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痈 (乳腺炎)-- 马氏妇科

初诊:2015年12月19日。李某某,33岁。因“乳腺术后3月,双侧乳房疼痛”就诊。

患者2013年3月12日分娩,没有哺乳。2015年8月1日乳房胀痛、刺痛2天,B超检查提示:右侧乳腺导管扩张,两侧腋窝淋巴结可见,右侧乳腺胸病。2015年9月4日及10月1日于某医院行双侧乳腺脓肿切开引流术,术程顺利。2015年10月24日B超复查:两侧乳腺腺体组织稍增厚,排列欠规则,乳腺导管未见明显扩张。左乳内下及右乳外上象内可见一片状低回声区,范围分别约:左侧40mm×11mm,右侧50mm×20mm,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CDFI示内可见稍丰富血流信号。提示:两侧乳腺增生症,BI-RADS Ⅰ,两侧乳内片状低回声区,考虑乳腺炎(左侧距体表最深处11mm,右侧距体表最深处20mm)。现尚在术后换药愈合中,双侧乳房疼痛。检查:右侧乳房可见2个切口疤痕,切口下触及30mm×30mm大小肿块,质稍硬。左侧乳房见一未愈合切口,深达1cm,每日用药物纱条引流。末次月经2015年11月23日来潮。大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中医诊断:乳痈(余毒未清证) 西医诊断:乳腺炎。

治则:清热排脓,软坚散结。

方药:鹿角霜10g  青皮10g  郁金10g  漏芦10g  浙贝10g  皂角刺10g  莪术10g  海藻10g  白蔹10g  夏枯草10g  蒲公英10g  牡蛎15g  花粉15g  7剂。

二诊:2015年12月26日。左侧乳房切口仍未愈合。

方药:中药守上方加金银花15g、黄芪15g,7剂。

三诊:2016年1月2日。双侧乳房痛除,舌脉如上。

方药:中药守上方,金银花加至20g,生黄芪加至50g,7剂。

四诊:2016年1月9日。左侧乳房窦道无脓液,但深度不变,面色少华,诉偶倦怠,舌脉如上。

方药:生黄芪50g  制乳香5g  制没药5g  金银花20g  蒲公英15g  漏芦10g  白及10g  天花粉15g  连翘10g  青皮10g  牡丹皮10g  赤芍10g  玄参10g,7剂。

五诊:2016年1月16日。末次月经2015年12月23日来潮,仍有倦怠。

方药:十全大补汤(生黄芪50g  党参20g  肉桂3g  川芎6g  熟地黄12g  茯苓10g  炒白术10g  炙甘草6g 当归9g  炒白芍10g)加浙贝10g、白及10g、制乳香3g、制没药3g,7剂。

六诊:2016年1月23日。患者面色较前明显红润。左乳窦道内见肉芽组织长出,停止纱条引流,右乳疼痛,末次月经2016年1月23日来潮。

方药:金银花15g  牡丹皮10g  连翘10g  蒲公英15g  鹿角霜10g  天花粉15g  制乳香3g  制没药3g  浙贝10g  皂角刺10g  赤芍10g  生黄芪30g,7剂。

七诊:2016年1月30日。左乳窦道突出的肉芽组织已经平复,疮口已经愈合,右乳肿痛减轻,肿块缩小。

方药:中药守上方加紫花地丁15g,5剂。

八诊:2016年2月12日。两侧乳房无不适。2016年2月4日B超复查:两侧乳房乳腺组织局部偏厚,腺体结构粗大,排列紊乱,乳腺导管未见扩张,右侧乳头外侧(9B区)见范围约22mm×3mm×14mm的小片状低回声区,形态欠规则,边界尚清,内部回声欠均匀。两侧腋下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低回声。提示:两侧乳腺小叶增生,右侧乳腺小片状低回声区,炎症治疗后改变。

中药守1月23日方,去生黄芪,金银花改为10g,加刺蒺藜10g、白芷10g,7剂。

按语:临床医生考虑患者为浆液性乳腺炎。该病又叫浆细胞性乳腺炎,中医称为“粉刺性乳痈”、“浆乳”,在国内最早于1958年由顾伯华教授命名为“慢性复发性伴有乳头内缩的乳晕部瘘管”。它是一种以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病变为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感染性化脓性乳腺疾病,多发生在非哺乳期的中老年妇女,临床按一般炎症治疗,伤口经久不愈或反复红肿破溃,容易造成乳房瘘管、窦道或脓肿,属于难治性疾患,甚至有多例被误诊为乳癌,而行“乳癌根治术”的报道。中医通过“挂线法”“箍围法”等外治法结合中药内服,内外辩证施治,能最大限度保全乳房外观和功能,疗效显著。

本例患者脓肿切开引流后,久不收口,脓水淋漓,形成乳漏,时愈时发,疼痛频发,局部有僵硬肿块,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此为正气已虚,余毒未清也,当扶正与祛邪并治。而乳腺疾患多与肝相关,马老师以疏肝破气之青皮、郁金、莪术,清热泻火之蒲公英、夏枯草,通乳解毒之漏芦、浙贝,软坚散结之海藻、牡蛎,消肿排脓之天花粉、皂角刺,生肌敛疮之白蔹、鹿角霜。一方数用,复诊加金银花清热排脓,黄芪托毒生肌;乳没、丹皮、赤芍活血通络,散结止痛。用药四周,疼痛均除。

