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融合着的《易经》思想

孔子习《易》“韦编三绝”,老子对《易》亦然是谙熟于胸;其《道德经》第一章就反映了出来,当为全书纲。原文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本人在另一文字中这样将之释为白话:

道,可为之道,但不是通常之道;名,可为之名,但不是通常之名。名‬无‬时‬,是‬天‬地‬形成的‬初‬始;名‬有‬时‬,是‬万‬物立‬足‬的‬母源‬‬。所以,无‬常‬常‬可‬观‬察‬到‬道‬的‬微‬妙‬;有‬常‬常‬可‬发现到‬道‬的‬边‬界。这‬二‬者‬,同‬出‬于‬道‬而‬命‬名‬有‬所‬不‬同‬,同‬样‬都‬很‬‬玄‬奧‬。玄‬奥‬又‬玄‬奥‬,是‬万‬千‬玄‬奥‬的‬总‬入‬口之‬门‬‬。

老子在后文还有一影响深远的名句,应该说诠释了第一章的内涵。此句就是第四十二章的起句: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我们来析之:道可道;何为“可”?表示可以能够;其意即是说:之所以可(能)为道;下句非常道,此句可读为“非-常道”,或“非常-道”;“常道”就是寻常普通的道;“非常”就是非比寻常、不一般;无论如何读,都可得到“道不寻常”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天地之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这个先于天地之始母就是

所谓“有物混成”之混物就是阴阳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其恍惚无首尾之物象,就是阴阳;即是说,阴阳存在于道,道=阴阳;也可说道含有阳阳。道生一;“一”是什么呢?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正是阴阳冲和合抱之一,和即一,一=阴阳;换言之,即一即阴阳;《易传·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说知和曰“常”,故阴阳和合一之道就是非比寻常的“非常道”;此非常道也就是所谓的阴阳太极太极即为阴阳合一之道。《说文》释“一”曰:“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即道以一而立,乃造天地生万物;这正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诠释。生,《說文》曰“进也”;《玉篇》曰“起也”;故可理解为:一起于道,二起于一,三起于二,万物起于三,皆有其源。道一先于天地生,故二指天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三指天地人;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天地人四大,人居其一可见老子对人的因素十分看重,故《道德经》通篇都围绕着天、地、人而著文,基于此。从道到万物不仅体现了老子从无到有的思想,也反映了宇宙的进化过程,可谓为人类进化论,此论早于西方。所以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道名也一样,有名万物之母;阴阳合一有了名,才有了其实。故老子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怎么命名都难以概括完善其实,所以只能勉为其难“強字之曰道”,因之而曰之为“非常名”。大、逝、远、反皆为其名,道为其字;古常称字而不言名,故亦称“阴阳合一”为,或曰大道道常无名朴未有名时则谓之为“扑”;扑即质素;朴于尚未为天地尚不能久,唯有可长,其能久基于阴阳,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其久生是因阴阳久而久,无阴阳则难自生;阴阳从天地先,直至万物生皆贯穿始终,即一二三及万物皆因阴阳而得生;仅以“二”表示阴阳之义是割裂贯穿而非老子意。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为其本然;所以,有无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乃众妙之门,皆系之于阴阳。老子的《易》思想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易体系,充满《易》之对立统一精髄。奉老子为道之始祖,是因其第一个为立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