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BAY的下一程

十五年前的春夏之交,也就是那个仿制药还能躺着赚钱的年代,苏州工业园区政府在独墅湖东南角画下一个圈,取名BioBAY。顾名思义,Bio-生物,BAY-海湾,合起来就是“生物港湾”,寓意生物医药创业者的家园。伴着打桩机“嘣嘣”下沉声,空旷的田地间拉开了产业创新的序幕。

历经十余年的精耕细作,BioBAY如今已汇聚500多家公司,35000余名专业人才,近20家上市企业,产出9款上市新药,169个在研1类新药、244张临床试验批件……其创新产出在全国同类园区中位列前茅,甚至于BioBAY的大事小事也被外界视作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和投资的风向标。

冉冉升起的BioBAY,其下一步发展计划是什么?会聚焦布局哪些新兴赛道?生物医药创新创业的下一个风向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医药魔方采访了BioBAY新任总裁殷建国先生。

殷建国(左)接受采访

目标:汇聚1000家企业

BioBAY如今已成为苏州创新名片,也是中国新药开发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在科技部生物技术发展中心“2020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榜单中,BioBAY综合竞争力位列第二,仅次于北京中关村,其产业竞争力与人才竞争力更是双双位居全国第一。

面对现有成绩,殷建国认为,这既得益于国家政府、资本市场改革以及科技发展等外部因素,也与园区历任决策者、BioBAY历任掌门人、全体员工和入驻企业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

以药物创新为例,BioBAY很幸运地每一次都踏准了节奏,并提前进行了布局。比如:

  • 2006年,从小分子肿瘤药切入,并促成中国首个获得FDA批准的创新药泽布替尼在苏州桑田岛(BioBAY二期)生产;

  • 2011年,着手布局大分子,帮助成就了国产PD-1“四小龙”中3款药物的成功开发和获批上市;

  • 2015年,瞄准细胞治疗,而后陆续引进细分领域国内龙头企业,分别在香港和纳斯达克上市,与全球科技进步几乎同频;

  • 2018年,率先引进基因治疗。目前园区内基于人体各部位布局的基因治疗公司占全国的50%,其中包含了国内第一款进入中美双报临床I期的眼科基因治疗药物;

  • 2019年,成立专研组调研全球核酸药物发展概况,并重点布局mRNA、siRNA等领域,目前已形成规模集群,含中国首款进入III期临床的mRNA新冠疫苗。

实际上,BioBAY的上述成绩也是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时代缩影。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全球范围内的生物医药创新技术的迭代速度越来越快,从小分子靶向药到大分子单抗双抗,从ADC到PROTAC,从细胞/基因疗法到核酸药物,从体外诊断(IVD)到高端医疗器械……各种新兴的治疗策略和手段让人眼花缭乱,全球和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也一直处于持续性的爆发增长期。这对所有的行业参与者,无论是个人还是医药公司,无论是投资机构还是产业园区,都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融合、预判等能力要求。

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关于如何强化BioBAY的行业竞争力以及如何为园区企业提供更高质量服务的问题,殷建国回答称,“BioBAY目前已经汇聚了各个技术方向的领军企业,但我们相信未来的技术迭代只会越来越快,投资布局的窗口期越来越短。BioBAY只有与科学保持同频,才可能吸引到领先技术和顶尖人才。BioBAY未来还是要继续坚持'两条腿走路’,进一步提升'管家式服务’水平,方能不辜负产业期望,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药谷’”。

殷建国口中的“两条腿走路”,首先是指BioBAY将与全球最顶尖的科学家同行,比如BioBAY园区有一座代表性建筑——冷泉港亚洲会议中心。这是一个由全球诺贝尔奖得主领衔的学术会议平台,每年会在BioBAY举办至少12个session,分享诸多尚未发表的前沿研究发现或成果。通过冷泉港亚洲季茂业博士的邀请,这个会议平台将14位诺奖得主和华人中最顶尖的科学家带到苏州,让他们认识苏州,喜欢苏州,BioBAY之所以能把握技术发展节奏,也与这群顶级科学家密不可分。冷泉港亚洲在BioBAY和顶尖科学家之间搭建了一座“苏州桥”。

BioBAY冷泉港亚洲会议中心2021年会议计划

另一条腿,则是BioBAY一直积极吸纳更多在生物医药产业界摸爬滚打多年的高级技术/管理人才,最为人所知的当属信达生物俞德超。“在俞德超博士的带领下,BioBAY诞生了最先纳入医保目录的PD-1药物信迪利单抗,这是一款让全国人民用得起的好药。而随着信达生物等初创公司的成功和日益成熟,又可以反哺园区其他创新Biotech公司,甚至是形成一个自由交易的BD生态圈。一个新设立的公司可能很容易在BioBAY找到它的上下游供应商、合作伙伴和风险资本”,殷建国指出。

“好企业(产品)的成长离不开好的生态系统。BioBAY正在打造服务型BD交易平台,一方面是促进Biotech源源不断地高效创新,另一方面则是满足大企业借助交易丰富产品管线的需求。只有对技术和产业有深刻理解,我们才可能更好服务企业。这对于企业和园区其实也是互相成就的过程”,殷建国表示。

