中。

西路军:征西将军邓艾率3万部队出狄道,进攻驻扎沓中的姜维军。

中路军:雍州刺史诸葛绪率3万部队,从祁山直插阴平桥头堵截姜维军退路。

除了上面的五路大军,司马昭还命令曹魏西北部的天水太守王颀、陇西太守牵弘、金城太守杨颀率郡兵助攻。

征蜀之役:战前兵力部署

战争背景:司马昭感觉征蜀最佳时机已到

第一是政治需要。

三年前,由于司马昭亲信贾充指使麾下成济弑杀了魏国皇帝曹髦,司马昭声名狼藉,他急需一场逆天改命的军事征服来巩固司马氏的统治地位,为尽快获得“天命”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是统筹考虑统一吴蜀两国的次序。

司马昭在表文中说把统一吴国和蜀国统筹考虑,“今宜先取蜀”。蜀国相对弱小,先吞并蜀国比较容易,再通过长江顺流而下、水陆并进平定吴国,作为“灭虞定虢”之策。所以,吞并蜀国,还只是统一大战略的第一步。

第三是蜀国凋敝内部离心离德,厌战情绪浓

蜀国历经诸葛亮、姜维连年北伐,民生凋敝。姜维先后两次被邓艾击败,损师数万,相当于蜀国人口的几个百分点,军队士气低落,蜀国国内反战呼声很高,除了宦官黄皓跟姜维成为死对头,连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都呼吁把姜维撤换掉,这跟诸葛亮、蒋琬、费祎时代的举国团结已不可同日而语。另外,司马昭根据情报判断,蜀国当时只剩9万军队,其中成都驻军4万,在汉中的姜维等人掌握5万,蜀军数量缩水较多。从史料判断,蜀国投降时还剩10万军队,战死1万多,兵力总数应该是11万左右,跟司马昭战前判断总体接近。

第四是姜维对汉中防务调整出现重大疏漏。

说起来,这次司马昭之所以能下这么大决心,跟姜维在前期大幅调整了汉中防守战略大有关系。当初,蜀军在汉中各要道谷口布置防守阵地,只是把魏军挡在外面,进不了汉中。典型的战役是在244年,魏国大将军曹爽率10万大军(一说7万)从骆谷道进军汉中,蜀将王平驻守谷口的兴势阵,利用有利地形和虚张声势,把曹爽大军成功挡住,曹爽粮食转运困难,只得怏怏退兵。

后来,姜维觉得以前的部署只能挡住敌人,并不能消灭敌人,于是调整了汉中防务,撤除谷口防御设施,放魏军进汉中,然后坚壁清野,引导魏军深入汉中,再把魏军在关口挡住,这样魏军粮食不足,只能被迫撤军,在其撤军过程中,镇守各要塞的蜀军再一齐出击,就可以最大限度消灭魏军有生力量,取得更大的战果。但是后来,姜维率主力长期驻守西北部的沓中,还在那里屯田,邓艾在西北防区牢牢盯住了姜维。这样,蜀国汉中的兵力显得更加空虚。

汉中的空虚,在司马昭和钟会眼里成了一个很大的战机,至少进攻占领汉中变得非常容易。占领了汉中,还能切断姜维的退路,并进攻成都。

所以,姜维在蜀国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改变汉中的防守战略显然是极不明智的。

征蜀之役:战略格局

司马昭的战略构想

此次征蜀规划布局,出自于司马昭和钟会之手,两人预先一起“筹度地形,考论事势”。与前两次曹真、曹爽征蜀比起来,此次征伐谋略更深、规模更大、筹备更充分。

关于五路大军的布置,西路邓艾军、中路诸葛绪军目标是把姜维军围追堵截,伺机消灭,至少也要紧紧缠住。尤其是诸葛绪军堵截姜维军这一部署是神来之笔,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

东路钟会军主力通过三道入汉中,正面强攻汉城、乐城二城,然后攻破阳安关、剑阁,直扑蜀国首都成都。

魏国征蜀兵力两倍于蜀,布置周密,势在必得,准备先把汉中“包饺子”,消灭姜维军主力,然后对成都造成大军压境的态势,一举灭亡蜀国。

魏国的内部争论

对于讨伐蜀国,魏国君臣进行了广泛讨论,除了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支持,其他朝中大臣全都反对,尤其两次挫败姜维的征西将军邓艾,也多次上表称时机尚未成熟,这是因为邓艾非常清楚姜维的战略,汉中蜀军的战斗力依然不可小觑。但司马昭对大局有超强的自信和把握,考虑到邓艾在军队的威信,特地派人去跟邓艾面授机宜,令其积极配合。征蜀兵力部署中,也只是让职位更高的邓艾率领偏师,与诸葛绪配合缠住姜维,而让职务低的钟会率主力从关中正面进取汉中。这样也造成了钟会、邓艾两路大军互不统属的状态,令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由发挥。

