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振堂战死高台,妻儿5年后方知其死讯,次子78年后找到其首级

董振堂军长
正如美国著名政治家基辛格在他所著的《论中国》中所说:“中国人,总是被他们当中最勇敢的一批人保护得很好。”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历史以来就有一种不怕牺牲、永不屈服的特性,从而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曲曲慷慨悲歌。
也正是因为这种蕴藏在血脉中的力量,所以中华民族每次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总会有无数的志士仁人前赴后继地挺身而出,用他们的血肉筑成钢铁般的长城,捍卫着身后的国家和人民。
“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过程,这是个注定要流血的过程,同时在这场斗争中,无数人民的英雄也会涌现出来”——列宁
在新中国建立的过程中,就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悲壮英雄,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个崇拜英雄、感恩英雄、敬佩英雄的民族,对于那些为了国家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中国人民永远在心里缅怀着他们。

董振堂将军的雕像
恰如本文的主人公董振堂一样,永远用一种让人热血沸腾的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要傲然昂首、永不退缩地为了国家民族而战斗。即使倒下了,但是热血浸染过土地,依然会反哺着无数同胞。
董振堂将军牺牲于1937年1月20日,距今已经84年了。这个被称作长征“铁流后卫”的红五军军长,是红军西路军中牺牲的军衔最高的将军,也是当时唯一牺牲在战场的军委会成员。
董振堂是在与国民党马步芳部的激战中牺牲的,9个昼夜的殊死搏斗,不退一步的顽强抵抗,他最终还是倒在了凶狠的敌人枪炮之下,年仅42岁。
董振堂牺牲后,泯灭人性的敌人却连这位铁血将军的尸首也不愿意放过。他们只想着泄愤,只想着邀功,于是挥舞着罪恶的屠刀,将董振堂将军和其他红军高级将领的头颅一起割下,用以刺激他们畸形的快感。
后来,马匪还将英雄的头颅挂在甘肃高台城门楼上示众。这是一群丑陋而又凶残的失败者,总是希望用这种震慑来压制人民对他们的憎恨,来掩盖他们对自己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的恐惧。
事情完毕之后,董军长的头颅连同他的相片被马匪一起送到南京领赏去了……

共同被埋首的先烈
就在敌人露出丑陋的笑脸时,董振堂将军的妻子贾明玉和他们的三个孩子却正颠沛流离在逃难的路上,带着向往和希望,奔向董军长曾经向他们描绘过的新生活、新世界,他们相信会自己的丈夫、父亲相遇在某个更美好的时间、地点。
就在不久前,他们还曾听说董振堂军长正在新疆一代领兵作战。这种消息,让他们心中充满希望,脚下充满力量,即便是流浪的途中,也是眼中有光、心中有爱。
但是,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里,“一别成永诀”的事情却是屡见不鲜的,就像此时的贾明玉以及三个孩子,就根本不知道董振堂将军已经壮烈殉国了。
董振堂牺牲那年,他最大的儿子董光楹已经17岁了,深受父亲的影响,心中早就悄悄许下了报国之志;二儿子董用威原名董光桢却年仅13岁,且已经多年未曾见过父亲了,对于父亲的印象和未来的思考还很模糊。
也许,那个时候的董用威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一家人怎么会天各一方?娘亲为什么会带着自己兄弟三人四处流浪?

董用威老人在父亲的雕像前
董用威记得最后一次与父亲在一起的时候,是在1928年冬到1929年初,当时,他是随母亲、兄弟姐妹还有爷爷奶奶、伯母一同前往洛阳与时任西北军13师师长兼洛阳警备司令的父亲团聚的。
那时候,董用威虽然只有四五岁,但他清楚记得自己的父亲是一个大官,手下有可多可多的士兵了,十分的威武,十分的神气。
尽管那个时候父亲董振堂总是把自己的军饷拿去接济手下的士兵,以致于他们在洛阳每天的生活也只能和平常老百姓一样:两菜一汤。可那终究是一个完整的家,是一种温暖的感觉。
董振堂将军是一个“舍小我为大我”的人,因为一心扑在革命事业上,其实他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并不多。甚至就是在洛阳团聚的那短暂的半个多月里,他也没能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陪家人,以至于年纪尚小的次子董用威一直对他保持陌生感和畏惧感。
董用威总是无法确认眼前这个高大威猛、身着军装的男人就是自己母亲时常跟他提起的父亲。董振堂有好几次想主动陪他玩耍,都被他怯怯地躲开了。
铁血军人亦有柔情,董振堂见状,心里难免有些失落。他多少因此觉得自己是一个好军人,却未必是一个好父亲。