浆乳难治之处,莫过于复杂性瘘道,若一昧用中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致苦寒过重,则越用凉药,肿块越不消,窦道久不收口。许多医家用托里消毒散、阳和汤之类,而马老师认为患者久病体虚,气血两亏,独辟蹊径,用十全大补汤为底方。方为纯补,选自《局方》,为治疗气血不足,虚劳咳嗽,疮疡不敛,崩漏不止之名方。性温不热,顺正辟邪,加浙贝、白芨排脓敛疮;乳香、没药活血疗伤,补中有泻,动静相合,补而不滞,和而不伤。其中黄芪用至50g,因其量小力薄,量大则补气力强。王清任用黄芪,用量均大,著名的补阳还五汤,生黄芪用至四两,有治废痿之效。上方用药一周,喜见左乳窦道内肉芽组织生长,但右乳肿痛又发,故老师继续用清热排脓,活血散结之品治疗。最终窦道愈合,肿块亦消,足见其效。即使是难治之疾,若能辩证施治,亦有四两拨千斤之效。

(0)

相关推荐

  • 乳腺超声 | 哺乳期乳腺炎的超声诊断

    欢迎加入 超声技术与诊断 喜欢本文,请在文末点击"在看"支持我们          哺乳期乳腺炎是哺乳期女性最常见的急性乳腺炎性疾病,不仅给哺乳期女性带来极大的疼痛,也是导致终止母 ...

  • 乳房胀痛

    ​1.乳腺增生... 其发病原因主要是内分泌激素失调.而乳腺组织对于激素的反应是很敏感的,乳房胀痛常是乳腺增生患者就诊的最初症状.乳腺增生常伴有乳房肿块.月经失调(延后.量少.色淡).乳头溢液.情志改 ...

  • 超声下的乳腺炎和乳腺脓肿

    戳蓝色字"乳腺科的男医生"关注我们! 本文来源:小七的超声江湖 乳腺炎多发生于产后哺乳期,以初产妇多见.非哺乳期感染较少见.哺乳期感染通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也可以由表皮葡萄球菌 ...

  • 马老治疗乳痈验案一则 -- 马氏妇科

    陈祥艳 初诊:2016年11月1日.万某,31岁.因"顺产后35天,乳胀发热5天"就诊. 患者5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乳房胀痛明显,以右乳为主,右乳内下象限红肿热痛,伴发热,请挤乳师 ...

  • 马老师治疗乳痈验案 -- 马氏妇科

    林建媚 初诊:2016年12月2日.万某,31岁,因"产后2月余,反复乳腺郁热感染"求治.左侧乳腺已愈,今右侧乳房10点钟处红肿,表皮肤温稍热,有波动感,体温正常.B超提示:右乳外 ...

  • 马老师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验案 -- 马氏妇科

    董格 初诊:2017年8月21日.李某某,39岁.因"左侧乳腺胀痛3天"就诊. 患者自诉左侧乳腺胀痛3天,皮温升高,色红,昨晚起左侧乳头下方可触及一约直径2cm大小的肿块,轻压痛. ...

  • 槟榔(妇科术后腹泻)-- 马氏妇科

    分类: 时方医案 妇科术后腹泻  戴某,35岁.剖腹产后13年,一直全腹隐痛.平素大便稀溏,日解5~6次.腰背酸,倦怠乏力.检查拟诊:二附件炎.肠粘连?子宫内膜异位症?治法:行气燥湿,收敛止泻.厚朴1 ...

  • 槟榔(妊娠腹泻) -- 马氏妇科

    分类: 时方医案 妊娠腹泻  潘某,27岁.妊娠38天,大便溏频一周未愈,肠鸣矢气.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治法:温清并进.方剂: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加味.炮姜5g.炒黄芩10g.黄连3g.党参10g.槟 ...

  • 头痛腰冷 -- 马氏妇科

    初诊:2016年11月17日.林某某,24岁.因"夜间头痛3年"来院就诊.自诉3年来,每到冬季,夜间睡觉时需戴头巾,否则头痛,腰部亦有冷感,无头晕,无四肢寒凉.末次月经11月2日来 ...

  • 槟榔(月经后期、水肿)-- 马氏妇科

    分类: 时方医案 月经后期.水肿  董某,28岁.停经73天,子宫三径之和11cm,内膜厚度8mm.小腹胀腰酸.身体偏胖,体重70kg,身高1.62m,下肢出现凹陷性水肿10天,乳房胀触痛.舌淡红,苔 ...

  • 鼠妇(崩漏)-- 马氏妇科

    分类: 时方医案 崩漏  邹某,38岁.原发不孕18年,月经淋漓不尽2年,刻经行24天未净,量不多,色暗.B超检查子宫内膜厚度7mm,双侧卵巢增大,左侧42mm×22mm,右侧33mm×24mm,两侧 ...

  • 鼠妇(闭经)-- 马氏妇科

    分类: 时方医案 闭经  高某,22岁,未婚.停经3月余,子宫内膜厚度8mm.期间曾服多种中药和中成药均未见效.大便秘结,3~4天一行,疲惫.舌稍红,苔薄白,脉细.治法:破血化瘀.鼠妇6g.凌霄花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