魏国大军从洛阳出征的时候,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此时将军邓敦依然苦苦劝谏“蜀未可讨”,立即被司马昭“斩以徇”,拿了脑袋祭旗,以示决心。

征蜀战争的第一阶段

西路军先打了起来,邓艾3万军队沿着狄道进攻沓中,西北诸郡助攻,姜维跟邓艾打了个把月,又吃了败仗,同时听说钟会要从东面进攻,只得率军赶往阴平。邓艾在后面追赶。

“月余,维为邓艾所摧,还住阴平。”

姜维赶到阴平的时候,看到阴平桥头已经被曹魏中路军诸葛绪所占据,差点昏过去,此时姜维前有诸葛绪,后有邓艾追击,蜀军主力有被困死、全歼的危险。

在战前,姜维就上表请求朝廷预先增兵守护阴平桥头和阳安关口,以防不测。但是这个报告却被后主跟前的红人黄皓扣住了,朝中大臣都不知道这事。

维表后主:“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诣督堵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

直到后来成都方面听说钟会、邓艾大举进犯,才派了廖化增援沓中,张翼增援阳安关口。

面对被前后包抄歼灭的危险,姜维急中生智,率军迂回到诸葛绪后方,摆出一付要掐断诸葛绪来路的架势,姜维军有5万,诸葛绪仅3万,诸葛绪本来就不是姜维对手,又怕退路被断,顿时大为恐惧,完全忘了自己要堵住姜维的重大使命,立即带军队退却了三十里。(也可能是想机动式地堵住姜维,令其回不了汉中)

姜维哪会错过这一稍纵即逝的机会,立即调转马头火速行军,回头占据了阴平。从蜀中赶来的廖化援军也很快到达了阴平,与姜维军合兵一处。

等诸葛绪发现中计,赶回阴平桥头,结果比姜维晚了一天,顿时傻眼了。

应该说,诸葛绪是本次征蜀规划中极为关键的一枚棋子,姜维依靠智慧和更强的机动性,成功戏耍了诸葛绪,保全了军队主力,让邓艾、诸葛绪扑空,虽然前面蜀军小败,却规避了最大的战略风险。

再看东路军,钟会从关中三道进军(一说从斜谷、骆谷两道),没有遭到抵抗,顺利地进入汉中。此时蜀国在汉中面对谷口的两大据点,王含守乐城,蒋斌守汉城,各只有5千兵力。

这两座城小而坚,是姜维特地用来吸引魏军兵力的,钟会果然中计,率大军将其团团围困,进行猛烈攻城;同时分出一部分军队让胡烈率领,进攻入蜀的第一道关口——阳安关,这里由蜀军悍将傅佥驻守,本来是很难攻破的,魏军却在这里走了狗屎运。

当时,阳安关城的副将蒋舒刚被朝廷降了职,正好在闹情绪,却还在城中留用,听说魏军来进攻,就骗主将傅佥说要带军出征,傅佥没心眼,就同意了。蒋舒出城后晃悠了一下就投降了魏军,然后又回来帮助魏军骗开城门引狼入室,导致阳安关一朝陷落,守将傅佥力战而亡。

正在汉、乐二城苦苦攻城而无果的钟会听说后大喜,立即留下两万部队围困二城,率其余主力通过阳安关直扑汉中蜀国的最后一道要塞:剑阁。

姜维和廖化本来要赶往阳安关防守,路上听说阳安关已经失守,立即星夜兼程赶往剑阁增援。因为剑阁丢了,蜀国必亡,结果姜维军率先抵达了剑阁。等钟会大军赶到剑阁,看到姜维已经入关,顿时后悔不迭,只得强攻剑阁,根本打不下来。十多万部队每天消耗大量粮食,虽然魏军在阳安关城取得了一部分粮草,但是消耗也很快,钟会只好给姜维写信劝降,企图软硬兼施,姜维不予回应。

点评:

征蜀第一阶段,由于诸葛绪没能堵住姜维军,放走姜维这条大鱼,姜维回军坚守剑阁,钟会进退维谷,司马昭和钟会当初的征蜀战略构想实际上已经破产,钟会非常痛苦,已经开始考虑撤军。

(待续)

作者:蠡湖夜谭。欢迎朋友们探讨、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