董振堂将军的烈士证明书
好在,血脉相连的亲情总会逐渐消融时间和距离的隔阂,董振堂和董用威这对父子也慢慢回归到了熟悉的亲情。只是,他们享受天伦之乐的时间,却所剩无几了。
就在董用威还来不及思考自己的父亲究竟是一个多大的官、自己的生活为什么总是比洛阳城内其他的官老爷们朴素时,父亲董振堂就接到了军事指令,需要离开洛阳,才刚刚团聚半个月的一家人,又得面临着生离死别。
临别前,父亲董振堂对母亲说:“你不要惦记我一个人在外面,我这一辈子,不会吸烟、喝酒,更不会逛窑子。即使我阔了起来,也不会寻小老婆。”
这是一个丈夫最真诚的告别,贾明玉听完之后,眼中闪烁着感动和关切的光芒。
临别前,董振堂又抱了抱几个孩子,便轻轻地把他们一一放下,转身踏上了征途。孰料到,此去经年,再无重逢!

董用威为英雄父亲感到自豪
离去妻儿温柔乡,奔赴国难战沙场,董振堂率领他的部队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寻找着救国救民的出路,他曾经以为中原大战完成了北伐事业的蒋介石会是这个苦难深重的国家的救星,却不料蒋介石终究不过是局限于他的独裁统治。
1931年12月13日,在蒋介石身上看不到救国希望的董振堂毅然决然地率领国民军二十六军起义了。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来寻找光明,董振堂向往的是共产党人鞠躬尽瘁的民族大义。
经过短暂而激烈的战斗,董振堂的起义取得了胜利,他率领国民党二十六军共计一万七千人全部加入了红军,这些兵力,几乎占了当时的中央苏区红军总兵力的一半还多,而且董振堂还为当时人穷马瘦的苏区红军带来了2万多件武器装备,可谓是雪中送炭。
加入红军之后,董振堂享受到了无数衣衫褴褛的老百姓的簇拥和欢呼,他仿佛感觉到了,这样一支看起来一穷二白的队伍之中,背后总有源源不断的力量在支撑着每一个革命战士的斗志。
随后,在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的疯狂围剿之中,董振堂率部先后参加了赣州、漳州、南雄水口等战役和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屡立战功,也因此获得了一枚象征革命最高荣誉的红旗勋章。

董振堂长征的铁流后卫
1934年10月,在博古、李德“左倾思想”的错误指导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开始进行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董振堂所率领的红五军团则担任最艰苦的殿后任务。
殿后,就是用自己的时间去换取战友们的生存时间,就是用自己的血肉去为战友抵挡住追击的子弹,主力部队未到安全地带,寸步不可退,其艰险、其惨烈是可想而知的。董振堂曾为一名孕妇令整个兵团额外阻击,他说:“我们要拼死打出一个生孩子的时间。”这句话,至今仍是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光辉典范,震耳发聩又令人动容。
可即便是最危险的阻击和突围之中,每次面临敌人的围剿,董振堂都能凭借高超的战术和勇猛的作风,一次又一次绝处逢生,让国民党徒呼奈何。
就是这样一位常胜将军,在最艰苦的长征途中,他都能每次如福将般地逢凶化吉,却在长征结束的几个月后,在驻守高台的时候被马步芳部杀害了。“铁流后卫”终究还是倒在了他神圣的革命岗位上了,他轰然倒塌的声音成为那个时代、那片土地上最动人心魄的巨响。
董振堂牺牲的消息传到中央红军后,毛主席、朱老总等人为之痛哭失声,并为其举办了一场隆重的追悼会,以安慰其在天之灵。