对于BioBAY园区的未来发展目标,殷建国也坦言正考虑设计动态OKR。“未来3年,BioBAY将在现有基础上,实现载体和企业双双倍增的目标。即提供200万平方载体,汇聚1000家企业。”殷建国称,“有企业家反馈园内载体有限,BioBAY初心依旧,会加大、加快物理空间载体建设的力度,并建设智能化生命科学物业管理系统,让科学家没有难创的业,同时运用我们独特的赋能系统帮助更多创业者。”

未来布局:7个方向

通过与产业及科学保持紧密联系,BioBAY在过去15年引进了诸多优质企业。未来3年,BioBAY在企业数量上将会再增一倍,那么,哪些类型的企业会更被BioBAY相中呢?

“谈不上是相中,BioBAY接下来要做的,是继续与科学界和产业界一同去Explore The Unknow。”殷建国打了个简单比喻,“如果说产业有浪潮,当在海边看到浪快要来了,我们就赶紧抓起冲浪板,跳进海里,迎浪而上,提前站在浪的顶尖。”

殷建国列举了BioBAY未来会重点关注的7个新兴方向,分别是核酸药物新型递送平台及技术蛋白降解PROTAC基因/细胞疗法ADC等新型抗体医疗器械以及最近处在风口的AI制药

以核酸药物为例,这可以说是继肿瘤免疫、细胞疗法之后,当下最热门的投资布局方向。核酸药物的开发此前也经历过热潮,但是也从未像现在这样令人兴奋,这或许得益于各种新兴药物递送技术的积累和突破,包括新冠疫情下mRNA技术在疫苗开发中显示出来的巨大潜力。核酸药物的技术类型也远比以前更加多元化,诸如ASO、siRNA、miRNA、saRNA、mRNA、aptamer、ribozyme、ARC、DNA vaccine等。

全球目前仅有10余款核酸药物上市,中国尚未有该类产品上市。国内涉足核酸药物的一线公司皆有在BioBAY设立公司运营。不过整个核酸药物产业链在载体递送和CMC方面还存在较大改善空间,因此BioBAY也正考虑引进解决核酸药物递送载体构建的科学家以及可提供从临床前研究到商业化生产的一体化服务的CDMO,以解决工艺方面的问题。

“目前基因类药物的临床试验和应用普遍受限于其递送系统,引进新型递送平台及技术刻不容缓。精准递送和安全性依然是递送工具急需攻克的难题。BioBAY将拿出一部分资金,吸引全球拥有此类技术的科学家前来创业”,殷建国表示。

另外再如针对难成药靶点的药物开发,可以采用通过靶向分子来诱导蛋白质降解的方式进行靶标蛋白消除,也就是以PROTAC为代表的蛋白降解技术。从机制原理上讲,PROTAC作用于胞内蛋白,可以避免靶蛋白结合位点因为长期压力而突变产生耐药性,从而可以在临床上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场景,这也是BioBAY考虑未来发力布局蛋白降解PROTAC技术的主要原因之一。

BioBAY也一直在着力构建园区内的基因疗法生态,包括从2020年起开始自主培育一批基因药物研发公司,为园区的生态搭建积累弹药,同时也引入一批基因治疗领域的知名CDMO企业,搭建产业链配套企业。这种策略与创新药企业通过“自研+引进”搭建产品管线的方式可以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殷建国看来,新靶点、新机制、新结构和新用法的探索仍是目前差异化创新的主要立足点。新型抗体药物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快速扩张,随着抗体修饰技术、偶联技术的进步和突破,抗体药物偶联物、双抗、三抗等领域迎来重大突破,也将持续作为BioBAY新药招商的重点方向。

在药物研发领域,工业化与数据化在同时发生。以机器学习、算法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成为一种工具被应用到药物研发中。过去数十年累积的大量生物学、医学、药学数据,若能通过AI形成具有一定预测力的模型,为药企提供知识图谱,协助发现靶点和候选药物,并优化临床试验设计,或可提高研发的成功率。AI制药也是BioBAY正在考察和考虑加大企业引入力度的方向之一。

除此之外,BioBAY还将积极布局心脑血管治疗设备和介入耗材、医疗手术器械人、新型医用材料、新一代测序设备和试剂等新兴领域。

特别关爱:降低“后浪”创业风险

生物制药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且周期长”的行业。从创新研发到产业化的漫长周期中,需要完整的产业链支持。目前BioBAY的招商服务团队与园区客户配比是1:5,可提供类似管家式的全生命周期跟进服务。既能及时传达各种窗口期政策、产业补贴申报信息,又能关注到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困难,帮助解决环保和安全等问题。

在过去,生物科技创业者以50岁之上的老兵居多,而如今创业群体正在逐步年轻化。在BioBAY里,集聚着一批80后、85后,甚至90后的创业企业家。考虑到很多科学家,特别年轻科学家,几乎没有产业经验,创业风险相对更高。

(0)

相关推荐