董振堂将军壮烈牺牲于高台
但是,作为董振堂的家人,他们知道其牺牲的消息,却是在5年后了,即1942年才知道的。可想而知,这对已经分散13年的贾明玉来说,是如何沉重的打击?很长一段时间,董家都沉浸在一种悲恸的气氛中,贾明玉终日以泪洗面、甚至歇斯底里地哀嚎,那个承诺自己“不会逛窑子、不会娶小老婆”的俏皮而又真诚的丈夫再也回不来了……
夜深人静的时候,悲痛欲绝的贾明玉总是忍不住用白天哭得嘶哑的嗓子,反复地呼唤着丈夫的名字。而三个孩子也每天沉浸在失去父亲的痛苦和担心母亲的恐惧之中。最是真情留不住,董家人的世界瞬间被董振堂牺牲的消息变了颜色,灰暗、低沉。
逝者已矣,生者常痛!贾明玉经常抱着丈夫生前和她同床共枕的枕头默默发呆,这个枕头承载着许多她和丈夫的美好回忆,即便是在当初逃难的时候,她也舍不得丢弃,现在更是成了她最重要的精神寄托了。

贾明玉和儿子、儿媳在丈夫雕像前
看着母亲因为父亲去世的消息而似痴似傻,董用威兄弟并不知道母亲是否知晓父亲遇难的细节,但是,他们却从不敢在她面前提起董振堂的遇难细节。“丈夫被割头示众”那样的残忍事实,这是对一个痴情恩爱的妻子无法承受的打击。
也就在董家人知道董振堂牺牲的消息不久后,董振堂和贾明玉的长子董光楹也秘密加入了中共游击队。但是,他不知道母亲能否接受,也担心已经伤心欲绝的母亲经不起任何的刺激,所以,一直以来,他都没有将自己参加革命的事情如实相告,只是谎称自己在外寻了些小事做着。
屋漏偏逢连夜雨,原本的已经被悲伤笼罩的董家人,却不得不再次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刚刚参加革命不久的董光楹也在一次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光荣牺牲了。英雄父子,殊途同归。
才知道失去了挚爱的丈夫,现在又失去了亲爱的儿子,万万无法想象贾明玉能否经受得起这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所以,董家人只能故意隐瞒董光楹的死讯,同样地,直到很多年以后,贾明玉才知道自己儿子牺牲的消息。

董振堂将军故居
但是贾明玉得知儿子牺牲的消息时,却没有如得知丈夫牺牲时那么肝肠寸断,她凝重,但很平静,甚至还透露着欣慰和自豪。在祭拜丈夫时,她流着泪对丈夫说:“你知道吗?咱们的儿子跟你一样出色,他是看你的书受你的影响当兵的,我知道。你们现在肯定见面了,以后有孩子照顾你,我就放心了。”
在贾明玉心中,丈夫和儿子从来都没有“死”去,他们都只是暂时生活在一个她看不见的世界里罢了,他们一直在她心里。
贾明玉一直珍藏着丈夫生前的物品,比如她们共同使用过的枕头,还有丈夫和儿子都读过的书籍。

先烈们的精神一定会被传承下去的
贾明玉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她却从丈夫身上感受到了学习和进步的快乐与光荣,她也渴望做一个和丈夫一样优秀的人。董振堂曾经深情地问过她:“你是不是也想读书?”虽然贾明玉并没有明确表态,但是她眼睛里兴奋的神采让董振堂读懂了真相。
最稳定的夫妻关系永远是相互成就,董振堂为追求共同进步的妻子由衷地感到高兴。于是,得空时,董振堂便开始手把手地教妻子读书了。
可因为两夫妻总是聚少离多,所以贾明玉的学习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为了让妻子在自己不在时也能学习,董振堂便开始不断给自己寄书,寄自己阅读过、标注过的书。
这些密密麻麻写满董振堂标注的书,是董振堂对妻子、对儿女、对家庭永不失联的爱。它寓意着,不管我身在何方,但我的心在你们身上。我不能陪着你们、教育你们,但是我时刻关心和支持着你们的成长。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书籍,贾明玉每次收到书籍就至少知道丈夫还活着,就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丈夫想通过书籍表达一些什么,就会反反复复地翻看丈夫的书籍,寻找丈夫的气息。

董振堂牺牲时的报道
这些书籍是贾明玉寄托对丈夫董振堂相思的载体,也是她用来教育孩子们的宝贵教材。让孩子们读父亲读过的书,让孩子们成为父亲那样的人,让孩子们通过书本感受到父亲的关怀,贾明玉在相思之中努力坚守着一个妻子的美好情怀。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董振堂的这些书籍潜移默化地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在思想境界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尤其是对他的长子董光楹来说,父亲的言传身教以及阅读笔记,直接将他导向了一个崭新而又崇高的人生。
长子董光楹在董振堂的影响下,最后选择和父亲一样彻底、果决地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次子董用威和女儿董光苔则相对比较温和,他们则是通过父亲的书籍树立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理想。

军阀马步芳
1945年,艰苦卓越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胜利。但是,国共两党依然矛盾重重,一心独裁的蒋介石意欲一党专政,对共产党再次进行打压。所以,当时的中共领导分身无暇。但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是从来不会遗忘历史和民族的英雄的,1946年,稍微稳住了局面的中国共产党,便委托刘伯承、邓小平等人,依靠董振堂的堂兄辗转找到了贾明玉一家。
此时的贾明玉和孩子们正流落在安徽。英雄的家属受此委屈、历尽艰辛,谁心能忍?谁心能安?
中共领导了解到具体情况后,立即安排人员将贾明玉和儿子女儿接回到了解放区。为了保障、照顾他们的生活,毛主席亲自特批:边区政府分配了50亩良田给董振堂家人,后来他还派人送了60万边区币过来。
有了组织上的照顾,贾明玉一家的生活状况才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也算是结束了颠沛流离的落难生活。

毛主席曾高度评价过董振堂
也正是在解放区生活的这段期间,董用威才知道,毛主席曾对自己的父亲这样评价过:
“他是一个好同志,是一个坚决革命的同志……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我们的革命队伍就是需要这样的同志……”
这样的评语,是至高无上的荣耀,也被董振堂一家后来视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解放区生活的时间越长,贾明玉和孩子们才终于完整地对董振堂之革命之路有了深入的了解。
他们对于自己这样英雄的丈夫和父亲发自心底地感到自豪、充满崇敬。铁流后卫,死战不退;卫国卫民,在所不惜,董家儿郎当如是。

家训,便是财富
同时,渐渐年长的董用威除了对父亲的崇敬更加清晰之外,也对父亲最后的牺牲充满了疑惑。为什么在长征过程中,那么多后卫阻击战,父亲都能从容脱身,而在明显可以突围而去的甘肃高台驻守时,父亲却选择要与实力悬殊的马步芳死战呢?
董用威不懂父亲为什么要杀身成仁?留着有用之躯继续为革命事业南征北战岂不是更好?要知道,董振堂可是当时中央红军中少数真正能独当一面的军事将领,还是军委会成员,这种牺牲值得吗?
这是一种终极的灵魂拷问,董用威的不解是情有可原的,因为有着同样疑惑的并不止他一个人。1956年11月,叶剑英元帅在视察河西走廊时,仰望悬挂过董振堂烈士头颅的高台县城楼感慨万千,他还情不自禁地为董振堂作诗道:
“英雄战死错路上,今日独怀董振堂。悬眼城楼惊世换,高台为你著荣光。”
一个“错”字,充分表明了叶剑英元帅对董振堂将军宁可战死不突围的遗憾。

叶剑英元帅也董振堂感到惋惜
只有相互识别的人才能心有灵犀,董用威和叶剑英的这种疑惑,在贾明玉那里其实变得并不难理解,她说:“他是不想放下高台县的百姓啊,他若没有用命去拼,高台沦陷后,他即便活着,也会一辈子不心安的。”
董用威听后,方才彻底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和崇高情怀,他对父亲的理解和尊重也更上一个层次了。
充分了解父亲的人生之后,董用威觉得自己作为儿子,有义务找回父亲的头颅,这是对父亲的尊重,也是对母亲余生的一种安慰。
经多方了解后,董用威也逐渐知道了很多人都在想方设法地找回父亲的头颅,这是一个从来不会遗忘英雄的民族和国家。
通过多方的合力,董用威终于知道了父亲牺牲后,关于其头颅下落的一些细节了。

刽子手马元海
董振堂的头颅是被马步芳手下马元海割下的,曾被泡在酒缸里进行保存。之后,头颅又被送给马步芳过目确认了。马步芳确认是红五军军长的头颅之后,兴奋不已,这可是大功一件啦,于是便带着头颅兴冲冲地前往南京邀功去了。
董振堂的头颅被送到南京之后,国民党丧心病狂,再次将其悬挂示众,之后,便把将军的头颅当作战果保存起来了。
抗战时期,南京政府迁往重庆,董振堂的头颅也被带到了重庆,后来,又再度被人带回了南京。
抗战胜利后,狗急跳墙的敌人将董振堂的头颅当作“清理品”随手丢进了南京雨花台的一条沟渠里,自此杳无音讯。
以上的这些消息,是董振堂的战友何基沛告诉董用威的。因为他也一直在寻找好战友董振堂的头颅。

蒋介石和马步芳
1949年4月,时任34军军长的何基沛进入南京城后,便第一时间前往雨花台找寻过董振堂头颅的下落。但是,遗憾的是,这本身就是一件大海捞针的事情,即便进行了各种尝试与努力,何基沛也没能找到董振堂军长头颅的下落。
董用威沿着何基沛的线索,又进行了多年的考究和苦寻,但却一直没有进展。这就不由得董用威开始质疑何基沛的线索了:“何军长的线索是当日被俘虏的特务向他提供的,这些特务究竟有没有说谎?或者他们知不知情呢?”
产生这个疑惑之后,董用威便不再局限于在南京城内搜寻了,而是扩大到了全国范围。只要听到有关长征前后的消息,他都会格外留意。
皇天不负有心人,董用威的坚持不懈终于在2015年得到了回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关于董振堂头颅下落终于被确认了。
根据多方考证,董振堂的头颅并没有被送到南京,而是被埋葬在青海省西宁市。

马步芳和马步青
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董振堂牺牲后,他的头颅便被悬挂于高台示众了。之后,敌军便将其头颅送到了河西医院,并被泡在了用烧酒制作的酒精里,时间长达三个月。三个月后,董振堂头颅被送到了西宁交到了马步芳手中。马步芳并未将它拿到南京领赏,而只把这颗头颅放置在了中山医院保存。后来,头颅由于保存时间过长和保存方法不当,开始出现腐坏,医院人员便把它们随手掩埋在中山医院西墙外的空地下了。
父亲的头颅终于被找到了,此生最大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尽管此时的董用威已经91岁了,但这无疑是他这辈子最高兴的时刻了。
唯一遗憾的是,此时的贾明玉已经去世几十年了,她没能在生前得到丈夫头颅的下落和消息。
董用威老人确认父亲的头颅下落之后,心情十分激动,他十分迫切地想赶往西宁祭奠一下父亲的在天之灵,奈何岁月不饶人,此时的他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只能一再搁置心中的愿望。

董振堂孙子董乃煌及后人在爷爷纪念像前
斯人已去,斯人犹存。等风来,等春归,在遗憾之中等待圆满,在圆满之时尊重遗憾。贾明玉去世前,一直心系丈夫的头颅归宿,孙子董乃煌为了慰藉奶奶的牵挂之情,特意从甘肃高台爷爷牺牲的地方捧回的两抔土送给了奶奶。这充满灵魂和沉浸过鲜血的土,便是贾明玉的牵挂与安慰。
贾明玉死后,那两抔泥土也被视为丈夫的骨灰,连同董振堂将军唯一的一张照片,与她合葬了。
找了几十年,终于找到了父亲的头颅下落,已是91岁高龄的董用威老人在祭奠父亲的时候,不由得老泪纵横,呢喃道:“我和儿子都没丢您的脸,我们没啥贡献,但我们把您的精神传承好了。”
当我们听到董用威所说的董振堂精神时,理当自我鞭策、自我进取、自我约束,做一个爱国爱民、淳朴善良、甘于牺牲、勇于奋斗的人,只有这样,才是对革命先烈最好的缅怀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